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与宝宝分离的时候,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分离焦虑症和担忧?

电脑版   2020-11-26 17:47  

与宝宝分离的时候,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分离焦虑症和担忧?婆婆总说要把孩子带走扶养,可是我一百个不放心,最近她又说了,我整晚睡不好,害怕孩子离开我。当想到

1

亲人之间最大的伤痛,莫过于离别,做妈妈的更是一样。孩子作为自己的心头肉,放在哪都会为他担心,一时见不到就会产生焦虑与担忧,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不祥的幻觉。这种心理状态,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大多数身为父母的一种正常表现,在心理学中,称作“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什么是分离焦虑呢?

分离焦虑一般是指一个人与其认定重要的人分离之后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当然,这种焦虑并不只发生在儿童与父母之间,同时还有情侣、夫妻、好朋友等众多关系上,但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认定为重要的人;

英国精神分析专家,同时也是提出“依恋理论”的奠基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就将婴幼儿与父母因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分为了3个阶段:

  • 1、反抗阶段——以嚎啕大哭为主要变现,同时伴有肢体上的打闹;
  • 2、失望阶段——以自我小声哭闹为主,此时排斥他人介入自己的世界;
  • 3、平复阶段——思维与情绪非常容易被他人所吸引,例如唱歌、零食等,但心情仍处于平复期;
父母对分离焦虑的认知误区

一、客观事实

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是一个人从小就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异地工作一阵子,尽管中途抽时间能回来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内心却是需要直面面对这场分离的场景;

在大量数据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当一个孩子从7~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分离这时事实而产生焦虑,一直到12~14个月的时候,分离焦虑的情绪就会到达一个峰值。

二、父母对分离焦虑是普遍存在认知误区的

为什么这样去理解呢?按照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自己与孩子分离时,往往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反向传导给了自己,本以为自己的心智可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坚强,反倒是因为孩子的一阵阵哭声“震”碎了自己的玻璃心。

其实,事实正是相反的,尽管孩子对分离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孩子对分离焦虑的表达,也仅仅是一时的表现而已。

分离焦虑的情绪传导,正是父母这一侧向孩子那一侧传导的,这个传导的过程也不是在分离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在于日常中的言语、眼神、动作开始的。简明扼要的去概括:正是父母平日中对孩子建立的亲密依附关系,在安全感的作用下,孩子最终才产生了分离焦虑情绪;

一个母亲扭转自己看待分离焦虑的故事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宝妈开始细心地为孩子挑选学校。于是,在开学的这一天,宝妈鼓起了勇气,将孩子送进了心仪的幼儿园,起初适应的前20分钟,孩子都有说有笑的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闹,不亦乐乎。

当老师向窗外的家长们摆了摆手之后,意思是告诉家长可以尝试着离开了。谁曾想几分钟后便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尽管按照与老师约定的那样,不回头快步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对于宝妈来说,玻璃心的确碎了一地。

回公司的路上,整个脑海中都是孩子哭泣的样子,于是整个脑海中浮现了一些奇妙的场景:

  • 1、孩子会不会哭的吃不下东西;
  • 2、孩子会不会记恨我这么狠心;
  • 3、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其他同学欺负;
  • 4、孩子会不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于是,晚上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宝妈便忍不住第一时间问了孩子许多问题,喜欢这所学校吗?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相处的好不好呢?

孩子的回答也非常干脆:“非常喜欢”;

从宝妈的角度,虽然得到了孩子言简意赅的答案,可是从孩子的眼神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丝对自己的失望。为了弥补孩子,宝妈决定近些日子陪着孩子一起睡觉,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经常听到孩子说梦话,例如:我不吃、我不要、你走开之类的话语;

宝妈更是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否真的受到了同学的欺负或者老师的批评,于是第二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还不停地问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跟其他小朋友闹矛盾呢?”,孩子依旧回答道“没有”;

尽管宝妈还是有些不放心,临走时还是对孩子讲了几句话:“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欺负你,要告诉老师,回家后要跟妈妈说,知道吗?”

