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合肥中科院核研究所90名研究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什么原因?

电脑版   2020-11-26 18:11  

合肥中科院核研究所90名研究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说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甚至5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但

1

如果说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甚至5人因为特殊情况离职很正常,但是对于一个只有200人的研究所来讲,一年之内有90个人离职,这事绝对不正常,应该说对研究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90个人集体“出逃”,放着铁饭碗不要?

表面看是落在“两个没有上”,没有项目,没有钱。但这如果你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就错了。有关报道称所里有人匿名反应新上任所领导克扣项目经费,出台匪夷所思的规定,并把这称为“改革”。

实际上,我们不能对最终原因妄加定论,每一种说法都会带有某种个人利益色彩,因此需要客观分析一下学者们出走的原因。

研究所需对导致半数人不满的“大刀阔斧改革”反思

合肥核安全所拥有在IAEA及ITER国际合作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计划,是我国核研究非常重要的学术带头技术研究所。这些年来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等奖项。

当然,打破旧传统,引进新的管理理念,无可厚非,但是一项改革策略已经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并用果断辞职的形式来对抗,这确实需要改革的领导者反思。

想想思想工作哪里做的不足,再想想为啥这么多人反对,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前提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局面要可控,否则硬来,只能伤害了大家的感情,让这些人起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

通过相关报道我们知道,辞职的人当中,大多数是年龄都是30多岁,是有一定研究经验的博士人员。实际上这些人基本都已经成家,从内心来讲还是希望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他们还走的决绝,说明确实伤透了心。

改革是好事情,每次改革也必将动到一部分人的奶酪,不会那么顺利,也是情有可原。这时候就要考验领导的能力,首先是方案是否可行,科学家也要吃饭,养家,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并获得尊重,这是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的一点。

而我们看到事实是:项目没见到,经费也没有,这势必会让这些人感觉自己的价值无法体现。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娱乐明星和娱乐界偶像,而是科学界的偶像,只有让科学学家成为下一代崇拜的偶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强国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我们研究院的领导们是否反思一下,研究员们无论是从待遇上,尊重上以及价值体现上都做好了吗?

离职的90个人都去了哪里了?

在讨论他们去处的同时,我们先看看这些人的背景和之前的待遇:

核所很多职工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读了22年书,事业编制,1个月工资1万多元,有可能会分到科学家园的福利房。

科学家园是公寓房,2011年竣工,均价17000元/平方米。

我们看到是有可能分房,不是来了就有的。凭良心讲,核研究所的博士一个月工资1万多是少了点。

我觉得剩下没走的提高待遇是关键。

至于已经辞职的,报道说是“被挖走的”,既然是被挖走的肯定待遇和机会都会比这里好,才能让他们忍痛割房。

他们的流向主要有3种方向,一个是更大的对口研究所,还有就是一些背后有企业支持的研究所,另一方面就是出国受聘。

合肥研究所集体辞职事件引起关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来提醒体制内的各研究所需要重新重新审视有关制度;二来人才的流动也会给研究机构带来竞争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危机感,进而推动成果转化。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则有弊。迂回不怕, 只要向前就好。

结尾

“研究所改革”需要阵痛,但痛定思痛,合肥核研究所还是要从这件事情上做好总结,提高研究研究人员的凝聚力,努力出成果才是正道。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

2

【木子职说观点】对于合肥中科院核所90多人集体离职,涉事研究院人事处进行了回应:挖走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涉事单位已经回应了,可不可信大家自己推敲吧。

职场上高学历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现象,竞争对手互相挖人也很常见,但对于核所90人多集体离职被挖人,背后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核所这90多人,大多数都是中科大本硕博,属于高学历人才,还住着均价17000的单位福利房,有了事业编制,博士拿着一万多的月薪,就这样以集体离职的方式出走,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说一个单位一年有几个人离职属于正常现象,那短期内90多人放弃事业编制集体离职,的确让人难以置信,这些人应该是受了多大委屈、鼓起多大勇气,才能做出这么毅然决然的事情啊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大家集体离职的原因我们不好推敲,但我们可以从有些事情中看出一二。比如核所研究员集体反对研究院给他们换新安保公司,表示没有和他们商量一致,又比如核所改革合并后,领导有了安排,但下面的员工没有安置。以上种种原因,都让核所研究员感到情绪沮丧,进而发泄对单位的不满,被其他单位挖走也就实属正常。

应该说,核所的单位架构和治理体系绝对是有问题的,一连90多人离职,职工和单位的矛盾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真的是积怨太久,大家因为换保安一事情绪爆发,进而把这个事情扯进了舆情的漩涡,在这个时候,就算是用党纪国法来处置,能留住想离职的人,能留住大家的心吗?

此事过后,我相信核所必定要进行全面的整顿,重建单位和职工的信任关系。只是这个事情留给大家的思考太多了,离职的人走了,那些留下来的人又会怎么想呢?大家还能沉下心来专研科研工作吗?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3

合肥中科院核研究所90名研究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什么原因?

