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天天正能量 塘栖有一家开了13年的无声理发店 两张理发椅 很多奖状

电脑版   2018-10-15 18:02  

一张张证书,印证了晓珍的手艺确实不错。

华良和晓珍

相邻的夫妻店:理发店和副食品店。

塘栖有一家开了13年的无声理发店

这个国庆长假,晓珍店里的生意终于比往常好一些了。

但假期一结束,生意也就跟着淡了下来。昨天一整天,差不多只有10个人光顾。

晓珍是开理发店的。

余杭塘栖三文村施家湾,距杭州市中心30多公里,算得上是塘栖的城郊接合部了,晓珍的理发店,就开在这个村子里。

跟一般的理发店不同,这里没有“爱聊天的理发师”,因为晓珍和她的老公华良都是聋哑人。记者 林建安 文/摄

只有两张理发椅的理发店 墙上挂满了奖状

理发店在村子里的一条小路边,一点也不起眼,看着也很偏僻。经常有大货车开过,扬起一路灰尘。

坐432路公交车到塘栖公交中心站,再打了个车,终于找到了。

店名“晓珍发艺”,就印在遮阳篷的篷布上。往里走,店门门梁的玻璃上,却贴着“华珍发廊”4个红色的字,这是理发店原来的名字。

理发店不大,大概十多个平米,店里的设备很简陋,两张理发椅、一张沙发,一个洗头池,墙上贴着几块镜子,就这些了。

不过,墙上贴着的一整排奖状,倒是很显眼。这些,都是晓珍这几年赢回来的: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名、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杭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店里很安静,没有很多理发店里爱放的那种闹腾的音乐。

理发店边上,开着一家副食品店,一位中年男子站在柜台前,刚刚卖出去一瓶矿泉水。

“晓珍在吗?”我问他。

“她在午睡,我让我老婆叫她下来。”

这位中年男子,是晓珍的公公,董金海。

“晓珍是聋哑人,有问题,你问我吧。我不知道的,你再写在纸上,她会写出来给你的。”老董说。

千岛湖姑娘成了塘栖媳妇 2005年开出理发店

晓珍今年38岁,18岁就开始学理发了,算一算,干这一行,也有20年了。

晓珍的老家,在千岛湖。学理发,她很肯下功夫,几年时间学成了一门好手艺。

因为手艺好,晓珍带了不少徒弟。在所有徒弟里,晓珍最喜欢的是,2003年从塘栖跑过来的那个高高的小伙子。

这个小伙子,就是晓珍现在的老公,董华良。

华良17岁时,来杭州学了3年理发,证书考出来后,就急着回家开店了。但老董不同意,“理发技术很多的,我当时就觉得他还没有学好”。

后来,华良又去临平做了3年学徒,但老板留了一手,只教了他剪男士的发型,怎么剪女式的发型,一直不肯教。老板怕教会了他剪女式的发型,就留不住人了。

“当时,那个老板一个月就给他几百块钱。”老董说。

不过,也正是因为老板“留了一手”,才让华良和晓珍有了后来的“师徒恋”。

2003年,华良去千岛湖学理发,和晓珍相识、相恋。2004年,徒弟就带着师父,回塘栖结婚了。

那一年,24岁的晓珍,从千岛湖姑娘,成了塘栖的媳妇。

2005年,晓珍自己当老板,在家开起了理发店,老公是店里的“二把手”。

杭州去了两拨人

专门去跟晓珍学手艺

我在手机上打字问华良:你是怎么追求晓珍的?

他估计没太明白我的问题,在手机上打了几个字回答我:看她技术好,才追的。

看到这个答案,晓珍可就有点不高兴了,嘟着嘴巴背过身去。

我又问他:你们是怎么谈恋爱的?恋爱时,都会做什么?

华良“说”:就出去旅游,不过去的都是浙江省内的地方。

都去过哪些地方?我问他。

温州、台州、舟山、金华、乌镇。

华良在手机上打出了这5个地方。其间,两个人还用手比画着,大概是华良“说”了某一个地方,晓珍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没去过,皱着眉头摆了摆手。看着两个人认真地用手语讨论着,就像两个小孩子,很是可爱。

我问华良,你觉得晓珍怎么样?

他想了一会儿“说”:很好。在家里什么事都能干。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了晓珍。她没有打字,只是大笑着,伸出右手,朝着华良竖了个大拇指。

在这次采访前,我把晓珍想象为一个“不容易的聋人理发师”,起码跟大多数理发师比起来,是不容易的。我当时想,“写写她的工作和生活,肯定有不少艰辛的地方”。

但和老董一家聊了一个下午,他们并未提及“不容易”。老董只是强调,“两个人都很聪明的,理发技术都很好”。

晓珍的手艺好,在圈子里也有点名气的,去年,杭州去了两拨人,就是奔着去跟晓珍学手艺的。


老董一家

这几年,晓珍获得的荣誉。

(上接A10版)

理发店边上还有个“华良副食品超市”

理发店和边上的副食品店,是夫妻店,副食品店的名字叫“华良副食品超市”,水果、烟酒、大米都卖,平时都是老董在经营。

晓珍是天生有语言和听力障碍的,但华良不是。

两周岁前,华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经常围着老董叫“爸爸”,也听得到声音。那一年,华良发了高烧,“应该有40℃了”,老董着急得很,抱去医院找医生,“打针打了一个月,估计是神经打坏了”。

再后来,老董怎么叫华良,他都没有反应了,也说不出话。

老董抱着孩子,上海、临海……跑了好几个城市,中医西医都看了,针灸也做了好几次,但就是没治好,“医生都说治不好了”。

就这样,老董反反复复,带着华良治到了9岁,花出去了不少钱。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老董仔细想了想,“实在是不记得了”。

那几年,老董一家的收入,就靠老董在街边支个临时的摊位,卖卖水果,“一个月能赚个200多,就已经很不错了”。

华良9岁那一年,带着孩子奔波了7年的老董,实在扛不住了,似乎也“认了命”,不治了,安排华良上了小学。

我问老董,华良小时候,小朋友们会欺负他吗?