转眼间,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分离上的焦虑为宝妈时刻都带来了某种紧张感,后来与老师沟通后才渐渐明白,是自己走进了分离焦虑的误区;

  • 分析:

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在入园后的前一周,的确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情绪,不过每个孩子的状态不同,焦虑情绪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可是事实却是很多家长都意想不到的,最终也是通过监控才让宝妈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原来,孩子在脱离父母的那一刻,却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哭与闹,但是随着老师引导,每个孩子似乎有着非常强大的平复负面情绪的才能,没过多长时间也就又恢复到了半个小时前的有说有笑了。

一直以来,这位宝妈的心理路程也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共同思维模式,总认为孩子会因为分离焦虑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事实却是孩子的平复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力,最终久久不能平复甚至出现“臆想”的竟然是自己。

如何避免分离焦虑对孩子带来伤害,对自己的出路又在哪?

1、诚实

成人的世界里,往往是因为害怕伤害到对方,所以往往使用善意的谎言去欺骗对方。于是,在面对幼小的孩子时,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特别是当父母需要到异地长时间出差时,总希望用缩短这段日常的措辞来敷衍孩子,最终造成的结果也就是使得孩子在等待的同时,又一次陷入了对家长失望、丧失安全感的负面情绪与感觉之中;

所以,诚实是与幼小心灵沟通的基础,有时将事实诚实的告诉孩子,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思考往往都是一根线的思考模式,通俗的说,往往是家长想太多而已,孩子需要的不是谎言,而是一个诚实的期盼;

2、培养孩子独处的技能

独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孩子制造“孤独感”的过程,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也是这段时间与自己玩的过程,对他们来说,缺少的并不是家长们的陪伴,而是一种依恋式的安全感。这种感觉就像我们遇到了一件棘手问题时,束手无措的感觉是一个道理;

从孩子12~14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这样的技能培训,独处的时间由家长自由掌握,但宗旨要按照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过程去走。

这个过程可以是自己玩的过程、看的过程、听的过程、动的过程,总之就是创造他们自我独立的习惯与技能;

3、切勿对孩子大包大揽

一些孩子在面对分离焦虑情绪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状态,有轻微能快速好转的,有重需要安抚半天的。究其原因,也不难发现,原因就在于某些家长从孩子出生到上学期间的大包大揽行为。

这个方面是与第2点相对立的一面,大包大揽的背后,在积极的意义上是让孩子对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产生了极高的依赖感与安全感的依恋关系,但在消极意义上就为孩子面对分离焦虑情绪时创造了“情绪爆发的温床”。

可能有些家长会联想到,的确有一些孩子会非常认可家庭成员中的一位,例如:只有在奶奶的怀抱中才不会哭闹的场景;

4、从小学会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必备品,积极的鼓励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例如:

  • 孩子,你比爸爸还要勇敢;
  • 孩子,你已经长大了;
  • 孩子,你可以保护妈妈了;

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发自心底的认为,他们就是像家长描述的一样,可以勇敢地面对世界了。这也不难看到现实场景中的例子,有很多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尽管是一副哭脸,但还是嘟囔着小嘴说到“妈妈说,我是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结语

一个妈妈,或是一个爸爸,当面对与孩子分离焦虑情绪时,首要的是坚定自己的情绪,其次才是更好的安抚孩子情绪。如果希望自己能对孩子轻松地放手,那么就需要在平日里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去对待你最爱的这个人。

最后的提示,勿娇惯、勿大包大揽、勿过分保护,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是明理记,一个心理学界的干货挖掘机,关注我会让你从心底深处理清思路,得到更多!

2

首先,这个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您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第一步,然后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自我成长~最后,让自己身体忙碌起来~


3

您好!

