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埃隆·马斯克 我只用这一把刀切割世界

电脑版   2018-12-12 20:02  

马斯克、特斯拉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文/西昻翔

来源: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

海外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长文网站Waitbutwhy,作者极其擅长两件事:把浅显话题写得鞭辟入里,把硬核话题写得简洁有趣。

知乎谢熊猫君曾翻译过它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质量很赞。最近回看Waitbutwhy对Elon Musk的深入研究,果然也和别家很不一样,于是决定分享出来。

Musk其实带火了一个词:第一性原理。这是得到内部在 15 年中还没上线产品就探讨过的一个精彩话题。而Waitbutwhy关于 Musk的系列文章,每读一遍都让我感叹:它才真正直抵核心。

原文超过 4 万字,我抽取了最精华部分的 4000 字。希望也能给你带来收获:)

Elon Musk绝对是一个非典型高玩。

起于青萍之末,靠着 20 世纪末互联网的一波大势赚到 1.8 亿美元。但之后,他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功成身退,转去做投资,反复和年轻创业者们 negotiation。

他选择再次投身浪潮之中,和汽车工业、能源行业、航空航天业、军工行业的巨头们在新战场展开另一场搏斗。

虽然争议很大,但他似乎仍然有可能赢。

为什么 Musk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驱动他决策的最底层思维是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学到哪怕十分之一?

Waitbutwhy试图揭开这个秘密。

两种地质学

1681 年,英国神学家托马斯伯内特出版了一本书《神圣的地球理论》,书里他是这么解释地球的发展史的:

“大约 6000 年前,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表面土地肥沃,内部水资源充盈。但是,表面某个地方一旦干裂,就会形成裂缝,于是内部的水涌出去。等到地表终于稳定下来,地球就不再是一个完美球体了——新的山脉、峡谷和洞穴会出现,一场大洪水也由此发源。”

这套理论显然是为了迎合曾经盛行西方世界的神学论。当时神学的一大难题是,圣经里把地球的时间线写得很短,但现实存在着大量的古老遗迹。神学家们苦思冥想,试图弥合这个矛盾。

这有点像是,当代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生冲突,于是有人提出弦理论来统一一切。

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还有另一群人也试图解释地球发展史:科学家。

对于神学家来说,要完美回答地球表面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鬼样子,必须基于“地球 6000 年才诞生,而且发生过一次大洪水”的前提下;但科学家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是一场没有任何开局规则的游戏。

就好像是,现在给了他们一块白板,只要有充足的数据和自恰的证据,任何理论都是受欢迎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 300 年里,科学家们不停提出新的理论来替代掉旧理论。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不断找到新的测量方法,于是得到了更多、更精确的证据和数据。与此同时大家发现,地球的年龄好像越来越长了。

直到 1907 年,美国科学家开创了放射性测年法来测量岩石的存在时间。于是地球的历史被推进到数十亿年,与此同时诞生了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科学家们一步一步在努力。

与此同时,信奉洪水的“地质学家”们毫无进展。对他们来说,科学界的任何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打破了游戏规则。居然敢说地球不是 6000 年诞生的?你们这个技术肯定不靠谱。

至于到底谁错了,不言自明。

上面这张图是一个严肃的统计结果,地质学家们分为鲜明的两派:一派相信真理,一派相信自己。

如果抛开信仰的桎梏,大多数人都一定同意,在判断地球真实年龄的时候,数据和逻辑比信仰和圣经更可靠。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一旦涉及到思考,大部分人做出决策的方式,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是洪水地质学家,而不是科学地质学家。

至于Elon Musk,他不过是一名彻头彻尾的科学家。

硬件和软件

要理解 Musk的思考方式,第一个线索是他的奇怪说话方式。比如:

一般人: “我害怕黑暗,因为可能有怪物来袭击我,我看不到它到底是什么。”

Musk: “小时候我也很怕黑。但后来明白了,黑暗只意味着 400 到 700 纳米的可见光光子不存在了。然后我想,只是因为这就觉得怕,实在是太傻了。” 

再或者:

一般人: “我想找个女朋友。所以我不能整天工作,那样就没时间约会了。”

Musk: “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约会,因为我想找个女朋友。嗯,和一个女生每周待在一起多久比较合适?10 个小时?这是底线吗?那两个呢?”

这种说话方式就是 MuskSpeak,虽然同样在描述日常生活,但它们更深入本质。

再往下一层,Musk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机器思维。虽然这样讲很不诗意。

对于一台计算机而言,硬件和软件相辅相成。对人类的大脑而言,硬件是天生拥有的智慧,而软件则包括了信仰、思维模式和推理逻辑。

显然,硬件是不可更换了,也很难提升。我们接下来讨论Elon Musk的软件。

我们假设 Musk的软件有这样三块:

第一块是 Want,第二块是 Reality,夹在两块之间的是待实现的目标池:Goal Pool。

在目标池里有很多你想完成的事情,怎么把它们从 Want 推向 Reality 呢?你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比如时间、精力(精神和身体)、资源、说服力、和他人的联系等等。

选定目标之后,你就会知道怎么样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产生你想要的结果,俗称策略。


简单重复一下:A)确定 Want,B)确定 Reality,C)从目标池里选择目标,D)建立策略,然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但你还会发现,第一次提出的策略往往没那么有效。行动是一种测试策略的方式,你把少量资源投入到一次策略中,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接收到了数据、结果、反馈,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新信息。

你的策略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新数据强化,其他部分可能会被削弱。然后有了新的策略,这个过程俗称,调整:

随着这个循环越来越有效,会发生一些其他的事情。

Want 是你最后一次认真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反映真实欲望。但它其实也只是一个假设。

随着经验不断丰富,你可能会发现过去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错的,或者现在想要的是过去没想到的。而且与此同时,你对 Want 本身的衡量标准也可能发生改变。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