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疯长的独角兽 年产量呈10倍激增、每四天出现一家

电脑版   2018-11-15 10:00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11 月 14 日报道(编译:田小雪)

编者注:本文作者Howie Xu(徐皞)为硅谷知名连续创业家,现任云安全独角兽公司Zscaler副总裁,主要负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业务。他曾参与创建人工智能安全公司TrustPath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硅谷顶级风投机构Greylock首位华人入驻企业家。

五年前,硅谷知名风险资本家Aileen Lee首次提出“独角兽”这一概念。

最开始,按照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且并未公开上市的标准来计算,独角兽公司大约有 39 家。但现如今,这一数字早已扩大了将近 10 倍,全球范围内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已经达到 376 家。

因而,不禁有人产生疑问,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独角兽公司究竟实力如何?它们是真正创造了奇迹,还是很快会跌落神坛?这其中,是否有风险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因素作祟?

tuyiyiPS.png

四天一家独角兽

如果与五年前相比,现在所谓“独角兽公司”的定义,已经在地理分布和公私性质上出现了较大变化。最开始,独角兽仅仅是指“于 2003 年后创建、由投资者给出 10 亿美元及以上市场估值的美国软件公司。”而现在,我们最为常见的“独角兽”定义,仅仅是“估值达到或超过 10 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

如果将这两种定义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独角兽公司的地理分布已经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科技初创企业跻身独角兽行列。从“年产量”这个指标来看,独角兽公司的总数,已经实现了 10 倍的增长。

早在五年前,每年新诞生的独角兽公司仅为 10 家。但从 2018 年的数据来看,一年内诞生的独角兽公司即将突破 100 家。

截至 11 月 8 日,今年共计诞生了 81 家新兴独角兽公司。也就是说,平均每四天就会诞生一家全新的独角兽公司。

“独角兽规模”融资频率走高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跻独角兽行列,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完成了规模超过 1 亿美元的豪华融资轮。要知道,早在五年前,这种规模的融资轮是非常少见的。

根据外媒所给出的 2013 年数据,规模超过 1 亿美元的豪华融资轮每个月大约只有四轮。但现在,每个月大约有 40 轮。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大规模的融资轮。事实上,从 2015 年开始,独角兽公司就已经不再将公开上市看作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了。

tueryiPS.png

虽然它们也一直从传统风险资本机构处寻求融资,但其实更多时候会选择非传统风险资本机构(如日本软银集团)、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共同基金等。

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永远都在追逐创造价值的机遇。或许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亚马逊、微软、思科和甲骨文这类公司,最开始公开上市时的市值均低于 10 亿美元。但现如今,这些公司的身价总和已然超过 2 万亿美元。

这就表示,在公开上市后,这些公司在市场上创造了巨大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意识到,未来有望创造巨大价值的行业巨头,很有可能是目前尚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

如果从资金数额来看,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已经拿出了 130 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尚处于种子轮和天使轮发展阶段的 2 万多家公司。而仅仅是软银一家公司,就也拿出了 130 亿美元的巨资参与了Uber和WeWork两家公司的融资轮。可以说,软银这类非传统风险资本机构已经完全改变了“公开上市之前”这一概念。不仅如此,它们还创新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风险投资方式。

独角兽并不渴望上市

现阶段,独角兽公司都希望能够尽可能久地保持私有状态。而且,私有市场内的资本数量也是相当充裕。对于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来说,他们也更加倾向于与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双方能够就延缓公开上市达成一致。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私有化事件,其实就能很好地证明埃隆·马斯克对于公开市场中各种问题的担忧。虽然私有化提议最终没能付诸实践,但已经反映出了马斯克以及其他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对于公开上市各种问题持有的真实态度。毕竟大多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清楚地知道,公开上市必定是最终归宿,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投资者肯定会催促公司尽快推进上市事宜,因为在他们看来,掌握长久管理权、保证财务足够透明,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独角兽数量大幅增长

当下,独角兽公司已经不再是美国的专利。根据Crunchbase最近给出的一幅图表,全球范围内的独角兽公司,有40%来自中国,有40%来自美国,剩下20%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tusanyiPS.png

早在 2013 年,“独角兽公司”这个概念只是针对美国而言。非要说中国的话,那也就只有三家达到类似规模的初创企业,即小米、大疆和凡客诚品。而且,如果从类型上来看,中国独角兽公司主要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而美国独角兽公司则较为平衡,兼顾了以消费者为导向和以企业为导向两种类型。不过,从移动支付业务总量来看,中国独角兽公司则至少要优于美国独角兽公司 100 倍左右。

创业核心要素并未改变

虽然资本市场的变化较大,但其实,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的早期创业精神和要素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举个例子,五年前,大多数独角兽公司都是由多位共事多年的创始人联手创建,而非单一创始人。

现如今,无论是美国的独角兽公司,还是中国的独角兽公司,也都是由多位创始人共同创建的。例如,中国外卖业务巨头美团(今年九月上市,目前市值约 500 亿美元)的联合创始人,不仅曾经一起上过学,也一起创过业。

不过,毕竟五年过去了,变化多多少少还是有的。仅是过去三个月中,美国就出现了四家以企业为导向的新兴独角兽公司,他们并非面向传统IT买家销售,而是直接面向开发人员销售。另外在中国,也有三家以企业为导向的SaaS公司顺利完成规模超过 1 亿美元的豪华融资轮。这些数字在五年前,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说,现在的创业者还是非常希望自家公司能够成为独角兽的。

风险资本行业的新变化和新常态

以往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投资泡沫,对于投资风险也非常谨慎,独角兽数量是比较少的。虽然过去五年来,拿到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已经增加了 10 万家不止,但从比例来看,独角兽公司倒也不至于满地都是。

而在保持低比例不变的背后,真正变化的是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大规模融资轮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延缓公开上市也成为新常态。而且,独角兽公司走出美国、走向全球的趋势,也是日益明显。

作为风险资本领域的风向标机构,红杉资本今年年初就顶着巨大压力完成了其 80 亿美元全球增长基金的筹资工作。当然,再怎么比,也比不上软银 1000 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基金。就连一直以来专注早期投资的Greylock Partners,也首次领投了一轮大规模豪华融资。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初创企业和风险资本家,都已经比五年前变化太多,前者业务发展产生的新兴需求会改变后者惯常的投资方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