宝宝最好还是能够和妈妈在一起,尽量不要让其他人带走抚养,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宝宝。

我面临过这种分离焦虑。有点夸张的焦虑。最初下楼半小时都惦记孩子。后来是出门一两个小时,心里就着急。再后来是上班了。几个小时才见面。

我就是做好一切准备来面对这个分离才可以缓解焦虑

小宝宝的准备在先,由亲喂过度到瓶喂是第一步。说实话真的挺难的,从一口不喝到逐渐适应,我换了三种奶瓶,两种奶粉,喂的时间也是从早晨那顿,换中午,再换晚上,最后固定在某个时间段。

陪玩的过度是第二步。每天奶奶陪玩两小时以上,我躲在其他房间里看书,这两个时间完全不出现。建立对奶奶的绝对信任。

基于这两点都成功的前提上,瓶喂的任务留给奶奶,当我不在家的时候,首先不担心的就是吃奶。吃独食尽量提前一天制定一个计划出来,比如包好小饺子,洗干净菠菜,准备好食材,婆婆带娃很辛苦,绞尽脑汁琢磨食物恐怕没时间,提前准备好了,娃的奶奶做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我的宝宝很小,一岁宝宝,还需要更换尿不湿。为了提醒奶奶每天及时更换尿不湿,每天出门以前都让奶奶检查尿不湿,养成习惯,每天外出两次,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这样白天我不在家换尿不湿最少会观察两次,这样就没有红屁股的烦恼。拉尿的问题也就不担心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睡觉,我宝宝晚上是我陪着睡的,一下子从晚上换人不行,从午觉开始。适应奶奶哄睡,要注意细节,孩子困大了就很难哄,发现目光呆滞,打哈欠的时候,就让奶奶开始哄。成功几次后,前半夜交给奶奶,然后逐渐延长时间。

吃喝拉撒睡都准备好了。就开始逐渐分离。从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然后两个小时逐渐增加到六个小时,因为我有夜班,最终增加到12个小时。

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最初三天孩子还是会不适应,吃饭会少,睡觉会少,不过大概一周孩子就适应了。

至于妈妈,一切都放心了,孩子适应的过程妈妈也在历练。加上工作一忙,娃就顾不上想了。现在我回家陪娃更有耐心了,看宝宝比原来总在一起还可爱,每天有新的惊喜等着我,一想到我能挣钱给娃买买买,我更有工作积极性。

至于幼儿园,我倒是比较想得开,孩子就是去玩,快乐的事何必烦恼,对不对。你想啊,每天孩子给你讲各种她自己的经历,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还有一个小秘密,我为了提醒婆婆不要忘记给娃吃喝拉撒睡的时间,她不识字,特意画了图图。我宝宝天天指着图图给奶奶看,很有意思。

对婆婆要多鼓励,她会做得更好。我婆婆一个人在家我会点好外卖给她吃,经常给婆婆准备各种小礼物,人心换人心哦!

相信我只要做好准备工作,一切都会很美好哦!



4

既然你和宝宝都难舍难离,那最好自己带孩子。如果宝宝真要被婆婆带走扶养,那你只能多做些事,没时间分散精力想宝宝,时间长了就好了。谢谢邀请。

5

我觉得只要是当妈的人都有分离焦虑症吧。从小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妈妈和宝宝就是一个相互依恋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我在坐月子期间,除了我老公,别人碰一下我宝宝,我都会莫名的反感,更不用说让宝宝离开我的视线范围了。有一次,婆婆带宝宝去医院洗澡,我在家休息,按理说我应该抓紧时间补个眠吧,但是我根本就睡不着,我感到很焦虑,时间一点点过去,我越来越焦虑,我害怕宝宝出意外,我害怕宝宝哭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我害怕宝宝这一次出去就再也回不到我身边。反正当时整个人就是烦躁不安,直到宝宝好好的回到我身边我才完全放松下来。

