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李白前有孔子孟子,后有苏子朱子,但他自己却没有得到子

电脑版   2020-11-26 17:13  

为什么李白前有孔子孟子,后有苏子朱子,但他自己却没有得到“子”的名号呢?:为什么李白前有孔子孟子,后有苏子朱子,而自己没称“子?你提的问题是因多种原因

1

为什么李白前有孔子孟子,后有苏子朱子,而自己没称“子"?你提的问题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往往把有道德有学问的和最卓越的名相这两类人不提名道姓的称呼,而是在姓后加"子”,以示对尊称。如先秦时期的孔丘,不直呼孔丘,而称他孔子。还有老子、墨子、庄子、孙子、孟子、列子、韩非子、荀子、鬼谷子、孙武子等也是这种情况。再如,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称"管子”,晏婴称"晏子”,邹忌称"邹子”等等。 其二,秦汉以后这种姓后加子的称呼就不那么时髦,人们也就不这么称呼了,但也有例外,如宋朝的朱熹就称"朱子”,这里面有原因,因为朱熹是孔子主要儒学继承人,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后人尊称他"朱子”多少也占了点孔子的光。因为儒家学派尊他为"朱子”,这个称呼其后人也就约定俗成了。而李白是唐朝诗坛大佬,他也有很多崇拜者,但可巧当时诗坛中有影响的诗人没用"李子”称呼他,所以后人也就沒约定俗成这样叫他。再假如,当时某一位有影响的诗人或重量级人物称过李白为"李子”,说不定直到现在称他"李子”。一句话,凡事都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

2

太上老君李耳是老子,李白就是李子?

3

“子”这一称号,在传统文化中很有地位,几乎是但凡以“子”来称呼的学者,都是在文化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种称呼越靠近今天,就越难以得到,其质量也就越高。

但这些被称为“子”的人物,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其评判的标准也相对固定,这是一个可以比较的事情。


“子”成为尊称,有一个流变的过程

在早期,男性才会被称为“子”,并且几乎所有男性都可以被称为“子”,在这一阶段里,“子”还不算是一个特别的尊称。

这是怎么来的呢?和当时人在取“字”的时候有关。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是在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可以确定,但是“字”要在成人礼的当天才能授予,并且授予人是当时家中所请的长辈宾朋,是来客赠予的。

而“取字”的习惯在最初一般是取“单字”,并且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春秋时期管夷吾字仲、屈平字原,都是这一传统。

而在称呼的时候,往往在“字”的前面加一个“子”字以示尊敬,其实就是一种客气的称呼。因为平常人都是如此做的,自然也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尊称”。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伍员被称为“子胥”、颜回被称为“子渊”、公孙侨被称为“子产”、端木赐被称为“子贡”……

而这个“子”也代表男性,凡是字中有“子”的,几乎都是男性,与之相同的标识是“父”、“甫”。比如孔子又被称为“仲尼父”。

与之对应的是女性的称呼,往往带有“母”或者“女”,比如“孟妊车母”等等。

“子”因为是男性独有的特征,所以也代表着性别。

孔子的年代里,“子”的尊称意味还不是特别浓,在当时的尊称往往是称“字”,更尊敬的是不称名也不称姓,孔子的学生直接就是称老师为“夫子”。

而“子”成为尊称在孔子逝世后没多久就流行起来了,这一证据在《论语》当中。


《论语》中对于众弟子的称呼往往是直接称“字”的,比如“子路”、“颜渊”等等,但是有两个人除外。

一个是“有若”,被称为“有子”,他长得和孔子很像,所以孔门弟子在孔子逝世后就以他为“师”,其实也是扮演孔子,以示对老师的怀念。

另一个是“曾参”,被称为“曾子”,直接用“子”的称呼来记录,并没有写其名字。

所以后人推测,《论语》可能是有若和曾参及其门人所整理的,对二人都用了“子”作为尊称。

这一传统在后来就固定下来了,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后,“子”的称呼更是变得非常神圣。

只有那些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或者那些有着非常高社会声望的士人,才会被称为“子”。


比如朱熹、苏轼,前者是儒家文化开辟新道路的先行者,后者是因为其声望和曾经在《赤壁赋》中自称为“苏子”。

但是,有些姓比较特殊,即使有再大的贡献,一旦和“子”连称会造成歧义,比如“王阳明”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并不输于朱熹,但也不会被称为“王子”。

李白在文学艺术上非常出色,但在其他领域建树不大

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多学者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看法,喜欢他的人说他怀才不遇,不喜欢他的人说起放浪形骸。

我们不讲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观点,我们只说一些事实。

李白的文学造诣非常高,不仅诗歌出色,尤其是古体诗,散文的评价也比较高,虽然作品较少,但极为优质。


但是,除此之外,他在学术文化和政绩上几乎是没有任何建树的。

李白不是一位“大儒”,在学术思想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他最初在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就是从模拟《文选》中的作品开始的,并没有潜心于儒家经典的研究。

人各有志,这不是李白的缺陷,只能说在“儒学”上的李白不足以担得起“子”的称呼。

而在政绩上,我们还是相信李白有报国之心的,但是应该怀疑其是否有相应的能力。

李白到底能不能算作怀才不遇,这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毕竟从实际来看,李白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的选择也好,还是其身世真的有问题也罢,都是事实。

而即使是这样,唐玄宗同样有过征辟的举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在接到了进京诏书时候的得意。

而唐玄宗欢迎李白的时候,同样是非常隆重的。这在《新唐书》中有详细记载: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可以看到,唐玄宗对于李白是非常看重的,给予的官职也是“翰林待诏”。


这个官职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闲职,实际上确实也没多大权力,但要想一想,如果你是唐玄宗,你会给这样一个除了写诗有名气之外其他都不了解的人什么样的官职?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翰林之地,是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们也都要去进修的场所,除了状元等少数几人可以直接做官之外,所有考中的进士都要去进修学习。

那么李白被委以“翰林”之职,真的是因为不受重视吗?