他顿了一下,说:“那倒也不会。”

又顿了一下,他补了一句:“都是小事情,吃亏点就吃亏点了。”

我听着老董说这些事情时,很平静,他的话语中,也多次透出了不愿再提的意思,我再问,就显得有点残忍了。

那么多年过去,这件事情其中的许多缘由和无奈,旁人怕是很难理解的。他们现在想的,只是怎么过好眼下的日子,“这才是重要的”。

“如果你对发型满意

记得帮我发微信朋友圈哦”

理发店的镜子前,贴着两张纸,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能提供的理发项目,来店里理发的人,指一指,夫妻俩就能知道了。

一张泛黄的纸上写着——

你要剪什么发型?

平头、碎平头(方、圆、一般、高、低)

西发(老样子、一般、高、低)

碎发(一般、长碎、短碎)

洗头、干洗、吹风

下面一张白一点的纸上,也写着详细的价格——

黑焗油价:30元、35元、40元

大人15元、孩子12元

老董说,来剪头发的,一般都是老人,大多是剪个15元的头发,烫发、焗油这些项目,是没有人来做的。

村里也蛮支持他们,给村民发了“居家养老服务券”,面额10元,大家可以拿着这张券来剪头发,自己只要再出5元钱就可以了。等到了月底,老董就会拿着这些券,去村里换成钱。

店里面还贴了一张A4纸,上面写着——

亲,如果你对发型满意,记得帮我发微信朋友圈广告哦。谢谢您!

有咨询的,也可以加我微信哦!

这两行字的下面,是晓珍微信的二维码。

这是这家理发店里,理发师唯一的推销了。

来理发的人

都说理得很好

2005年到现在,“晓珍发艺”开了有13年了,因为晓珍和华良没法很好地跟人沟通,再加上地方偏僻,生意总是很清淡。

晓珍“说”,一天下来,会有十多个人来剪头发。这样算下来,一天营业收入150多元。

理发店来了客人,在隔壁看店的老董,都会过来帮忙说说。

“来理发的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如果大家不想要剪纸上写着的那些发型,顾客和他们俩又沟通不太好,我们就出来帮忙说几句。”

也有的人过来剪头发,发现晓珍和华良不会讲话,也听不到声音,就打算走。这时,老董就会过来,递根烟,给瓶水,尽量把顾客留住。

“我们也没有办法啊,总要照顾一下的。”老董笑着说。

老董说,自己只念到了小学,没什么文化,能帮孩子们的也不多,“以后还得靠他们自己”。

为了帮孩子们,老董的老婆,还特意去学了手语。

“她虽然只读了两三年书,但记性很好的。你看,店里那么多东西,什么东西卖多少钱,她都能记得牢的。”对老婆的记忆力,老董很自豪。

老董说,晓珍怀孕那一年,主办方让她出国比赛,他给拦住了。“他们结婚后6年才有了孩子,不容易的啊,就怕出点事。”

“晓珍倒是想去的,但后来她也怕影响到孩子,就放弃了。”

和老董边聊天,我边在电脑上零散地记了些片段,晓珍会时不时地跑过来看看。看到“出国比赛”时,她着急地拿来纸笔,写了几个字给我:没有出国比赛,只是全国的比赛,去南京的。

这一个细节,我突然觉得这一家人都太实在了,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夸大,也不愿意大讲特讲自己的不容易。

“来理发的人,都说理得很好的。”这句话老董倒是强调了好几次。

报道见报后

希望更多的人来理发

老董说,华良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人聪明得很”。两家店的营业执照,都是他办下来的。副食品店里的商品,要在网上订货,也都是华良搞定的。

晓珍微信朋友圈的封面图,是一张小女孩的照片。女孩扎着小马尾,站在扬起的一片金黄色的银杏叶里,笑得很开心。

这就是华良和晓珍的女儿,今年8岁,上二年级了。

小姑娘很好,没有听力和语言障碍。

“老师说她写字很认真,也很有礼貌。上次考试,语文考了97分,数学考了100分。”说起孙女来,老董语调轻松起来。

老董还有一个女儿,比华良小4岁,嫁到了嵊州,现在在临平工作。

“现在,只要理发店的生意好,我就放心了。以后他们还得照顾小孩子呢。”

“也不知道我们这儿拆不拆迁,如果拆了的话,即使副食品店不开了,理发店还是要开的。自己的房子没了,租房子也要租来开的,不然他们俩也不知道干什么啊。”

当天上午,理发店只来了6个顾客,一整个下午,都没有人来剪头发。没有生意,晓珍就帮着婆婆理理棉花。

临走时,老董说:“让华良送你去车站吧。你把要坐哪辆公交车,在手机上打出来告诉他,他就知道了。”

我在手机上打出了“432”,华良看后点了点头,示意我跟着他去坐车。

和老董一家说过再见后,走出店门,老董又叫住我,说:“报纸上(报道)发出来以后,我就买来放在店里,希望会有多几个人来理发。”

老董今年66岁,这位老父亲,为孩子操了大半辈子的心,他是怕自己以后老了,操心不动了。

从施家湾到塘栖公交中心站,大概10多分钟的路程。到车站后,我朝华良挥了挥手,示意“再见”。他坐在车子里,抿着嘴,朝我点头笑了笑。

我也想啊,等报道见报后,能有多几个人去找他们理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