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

电脑版   2020-11-26 17:45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通常我们讲的地方性银行指的都是“城商行”,虽然城商行规模小,但是在当

1

通常我们讲的地方性银行指的都是“城商行”,虽然城商行规模小,但是在当地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可能你看到厅堂没有什么业务,但是并不是不盈利,相反还是很赚钱的。

银行收入的中流砥柱有这几项:1.利差;2.中收;3.代理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是利差

利差方面,城商行一般都有地方政府财政入股,也因此在对公业务上会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洛阳银行就非常厉害,几乎有一半的行政单位对公账户结算都在洛阳银行(最简单的比如水电费收缴、公交月票费用收缴),靠这部分基本上可以保证存款;贷款方面,城商行组织架构简单,市分行就是总行,船小好调头,产品的设计以及利率政策会根据市场行情而改变,因此在贷款方面也非常的受欢迎,非常有竞争力,这样利差就稳了。

现在的商业银行,业界都有一个公认的“二八定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20%的高净值的客户,这也是很多股份制银行都在大力发展“私银”的原因。大家可能经常看到一些窗明几净的银行里天天都没人,可是你不知道有20%的大客户通常是不用来网点办理业务的,现金业务可以通过自助设备和电子渠道办理,其他一些业务通常都有上门服务,确实需要到网点办理的一般都在VIP客户室里坐着,外面大厅看起来人很少,实际上所有的业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未来的时代是AI的时代,建行已经率先成立了无人银行,也许未来的银行,你看不到很多客户,甚至看不到很多的工作人员,但是这并不影响业务的正常办理,存款、贷款、中收和代理业务都在照常进行。

2

银行的利润来源

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存贷息差、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越大的银行存贷息差占比越低,越小的银行存贷资产占比越高。

人流量少并不代表着银行不赚钱,以存贷息差为例,大部分银行的利润构成中60%以上来自于对公业务,部分甚至高达80%以上;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往往不高。对于企业、政府这类对公业务,可能一个月也没有几笔业务,但是就这几笔所带来的收益就足以维持该网点的生存了甚至还有不菲的盈利,所以一个冷清的网点(对公业务多)与一个热闹的网点(零售业务多),冷清的网点收益不一定会比热闹的网点差。

战略考虑

其实银行都是很精明的,一个网点如果长期不盈利的话,大部分情况下就会裁撤网点,所以你虽然看到银行网点一直没人,但是没被裁撤就证明它一直在盈利,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该网点确实亏损了,但是却一直开设的,这种往往有战略的考虑。

举个例子:我们行一直是我们当地政府的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的财政存款很多放置在我行,而政府职工的代发工资也在我行。由于新区的建设,政府搬迁至新区,为了服了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行在新的市政府旁边开了一个网点,也是周边3公里范围内仅有的一个网点,由于新区还在建设中,目前入住的人口并不多,该网点的职工就是常年在拍蚊子,亏到不行(财政存款是计入原来市区网点的财政账户里),但该网点仍然要开着,不得裁撤,这就是战略考虑。

3

在我国除了中农交建中大型银行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城乡小银行,每次我们从这些银行经过都会发现,诺大个银行只有几个营业员在那里坐着,很少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

如果是按照我们普通的经营思维,一家店开了,没有什么客人,收入长期入不敷出,肯定要关门了,而银行还能常年开不关门,说明跟他的经营模式和我们普通商店经营模式大不一样

地方银行异地开设支行有什么用

地方银行异地开设支行,主要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吸纳存款,开拓市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城市银行多达110家,还有上千家城市信用社等。作为地方性银行,如果就在本地开展业务,毕竟市场有限,异地开设支行,一来可以提升知名度,二来可以开拓市场,寻找高净值客户,增加客户渠道。

虽然我们在表面前台看不到什么客户办理业务,银行的前台仅是针对于普通客户,那些高净值客户VIP大客户为银行创造高净值收入的客户,都会被特别安排到后台办理vip相关业务,所以我们前台是看不到什么人,而且一家银行,VIP客户一年能为其创造5000多万的利息收入,足够维持一家支行的正常开支。

同理要是我们经营一家店,一年几个高净值客户能为我们创造几千万的收入的话,天天店铺没有几个客户来购物,也可以正常开下去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看背后的运作模式。

