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

电脑版   2020-11-26 17:27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萧何没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也无陈平奇计迭出、佐汉安刘之策;若比军事,

1

萧何没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也无陈平奇计迭出、佐汉安刘之策;若比军事,他更无韩信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之能,然而他能在楚、汉角逐中原之时,数年坐镇关中,为刘邦管好大后方,兵饷不绝,足食足兵,西汉建立,于功非浅。

故被刘邦称为“三杰”之一,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曹出身

曹参与萧何完全是一道投身革命的,在秦时沛县,萧分管文字,曹分管刑狱警与樊哙等不同,他们是刘邦早期革命队伍里为数不多的有文化有身份的革命者,作为吏,在当时也应属白领阶层,起来造秦的反,主要还是迫于周边的形势,当初心底是有不少顾虑的。

一方面担心不造反,若被造反者攻下沛县,身为秦政权的一分子,身家性命难保;一方面对革命前途信心充分不足,一旦造反不成,不仅自身性命,九族恐怕都要被诛。于是,他们抱定反不可不造,但绝不可为首的信条,先是鼓动原沛令牵头起事,继而又鼓动招回也已造反但尚流于草野的刘邦来为头。原沛令终究胆气不足,对革命形势又分析不够,甚至怀疑这两个家伙莫不是要借刘邦之手来砍自己的脑袋,于是反而动起杀萧曹之心。也幸亏萧曹见机得快,连夜出城,投奔了刘邦,从而走上了光明大道。

萧曹争功

随着刘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萧曹二人的工作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从巴蜀到关中,萧何主要为刘邦踞守根据地,从照料根据地内大小事务到安抚民心,从战争物资的筹集到兵源的不断输送补充,均由萧何独当一面。曹参则跟随刘邦战斗在第一线,是拎着吃饭家伙为刘邦攻城略地,平叛杀人,自己也身受创伤七十余处。待天下归刘,曹与萧同封为候,萧为酂候,曹为平阳候。

封候之时,与各朝开国时情形差不多,除一些突出者外,谁都可以列出这种功那种劳,除了表功的,还有争功的,弄得刘邦很是头痛,最令他头痛的是,大家对曹参倒没有什么异议,对萧何封候,群情却有些激愤。

不少中层以上干部大发牢骚,甚至跑到刘邦面前群访,说萧何是什么东西,一场仗也没打,一丝血腥也没沾,一点伤也没受,连汗流得也不多,只不过写写画画,凭何德何能居然也被封侯?而我等出生入死,为你刘邦夺得天下,都有汗马功劳,到论功行赏时,你刘邦怎么就想不起我们了?

当然,话肯定是不敢这么直说的,但想讨个说法的意思是明显的。刘邦也不是省油的灯,对封萧的立场异常坚定,不惜得罪群臣,搬弄出一番“功狗”“功人”理论:你们有功只不过是猎狗之功,人家萧何是操纵猎狗的人,是功人,你们比什么比。他硬是将事态压平了。

萧何干后勤

平心而论,萧何封侯也是无可非议的,后勤与战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后勤的作用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勇”是“力”。

作为刘邦,他对萧何的所作所为之于刘家夺取天下的贡献和作用,无疑体会得比别人要深刻得多,但刘邦也未能好好总结,将之上升为战争理论,并以此来说服教育大家。

如果仅仅是封侯的话,萧曹二人同为侯,我想应是无大碍的,但偏偏还要摆座次,谁前谁后的问题尽管刘邦拖了一年多,还是无可奈何地要提上议事日程。

封侯之时,曹参是一致公认,萧何非议最多,按常情,曹参肯定以为我老曹当然要摆在面前,而且这种想法还带有普遍性,民主评议时,曹参果然得票最高,不用自己摆谱,众人纷纷推崇,弄成了刘邦最担心又在意料之中的局面。

世事难料,正在刘邦大伤脑筋甚至难以驾驭局面的时候,有个叫鄂千秋的在刘邦最需要挠痒的时候和地方,及时地伸出了手,他奏曰:曹参固然战功卓著,但像老曹那样勇于作战的人不下几十上千,即使少他一个也不影响大局;而萧何的工作则是谁也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是萧在曹前。这番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不知别人听后有何反应,反正刘邦是求之不得,他当即拍板,萧在曹前,不再复议,并且当场加封鄂千秋,给他封了个安平侯。鄂千秋也不知是喜是悲,虽封了侯,但也成了历史上不入流的马屁精之一。

