社会热点

天天正能量 民间放映人李长平的 ldquo;乡村电影院 rdquo;

电脑版   2019-01-02 14:01  












生活报记者仲亮

《天堂电影院》曾获6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里面的电影放映师艾佛特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个“艾佛特”,他叫李长平,66岁,黑龙江林口县人。

和所有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李长平有着别样的电影情怀:用他的话来说,“小时候,没有太丰富的娱乐生活,能看场电影是最值得期待的事了。”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李长平在大屏幕下,看着电影,听着电影放映机转动的声音,心里满是新奇。长大以后,李长平购买了老式电影放映机,到林口的农村去放映电影。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儿时的电影情怀至今依旧无法割舍……

1

花掉七年积蓄

买了一台

“二手”电影放映机

现在在李长平家,还有一个陈列放映机等器材的“放映室”。他拿出那台跟随他多年的放映机回忆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连课外书都买不起,更别提进城看场电影了。“那个年代,在农村,露天电影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每当传来过几天会放电影的消息,我就天天掰着手指头盼。到了放电影那天,村里和过年一样热闹,隔壁村的人都赶来看。”李长平说,每次,他都会早早地到放映点等待。当放映员拉着设备出现在放映点时,他马上跑到放映员身后,眼睛紧紧盯着放映员的铁箱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一部机器,两个‘轮子’一转怎么就能出来那么多流动的画面呢?”

“只见放映员‘啪’的一声熟练地打开铁箱子的铁扣,抽出一个圆铁盒,取片子、拉胶片、绕传动轴、开马达、调试镜头灯光……整套流程一气呵成,看得我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羡慕不已。”李长平回忆说,只要听到放映员说“大家安静,现在开始放电影”,周围便立刻鸦雀无声了。这时,一束强光照射在银幕上,“哒哒哒”放映机开始转动,电影画面出现了,精彩的电影开始了。

李长平说,打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放映机,梦想长大能当一名放映员。虽然喜欢,但当时却没有机会接触放映机。1970年李长平初中毕业,1971年被分配到林口县五林农具厂,成了一名铁匠和电焊工。1977年底,李长平得知当地一家林场的8.75毫米的放映机淘汰了,几经波折,他花了近700元钱买了下来。“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700元是我七年的积蓄。”当时家人很不理解李长平的做法,但他却自得其乐。工作之余,李长平会装上电影胶片,启动电影放映机,于是他小小的卧室就变身成了“私人影院”。

2

记录那些搬凳子“霸头位”的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的“送影下乡”活动非常火爆。每到电影放映日,人们会早早地搬着凳子“霸头位”,等电影开场,因此,电影放映员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这期间,李长平经常研究、练习电影放映的流程,技术越来越娴熟,还经常到乡下放电影。“每次扛着心爱的放映机到农村,把一部部经典的电影放给父老乡亲们看时,我心里既高兴又自豪。为了表示感谢,我去放电影,村里人还会经常请我吃饭。”李长平回忆说,小孩子们的欢迎方式则更简单和纯真,“很多人都会围着放映机看,但从不会动手摸。我在安装胶片时,偶尔会让小朋友们帮忙拉下线,小朋友就会非常开心。”

买放映机的时候,赠送了一部《智取威虎山》的影片,那时候,买了放映机可是片源不好找,没有单位和电影放映公司的许可,是拿不到影片的,因此,一部《智取威虎山》放映了一年。“即使,人们把电影中演员的语言、神态、动作都学会了,依然会带着凳子,早早地坐在离大屏幕最近的地方,等待电影开场。”李长平说。

后来,“送影下乡”的方式随着经济发展变得便利和频繁,播放的影片种类也越来越多,《列宁在19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鲜花盛开的村庄》、《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成为了李长平经常播放的电影。“到每个村去轮流放电影,我很长时间才能轮回来一次。”李长平说,为了看到更多的电影,许多村民甚至会一起去邻村,有时需要徒步六七公里。

李长平说,当时,租一部片源一天是5元钱,一部电影通常租6天,成本是30元钱,而晚上在村里放电影一场能赚10元,夏天的时候,一晚上能放两场电影,这样一个月的收入比工资还高呢。李长平兴奋地说,收入高了,家里的餐桌上也时常能看见肉了,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3

露天电影制造了集体回忆

李长平虽然喜欢旧物件,但他也不排斥新事物。“现在电影院的座位很舒服,环境很好,电影中加入3D、杜比等技术,看起电影来感觉很好。”他中肯地评价道。

影院、网络来袭,“送影下乡”依然没有停止其公益惠民的步伐。我国还有很多地区依然有免费公益电影走进社区、农村的活动。可是,老派的“露天电影院”难以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旧电影的画质不是很好,经常有“雪花”,一部影片又往往要两三个小时,很多人都不愿意看了。”李长平说这话时眼里闪过一丝忧伤。后来,他把这些老式放映机和胶片都珍藏了起来。

在李长平的言语中,记者想象起旧时的观影情景。电影队在村里的小剧场里架起投影屏幕,启动放映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会动的画面。街坊邻里搬着自家小凳前来,一边摇着扇子看电影、一边嗑着瓜子聊家常,这些邻里的互动,让电影带上了别样的温度。那些曾经活跃在乡村小镇的老式放映机和胶片为村民们制造着美好的集体回忆,是如今的电影院里所难以实现的。

如今,李长平在闲暇之余,还会把放映机、影片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回忆这部放映机背后的故事。

李长平说,柜子里珍藏的不仅是放映机,还是他的青春记忆。

李长平如今也经常拿出放映机看一看、摸一摸

李长平的放映机

年轻时的李长平

1989年,李长平(右)在牡丹江拍电视剧。

改革开放后,李长平爱上了电子设备

本版图片由林口县冯春涛提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