后来宝宝大点了,快一岁的时候,正是分离焦虑症的时候,一没看到我就开始哇哇大哭,无论我洗澡还是上厕所,必须得看到我,这真的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呀。我觉得宝宝离不开我,我是他最需要的人,同时,我觉得我也离不开他,我觉得全天下我才是那个最爱他的人。可能也是由于我全职在家带他,几乎24小时跟他形影不离,所以,中间如果我婆婆想把他带出去玩会儿,我就开始莫名的焦虑,我不想宝宝离开我。有时候我会选择跟婆婆一起下楼,有时候我就待在家里等他们回来,等待的过程我啥都做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心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宝宝两岁多开始有好转,因为,我找到我分离焦虑症的原因了,我意识到,其实不是宝宝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宝宝,两岁多的宝宝已经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了,他的思维很简单,他只要自己开心了就好啊,当然,他最爱的那个人永远都是妈妈。而我之前一直焦虑是因为我害怕别人取代了我在宝宝心里的地位,我怕他有一天不爱我了,但是事实一次次的证明,他,就是最爱我的。所以,我不再害怕。

宝宝现在快三岁了,每天我都带他出去玩,偶尔我去拿个快递让邻居帮忙看下,或者让她奶奶带他出去玩下,我都能安安心心的出去,或者做自己的事,我再也不是那个害怕失去他,害怕他不爱我的分离焦虑症的妈妈了。我克服了。

简单来说,就是在与宝宝分离时,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害怕失去什么呢?对于我害怕的东西我要如何面对呢?我是如何说服自己坦然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了这些,我想您大概就不会再焦虑啦。而且,宝宝其实更希望看到开心的我们,积极乐观的我们,我们开心了,宝宝也会感受得到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哈@骄阳花椒猫

6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id": "v02016190000bs5eqg5rgq02vfmr9et07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自己的心头肉被抢走的感觉。如果一定要分开,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分散注意力,有空还是多去看看孩子,并且一定告诉她妈妈不在身边的原因,和妈妈会回来看你的,不要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希望可以想到折中的好办法。条件允许还是建议自己带宝宝。


8

在想孩子的时候,要想一想其他的事情,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要一味的去想孩子。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id": "v02016ad0000bs5fb387tlgo51dsp1ug9

首先呢,我们要正确认知,其实妈妈和宝宝的分离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孩子需要上学上幼儿园才会慢慢的长大,这是对于他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跨出的一步。

第二当然了,离开了宝宝,妈妈可能会有些忧虑,这是妈妈对孩子爱的一种表现。不过呢,我们要觉察到这种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

所以接纳自己有一些焦虑的情绪感受,但是呢,不要去分析思考琢磨这个东西了,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自己该做的事情,该干嘛干嘛就好。

慢慢的时间一长,这种分离的焦虑就会淡化,也就适应了。

10

与宝宝分离的时候,宝妈们多少都会有焦虑和担忧,只不多严重程度不同。我是一个二宝妈,也有和宝宝分开的经历,可以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孩子尽量争取自己带,最主要的原因是老人带有很多弊端,尤其是3岁以后。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万不得已由老人带的话,宝妈们要学会放权,让家人参与到对孩子的照顾中,相信他们能够带好,这期间可以和老人多沟通和协调,在怎么更好的养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就会大大缓解;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家大宝从8个月之后到2岁半,基本上是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当时也是和你一样,很焦虑,舍不得和孩子分开,担心他们照顾不到位,然后每天下班后视频聊天,爷爷奶奶也经常拍视频和照片发过来,实在想孩子的时候,婆婆也会带孩子过来住上一阵。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们照顾的也还可以,甚至某些方面比我们还有经验,再加上忙于工作,这个时候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2.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多带孩子出去玩,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互动,培养孩子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有了这个基础,即使上了幼儿园,没有妈妈在身边,孩子也会很快适应。

3.孩子要成长和独立,势必要脱离父母的怀抱,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作为母亲从心里要接受这个现实,如果过度焦虑的话,这种情绪多少会波及到孩子,让他们没有安全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体验正确的人际边界以及发展健康的主客体关系。

总体而言,作为母亲,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孩子的独立和生存技能,一方面自己也要调整放宽心态,平时多和其他宝妈交流经验,双管齐下,慢慢的这种焦虑和担忧就会消失。希望我的一点经验能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