这场萧曹列位之争,老曹显然跌了面子,而且心理上可能还毫无准备,因而失衡感无疑是强烈的,不满也肯定是有的,史书上只记载萧曹“有隙”,虽无细节,但两人关系至此疏远却是事实,其中因素,大家都是明白的。

2

如果我要说萧何比曹参的官更大,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笑话。但是,翻开历史书一看,还真有这么一回事情。

刘邦在沛县时,人家萧何就比曹参更大,更高一级。萧何是主吏,而曹参是主吏下的一个小官。

后来,萧何曹参劝沛县县令让刘邦回来当反秦的指挥官。刘邦来了,沛县县令反悔。不开门,还要杀萧何曹参。这两人只得从天拥而降。逃出来了,跑到刘邦一方。刘邦飞书,怂恿沛县人杀了沛县县令。他们拥立刘邦为沛县老大。历史上叫刘邦为沛公,就是这么来的。看来,刘邦萧何曹参几乎与桃园三结义差不多。也就分不出高下了。

对于刘邦而言,萧何一样的人才只有一个。曹参一样的人才却有无数个。比曹参强的也多,比曹参弱的更多。在刘邦大营里面,曹参这样的人才有如过江之鲫。不信你看看韩信,鲸布,彭越,周勃,灌婴,樊哙。

但是,萧何这样的人才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萧何本人。举个例子来说,刘邦入咸阳,大家都去抢财物。只要萧何去收拾秦朝的图书档案。曹参去没有去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推测,曹参一定加入了抢钱大军的。这就说明萧何是唯一的战略性人才。而曹参也只不过是一个大将而已。

曹参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功劳,关键问题是曹参跟对了领导。他的领导就是韩信。在楚汉时期,曹参一般是跟随韩信的。比如攻打齐国,韩信称王了,在王府办公掌管全局,曹参继续清除齐国的反抗势力。为韩信平定齐国立了大功。但是,因为有韩信在,曹参的光辉被黯淡无光了。

曹参真正出彩的机会是作为齐国的丞相。在刘邦与北方陈希作战时,带兵帮助中央平定了北方之乱。鲸布叛乱时,曹参带三十余万齐兵,帮助刘邦平定了鲸布的叛乱。

后来刘邦封诸侯时,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两次大仗。再把曹参历来的攻城掠地加起来,成了身被七十余创。看上去比文弱书生萧何高大上了。曹参的功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萧何呢?没有上过战场,成天坐办公室。几年如一日不出关中。有什么功劳?萧何的功劳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他们认为曹参第一,萧何第二。

刘邦认为,国之大事,在于戎与祀。打仗是打粮食和草料。没有吃的,打什么仗?没有祭品,怎么能祀?曹参拿得出粮食和草料吗?但是萧何拿得出,刘邦才会有粮食有士兵打仗。因此,国之大事的两个方面,萧何都占了。他比曹参就厉害多了。

这一点,刘邦的认识深刻。他一听大臣说曹参第一,他很失望。当他听说鄂公说萧何第一。很高兴,认为还是有知音的。立即赞成。把萧何塑造成功臣第一的形象。曹参第二了。

刘邦的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巧合,他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标志着刘邦要下马任用文官治国了。萧何第一的政治意义,就在于此。曹参第二,其实就是需要武官转变思路,认真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时俱进,成为治国人才。

后来,曹参在齐国,请教治国大才盖公,学习为民为国之道,咨询治国方针。

如此一来,曹参的命运就打不同了。而与他同列的大功臣们,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3

将军们主张曹参列第一位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抬高武将之首的功绩,他们这些人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刘邦以萧何为第一则是为了稳定平衡二者的关系,以防止武将专权,威胁国本。实际上,汉高祖时期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定。甚至于国家中枢对于“家天下”的概念还有所质疑。刘邦并不是消灭了项羽之后自动称帝的,而是在各诸侯王的拥戴下,因为功最高德最厚而成为天子。类似于举荐制,诸侯和刘邦之间有分庭抗礼的资本。各诸侯王也不是刘邦的手下而是类似于合伙人的存在,所以刘邦更要防范武将集团内部过分揽权架空自己。无论是萧何还是叔孙通、审食其等人都是刘邦刻意提拔出来的,直接官拜丞相诸卿,用来压制武将系统。


刘邦的政策十分巧妙,武将系统中的人封侯的数量多,文臣集团中掌握的权力大。这样就处于一种很和谐的平衡之中。武将集团享有了丰厚的爵位和食邑,就不再想要攫取更大的权柄,这样一来就变得十分安全。正如同刘邦当时所言,武将集团是猎犬,萧何是操纵猎犬的人,而刘邦就是管理猎人的主人。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必须仰仗刘邦的权威,这也根本杜绝了他们勾结诸侯,篡逆朝政的可能。