4

商业银行在设立之初,特别是异地开设支行,会纳入进来当地的一些高净值客户甚至被纳入为支行股东。银行在股东的支持下能够顺利的进行业务的开展,可能日常见不到什么人在银行大厅里办理业务,但是银行的现金以及运行却是正常的,就是因为这些股东入股的资金以及高净值客户的存在。银行本就是金融机构,有了资金就能够有运营,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是有着一定的本地“福利”,像水电费、公交费、旅游年卡、罚款等业务也会交给本地性的商业银行,用以支持发展。对于本地实体经济的创业款项的发放等,也是一部分可以支撑的盈利点。可以说,对于本地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支持力度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二八原则”的规律存在。可能看到日常银行没有什么客户存在,但依旧能够长久的开立在那个地方不倒闭。其实,银行中20%的高净值客户却创造了银行80%的收入,而高净值客户,一般并不是在柜台办理什么业务的,而是直接被请到后台的VIP贵宾服务。也就是说在展厅里看到没有什么人,可能大客户却在后面办理业务。

不能说银行常年没有什么业务就不能开门营业,毕竟银行是金融机构,只有资金足够,就能够维持一家支行的正常运营。比如一家银行拥有管理的资金高达10亿,那么每年创收2%的收益,也就是2000万的利息收入,运行一家银行正常的营业并没有什么问题。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5

有很多类似的银行,看起来没有什么人,却持续存在。


这里所指的人是指普通的用户,比方说日常办理的各种业务,而异地开设支行之所以没什么业务,却正常开门营业。因为:

1 异地吸储

通常这些银行主要是在当地吸储,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或者是放款,因此,在异地的主要任务可能是放款而不是吸储。因此,可能看不到很多用户。

2 机构客户占比高

异地的银行通常主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进行的都是一些大额的存贷款行为;

3 用户分散

小银行的用户比较分散,很多城市只有一个网点,甚至没有,除非有万不得已的业务要办理,否则都会优先采取线上的办法来操作。而大银行则不一样了,特别是很多老客户,没事还喜欢去大银行坐一坐,转一转。


银行的业务很多,但是靠的是利差,至于看到的人的多少并不代表资金的多少,小银行和大银行的运作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经营表像也就不同。

6

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异地开分支行,事先肯定通过各种途径定了行长人选。大部分是外聘,极个别是本行内部调动。

外聘的行长肯定是当地银行界的资深人士,一般是同级别机构的副行长,过来应聘正行长;部门经理应聘副行长。

这些人大多在原单位仕途受限,想换个环境突破瓶颈。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贸贸然出来的。

中小银行主打的是公司批发业务,也就是对公业务,成本低、效率高对于新开的银行来说,效果立竿见影。

而零售业务,客户分散,工作量大,只能在对公业务打下江山后再精耕细作。

因此,新银行的营业大厅看起来冷冷清清的。

实际上现在这些六大行以外的中小银行对网点地理位置的要求并不高,对公业务大客户都有客户经理上门服务。之所以许多也开在高大上的商业旺区,主要是出于形象的考虑。

新银行招聘的行长肯定有自己的班子,有许多营销高手确保业务量,也就是存款。

但是也有走眼的时候,那就换人呗!反正现在银行太多了,行长也多,总有一些怀才不遇的!

7

这些银行表面上如你所说的,看着没什么业务,事实上他们还是有一些你看不见的业务在开场展,要不然常年的业务亏损,它早就关门了。

银行业务很多,不只是存款贷款这么简单。

在很多人看来,银行就是存款加放款这两个业务,但实际上银行的业务是很多的。

银行的业务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通常就是银行借入资金有关的,比如存款;资产业务就是银行利用借入的资金进行信用活动的资本运作,一般主要包括贷款跟投资两大业务。

除了资产跟负债业务之外,银行还在进行着中间业务活动,这个中间业务范围就比较广,比如结算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此外银行还会代理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比如代销基金,保险等等。

为什么你感觉一些银行没有业务?

如果单从营业网点来看很多地方银行在异地开的支行确实没有什么客户,网点一般都是冷冷清清的,那为什么银行还能持续开下去呢?

实际上很多地方银行在其他地方开支行的时候,营销都是有针对性的,开设营业网点,只不过是一个门面,实际上很多业务都没有在银行的柜面进行,而是在银行内部的VIP理财室,信贷部等地方操作。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所在的那个县是一个小县城,前几年有一个省内的城商行到我们的县开了一个支行,这几年来这个支行的业务单纯从营业网点来看很冷清,几乎没有什么客户,但实际上这个支行的业务就做得很好,因为他们不管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都针对的是大客户。

比如贷款这一块,光去年一年就给县属的一个城投公司发放了5个亿的贷款,这几年累计向这家公司发放的贷款已经超过20个亿,这个规模可以顶上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小客户的贷款量了。

除了贷款发放集中之外,这个城商行的存款业务也主要依赖一些大单位,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城投公司,基本上企业的账务往来都是通过这家城商行进行,而与这家城投公司相关的一些上下游企业,也基本上也是通过这家银行走帐,光这家城投公司一年给这家银行带来的存款业务就数亿,差不多占到这家支行存款业务的一半以上。

