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新社交平台体验 杀不死的无聊,到不了的终局

电脑版   2018-10-09 16:01  

QQ截图20181009144908.jpg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文/邵毛毛

“ 00 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在新生代社交产品中混迹了一圈之后,我却生出了这样的疑问: 00 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

点下“soul”语音匹配按键的那一瞬间,我做了个大大的深呼吸,并在脑海中疯狂构想接下来怎样与那位未知的 “souler”打招呼。

我和对方互相说了声“嗨”,然后气氛陷入沉默,对方应该和我一样是个新人,我甚至听到他在小声嘀咕“聊些什么呢?”后来几次语音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话题围绕着年龄、家乡打转,之后还是尴尬的沉默。

作为一名对“扩列”、“cqy(处Q友)”、“nss(暖说说,帮忙点赞评论)”等新一代社交黑话一无所知的 94 年“老阿姨“,这种懵圈和慌张总是会在我尝试一个新社交产品的时候出现,比如与语音匹配对象尬聊时的度秒如年,参加舞会配对环节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在“玩“语C”(语言角色扮演)担心人设崩塌时的抓耳挠腮。

即便如此,我依然对新一代社交产品充满尝试的冲动。相比月活跃用户超过 1 亿,社交行为越来越直截了当的陌陌,soul和一罐这样依靠算法进行匹配的陌生人社交产品看上去效率更高,也更注重质量。更为实际的原因是,我希望能有一个不被随便骚扰的社交空间。

孤独与无聊是每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在解决的终极命题,但是它们往往会成为无聊的一部分。不同于能够依靠及时通讯功能保持基业长青的微信,我们会看到,从陌陌到Same,再到soul,作为品类的陌生人社交一直存在,作为产品的陌生人社交却是风水轮流转。

在接触使用新社交App的过程中,我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老内核。瞄准Z时代群体的陌生人社交成为了当下“社交新贵”们让社交更有效率,却似乎还没有拿出延长生命力的新方法。

小姐姐连麦吗?

声音已经成为新一代陌生人社交产品最常使用的一种基础配置。虽然去年社交软件Monkey的迅速蹿红让视频实时社交概念颇为流行,但综合用户心理接受门槛、对外型依赖程度、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因素,语音实时沟通似乎更被现阶段的社交平台开发团队青睐。

在soul之外,还出现了语音直播平台“hi”、语音交友平台“软语音”、异性恋爱社交平台Uki等主打声音社交概念的App。这又是一种模糊外部标签的玩法,而且使用语音比使用文字更贴近社交场景中的需求,能够向对方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Uki的“派对”(多人群聊)板块有“唱歌鸭”、“小姐姐连麦吗”等大量具有语音互动诉求的“房间”。除了限时互动的实时社交板块“假装情侣”,Uki新上线的“声控”功能几乎等同于声音版的“探探”。用户需要先录制一段音频作为基础信息,然后在“声控”页面会随机推送其它用户的的音频,左滑为不喜欢,右滑为喜欢。

我尝试着在晚上 11 点左右在Uki上发布了一段时长约6s的语音,第二天早上 7 点半查看时已有 87 位用户关注了我的音频,为表示礼尚往来,我也逐个打开这些用户的音频企图互关。但是,我听着一些或许还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网络上流行的鸡汤情话,心如止水。

在“假装情侣”的语言随机匹配中,我和一个来自东北的 93 年男生解锁了“无限时长”聊天,交换完年龄、老家、工作城市等无关痛痒的信息后,对方开始询问我有关体重、身高的情况。我试图将话题引导向正轨:

“为什么会使用这款软件呢?”

“朋友推荐,为了交友。”他马上补充道,“现在谁还用探探呢。”

听他讲述自己和朋友在Uki上的几段“成功经历”,我认为应该没有曲解对方所说“交(yue)友(pao)”的含义。原来,荷尔蒙一直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源动力之一,过去陌陌、探探,现在的Uki、Soul,无一例外。

作为源动力的荷尔蒙也正在成为摧毁一个成熟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利器。奉行直截了当策略的男用户会在平台上撒网捕鱼似的骚扰每一个有可能约到的女用户,导致女用户不堪其扰,放弃使用这个产品,闻腥而来的男用户们则会迅速转战下一个女用户更多的平台。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限的循环,在陌生人社交领域,一直都存在能够取得一定意义上的商业成功的机会,但是却因为荷尔蒙悖论的存在,难以出现与微信抗衡的平台,而是仅仅作为一个建立社交关系的入口存在,甚至难以在自身平台上留存关系。

破冰不易,留存也难

一周前,我成为了一只新“souler”。

这是个主打星球概念的陌生人交友App,成立于 2015 年。今年soul获得DST投资更是让其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后者被认为是全球最了解社交的投资机构,曾投资过Facebook、Snapchat以及国内的脉脉、探探。在媒体报道中,该平台日活已达到 120 万。

在soul这个平台上,用户的画像即模糊又极度清晰。注册时,soul并没有“填写用户名”这一选项,头像也是从平台统一提供的 4 种风格不同的图库中选择,因此每个人看似拥有粗线条的外部标签。

通过更进一步的心理测试题完成以及个人动态瞬间内容的发布,用户更加具体的性格属性和标签将被呈现,例如在完成 26 道“进阶灵魂鉴定题”后,我的归属被调整为“博学小咖星球”,且拥有75%的主动性、47%的同理心等细节属性。

显然,这是一个比探探的左右滑动,更加想抓住非陌陌用户的产品设计。对外部标签的模糊处理让更多用户免于因颜值普通而被淘汰,对内部标签的更精确划分,为算法匹配打好了基础,三观和兴趣爱好高度契合的用户,应该会更聊得来。

但是,在soul上“破冰”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如实填写了出生年份 1994 年,soul为我匹配的用户大多是这个年龄段,也有不少与我所填写的“二次元”标签相符的 00 后,与前者的沟通需要解决寻找话题的问题,与后者沟通则要首先破除不同社交常用语言体系之间的理解障碍。

最初的失败是正常的。终于在一次匹配中,我和对方以“国庆假期计划”为切入点打开了话匣子成功熬过了 3 分钟,可以“摘下面具”获知彼此的真正身份。我马上点击进入他的个人主页,分析出对方“ 97 年的”、“理科生”、“重庆人”、“家有两只小狗”等信息。

在soul这个主打弱关系的平台上,我依然在尽可能地去深入了解一位陌生人。如果我和他足够聊得来,而不是仅通话十几分钟,我很可能会和他互加微信。这一切做得如此自然,就像我的前辈在BBS上寻找到知己后,迅速与其互换QQ一样。

陌生人社交平台喜欢一个故事:不断提供多样玩法,将用户留下并引导点对点的互动,以形成关系网络。虽然无数团队提供了花样百出的新场景或微创新的社交机制,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仍然难以买账。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