最后,刘邦对于这些元老重臣还是非常仁厚的。只要不反叛,就可以保证得享天年,而不像我们所想的是刻薄寡恩,鸟尽弓藏的人。刘邦剪除的是合伙人,而不是手下。因为他很明白只要恩威并施,手下没有理由铤而走险。所以,他刻意抬高萧何,贬抑武将。在萧何在位时,还把曹参送到齐国担任丞相,就是为了避免朝中发生党争,这份帝王心术是非常明显的。

4

以下观点引用自我非常认同的一位老师的观点: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帝位,汉代开国。论功行赏,群臣相议,众说不一,刘邦则不顾争议,以萧何为第一。

萧何功劳当然大,但是要真是以为刘邦排萧何第一完全是论功行赏,则只是看到了历史的表面。

萧何功局第一,不仅仅靠的是其功劳,还有他对刘邦的忠心。刘邦出身草莽,一路杀伐征战得取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其过人的识人本领,正如他自己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那么刘邦怕什么?刘邦没说,但是他向群臣的问话暴露了他内心的担忧。他可以从一介草莽而登九鼎,他的那些臣下,自然也有这种可能。第一个让刘邦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异姓王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这种担忧在刘汉一朝得到了很好的遗传,汉代的皇帝,猜忌心都很重,所以汉代的丞相大多都没什么作为,最极端的就是萧何的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变更,日夜饮醇酒。惠帝怪他不治事,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对话: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曹参为什么不治事,不是他对萧何佩服的五体投地,而是他深知自己也活在猜忌当中。作为刘邦一朝的老臣,在小天子面前,不做事,比做事要安全的多。这就是汉朝丞相的状态,做事不行,不做事也不行,好在曹参答得巧妙得体。

刘邦得帝位之后,萧何的状态也是如此。我们看史记中的一段记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焒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刘邦为什么在天下初定时排萧何第一?是在向群臣示意,天下是刘家天下。刘邦为什么在萧何自污时不罚且笑,而在萧何为民请利时大怒?也是在向萧何示意,天下是刘家天下。

《史记》当中,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刘邦弥留之际,吕后问相: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前贤论及此,都说是高祖深谋远略,这当然不假,但是碰到这样一个深谋远略的皇帝,做丞相的,就只好无为而治了。自帝制开启,治国者的治国策略,多是外尊儒术,内用玄黄,刘邦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在这种体制下,个人的创造力被压制,成为家天下的私奴。虽经朝代更替,但无论政治制度还是学术思想,却一直在先秦的笼罩之下难以突破。

5

打压韩信曹参等武将势力

6

因为文人儒家出身的萧何已经成为了小人儒家刘邦的铁杆粉丝,简言之,就是跟对了人。

而道家贵族出身的张良应该是汉王朝另外一位开国君主道家贵族吕雉的追随者,其实在很多时候对刘邦是要进行压制的角色,所以在刘邦的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太高。

兵家贵族出身的韩信骨子里面是看不起刘邦的,他曾经骄傲的称自己领兵“多多益善”,刘邦带兵一无是处,为了缓和刘邦的尴尬,就恭维刘邦是可以带将的帅才,使自己不至于因言获罪,但在刘邦内心,有些不舒服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至于曹参,按照儒家平民的内部划分,属于武士儒家,是九黎部族的后裔,则必须服从蚩尤部族后裔的文士儒家的领导,所以有“萧规曹随”的说法。

萧何被称之为“开汉第一功臣”,既有种族族群的考虑,也是为了夺取汉王朝建立后的胜利果实,在与道家集团竞争时占据舆论主导权的具体体现。

7

没有萧何刘邦输不起,有了萧何刘邦不怕输。秦朝灭亡,别人忙着抢钱、抢粮、抢女人。萧何是抢的是秦的秦法书籍典故,从而全面分析秦的功过得失,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萧何了不起,古往今来后勤保障无出其右。

8

说明刘邦确实天授异能……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后勤是维持武将作战的物质条件。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

没有曹参,也会有王参、李参,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无所谓。但若无萧何安抚百姓、收税,千里馈粮源源不断。曹参早饿死了……刘邦早失败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萧何举荐了韩信……

9

因为和平年代武将的地位没那么重要了。

10

后勤第一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