所以表面上你看了很多城商行的支行很冷清,实际上他们的业务并不差,因为他们主要服务的是一些特定的合作客户,通过服务大客户,他们就可以以很少的人力去赚取可观的利润。

此外网络银行的发展也会造成门店的冷清。

目前不只是一些城商行,包括一些国有大银行也是一样,很多支行的营业网点都比以前冷静了很多,这主要是受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目前手机银行网络银行都比较成熟,很多业务都是可以通过银行的网银,app以及微信公众号进行操作,而且这种操作没有时间跟空间的限制,比直接去银行营业网点办理要方便很多,所以目前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需要去营业网点排队办业务,因此营业网点变得冷清了很多。

8

对于普通老百姓看到的银行都不是银行最赚钱的部门。支行开门营业吸引来储户存款,那固然好,但如果真没人来存钱,银行也可以用其他手段增加存款。

门庭若市的支行,多是服务性的场所,真正的盈利都在你看不到的后台。我举一些例子吧:

在银行的后台有互联网金融部,这个部门几乎不与客户见面,与他们接触的都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介绍客户来贷款,银行基于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任(需要这些机构在银行存保证金,签保证协议,担保客户不还款,他们来兜底),直接发放贷款给客户。这一放就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贷款,至少几千万的存款。

你再比如,银行有个部门叫资产管理部,他们可以把行内的贷款转变成理财,向老百姓或者某些机构出售,用贷款收的利息支付客户购买理财的的利息。具体内部怎么转化,可以参考ABS。

跟这一样的部门,还有很多,他们一弄都是几个亿起的生意,所以不要以为他们不赚钱,他们是闷声发大财。

分享不易,点赞鼓励。码字辛苦,关注鼓舞。

你的转发,我的10万+。

我是帮你解决银行问题与职场疑惑的狗哥。

9

对于银行的盈利,有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信用卡所带来的盈利。


信用卡如何给银行带来盈利?

1、信用卡手续费

通常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月利率年利率上面,而对于手续费这玩意儿,可能大家并不会过于在意。但是你想,我们在使用信用卡的时候,消费10000元就刷10000元,看着没有多付一分钱啊,那么如果每次都能及时还款,这银行是怎么赚钱的?答案就是这个手续费。


之所以用户会不清楚这个费用,是因为信用卡手续费都是由商家进行支付的。

按照国家规定,信用卡每消费一万元,就需要支付60元的手续费,这笔千分之六的费用是由收款方支付的。也就是说,你在某家商店内消费了一万元,那么这个商家就需要向某些机构用过缴付60元的手续费。而这某些机构,就是由银行、收单机构以及银联这三家构成。而这三家机构的收款比例按照7:2:1进行分配。也就是说,你每用信用卡消费一万元,那么银行就能从中赚取42元。

所以你往大了想,如果你消费10万,那银行就赚了420元,如果消费了百万,那就赚了4200元,那千万呢?上亿呢?况且全国拥有信用卡的人不计其数。

让我们看看每年的信用卡交易数吧,就拿2018年为例,2018年底,招商银行全年交易金额3.8万亿元,工商银行交易金额2.9万亿元,建设银行交易金额为2.99万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招商银行一年在信用卡手续费上赚的钱,能达到15960000000元,

也就是将近160亿。厉不厉害?


2、信用卡服务费

这个费用主要包含了年费、取现费以及挂失费等衍伸费用。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像白金卡的年费都是在上千元,而每家银行又至少都发行了千万张白金卡,那这费用又是数十亿计。而普卡金卡这种,不少人都没有达到免年费条件的人,每年都要给银行贡献好几百的年费。


3、最低还款和分期费用

这笔费用也不算少,每家银行单单靠收取这笔费用就能达到几百亿。


银行有自己的考量

所以根据上文所描述的你可以看到,个别冷清的网点是不会对银行的整体盈利带来什么负面影响的,并且单就信用卡这一块就能带来如此巨大的盈利,而信用卡的办理并非一定要去银行办理,所以看似冷清的银行也许并不一定真的完全亏损。

另外就算该网点可能存在亏损,但在银行每年的巨大盈利看来,这点亏损显然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也许在某些冷清的地方设立银行网点很可能是与当地政府有着战略合作,所以即便再亏损,这个网点也得继续开设下去。

10

银行的很多业务你在营业厅看不到,特别是大客户的转账基本在银网进行,现在公司业务基本在网银做,个人业务越来越多也在网银做。信贷业务在二楼或里间操作。如果网点的业务长期不振,总行一定会关闭此网点,或迁址。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