这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设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情况,队伍还是蛮庞大,现有职工500余人。不过这是之前的数据,这些年因为离职等原因,目前也就200人左右!


虽然有500多人,但一下子90人离职,那很多工作及科学研究必然还是受到影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回应称,离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现离职手续都已经办完。”从中科院的回应来看,似乎对于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在意!

看了相应的报道,感觉离职无非就是待遇问题,就是待遇太低的问题!我们都是现在是科技社会,人才是国家竞争,国家未来的重要保障!但我们对于人才待遇方面,特别是一心埋在科研上面的专业人才待遇确实有所疏忽。若以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贡献来看,这些科研人员的贡献远远超过多数行业,但所拥有的待遇却相差甚远。而这些科研人员一旦离职,跳槽到民营企业,待遇立马提升好几倍,能够充分享受学历、技术所带来的优厚条件。我们重视人才不能仅仅只是喊口号,或以其他方面来约束,还是应当重视实实在在的待遇问题!

4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个荒诞的理由:因为研究院要换保安,这让中科院核研究所90名研究人员非常不满,所以集体离职。

其实一般人离职无非是几种原因,包括我们熟知的几种——

1.工作不满意,比如不能够给予足够的研究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2.领导问题。领导的领导没有功效,甚至可能偏心等等情况,这也是可能导致研究人员离职。

3.待遇不够。这方面就是给的钱不够多,工资不够研究人员满意,工资太低也是研究人员可能离职的原因。

4.骑驴看马,有可能出现了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被集体【挖墙脚】了。这种可能性也是相对比较高的。

我们知道的是,有人进行了一些解释: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而且,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

从这种解释来看,合肥研究院的离职,实际上还是因为没有钱才导致的。因此,研究院人员离职也情有可原,毕竟都是博士等相对比较多,因此我们能够感觉到,博士本身就是高科技人才,因此工资的要求比较高,这可能是他们可能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至于说保安问题,我觉得只不过找了个离职的理由,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人数比较多,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已,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度的去将这件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5

谢谢!一个好单位但近百人辞职,实属內政!本着五项和平外交原则,不参于!请谅。

6

最近,关于研究人员集体离职的新闻传了出来。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在网络上也引起热议。

如果不了解情况,没有看到实际的数字,或者会觉得是正常情况。现代社会嘛,人往高处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流动是正常的,没有谁为谁签了卖身契。

然而, 看到人数,才会感到有哪里不对。

都不必去深究合肥中科院核研究所总共有多少人,集体离职的研究人员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只看数字,可不是一个两个的流失,是一批几批的流失。

一个课题组能有几个人,随便算算,离职的几乎相当于6~8个课题组。

工作人员透露,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确实是被挖走的

而流失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离职人员集中于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

在正规的大公司里,一直盛行者一种理念,每一个人都是螺丝钉,公司缺少了谁都可以照常运转。这种说法没错,可要是夸大一些,公司一半人主动离职,你看那公司还能正常运转不?至少一段时间内不行。

而相对于事务性的职员,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重要,常说科技兴国,没有了中坚力量,拿什么去实现?

国内人才流失多严重?拿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数据举个例子,

“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

这不是个例。类似的,航天国企人才流失,比想象中更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

针对航天人才的流失,有专家提出警示:“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采取一定措施,就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可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同样都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成功的例子也有,美国的马斯克,他不仅创立了特斯拉,也创立了SPACEX,聘用的都是NASA出来的科技人员,有效的促进了私人航空事业的发展。

对中国的科技来说,发展才刚刚起步,最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而培养多年的人才流失,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损失,白白耗费了金钱、资源不说,更关键的是,浪费了多年的培养时间。

合肥中科院核研究所90名研究人员集体离职,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薪酬问题在人才激励上的重要性。

中国要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科技力量的缺乏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7

原因是很难弄清楚的。反正结果是走了不少人。走的这要么有本事。要么就是多余的

8

一定要尊重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领导一定要定位为科研人员的服务员和配角。这样才能发挥科技潜力。

9

要离开一个地方,首先是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其次是别的地方各方面优于这个地方。

90名研究人员集体离职,也无非是以上状况。

颜宁不也去了美国。当然,颜宁和这些研究人员还是有区别的,遇到的状况也是有所不同的。

现实的无奈不是看到的那些,也不是口头说点什么。

曾经有一个人,好好的政府公职工作不做,离职去接头捏泥人,家人劝不住,妻子也离婚了,他还是宁可到街头去捏泥人。

问他是什么原因,从来都不说,总之,就是那个选择。

但是,靠着捏泥人的手艺,在街头也算是有点微薄收入,一般人看来,这人就是个傻子。但是,他自己乐在其中。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多数都有自己的难处,当自己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只能做出一个选择。当发现能够更好的选择的时候,也会如此。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