很多人有李白怀才不遇的认知是通过他诗歌所表现出来状貌而推断出来的,作品很感人,情感也很浓烈,想要从军报国,想要匡扶社稷,当然李白也在没有得到他所认为的“重用”的时候,借酒消愁,无限感慨。

但要清楚的是,李白虽然有济世之心,但没有留下任何一篇他论述治国的文章;李白有从军之志,但同样也没有关于军事理论的只言片语留存下来。


那么,李白到底是真的有关于治国、军事的才华,还是只有一腔热情呢?我们虽然不好得出结论,但足以有理由怀疑。

所以,无论是从对庙堂社稷还是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李白都是没有资格去称一个“子”的,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社稷人才。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4

以李白的思想和身份来看,他不应该得到这一个“子”的称号,为什么不应该呢,接下来就给大家仔细的分析一下。



第一点,“子”在古代究竟是什么意思,符合什么要求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子”,最著名的我们知道的,应该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背景下涌现出来的第一批“子”字辈。

孔子和孟子不必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被奉为万世师表。老子、韩非子、孙子等人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后人也都称他们为“子”,可见在当时,子这种称呼是针对思想家的,能够给别人当老师,在思想层面能够为人师表的人,就称为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白已经不符合了,我们这些后人虽然喜欢读李白的诗,但是喜欢李白的人也都清楚,李白的诗是学不来的。

除去诗歌,从传统的农业伦理看李白,好像也没有别的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说他不称“子”。



后来,随着儒家的发展,“子”的意思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只有儒家里比较重要的人物,或者对儒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子”,这个改变大概是在宋朝发生的。

宋朝人发明了印刷术,前人的思想典籍可以更轻松的保存下来,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社会上很受重视的一项工作,加上宋朝人重文轻武的传统,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又变得很高。

而且在宋代,程朱理学也发展起来,重新振兴了在唐朝没有什么大动静的儒家。所以子这个称呼又多了起来,如程子,朱子等等。

从这个方面看,李白也称不上子,毕竟我一直认为李白的思想虽然有一点儒家的根,但整体上还是受道教影响多,所以根本都算不上儒家的人,如何当得起这个“子”呢?

综上来说,李白既不是子,也并不需要子这个称呼来证明什么。

如果说唐朝的人谁最有资格评个什么子的话,毫无疑问应该是杜甫,一来,他是唐朝公认的大儒,济世情怀感天动地,二来,他的格律诗有章法,好学,对后世,尤其是宋朝人的影响很大,可以作为老师来看待。

只是杜甫早已被评为“诗圣”,杜子叫起来也不是很好听,估计就作罢了。

5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子,简单的说,就是先生老师之意。先秦时代,有诸子百家,被称为子的这些,他们都是思想家,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是可以为后世所效法的。后世要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师,于是,他们就成了先生和老师,就成了子。故称子者,有榜样的意思在其内。

先秦诸子中的老庄孔孟就不必说了,他们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这种影响力直到今天还在持续着。除了这几位大仙级的人物之外。先秦诸子中较有名的还有孙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也在中国文化中持续不断的产生着影响。

后世诸子,与先秦的不同之处在于。先秦之时,不同的思想派别,都可称子。汉之后,儒家逐渐形成独尊之势。后世的子,基本上只有儒家一派了。先秦诸子是不同思想派别的争鸣,到宋之后,所谓的子,已经成为儒家内部不同分支之间的争论了。以道家而论,唐宋以后,道家变成道教,思想上与先秦道家已经大不一样了。儒家讲究立德、立功、立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成为一种人生的追求,成子,本质上就是成圣成贤。而道教偏于道家,讲的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成子就并非他们追求的目标了。而且,道教的尊号与儒家不同,明清时期一般称为道长、真人,仙师之类。

我们看看宋代的诸子,就很容易发现,子已经只剩下儒家一派了。宋代最有名的子,当然是朱子朱熹,其上又有二程,称程子。这一派是儒家主流,称为理学。宋儒除了理学之外,还有许多学派,比如苏子,苏东坡,开创的蜀学,与理学思想就有很大不同。张载的关学,也称气学,与前边两派又有不同,张载也称为张子。除此之外,还有王安石的荆公新学等等。

我们研究一下宋代的这些子,就可看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有程子、有朱子,有张子,有苏子等等,但后世没有称王安石为王子。大约与王子有歧义有点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王氏的荆公新学,大约就是把儒家稳重端方与法家的灵活变通结合起来。这样的变通,在以理学为代表的正统儒家看起来,就不纯粹,不足师法了。所以,王安石变法在明清之后,一直被主流儒家所否定。这当然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保守倾向。这种保守的倾向,是近代之后儒家被全面清算的内在原因。因为王安石的思想是不足法的,所以,后世儒家不称王为子,但做为儒家中有为求变通的一派,王安石称王子的资格还是有的。

宋代有那么多子,相较而言,唐代称子的就少多了。大约也只有韩愈等有限几个被称为子的。韩愈被称为韩子,与他“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才能没有太大的关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在恢复儒家道统方面所做的努力。汉唐之后,佛学传入中国。如果汉代文化之争主要体现在儒道之争上,那么到了唐代,这种体现,就表现在儒佛之争。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被发配岭南,本身就是对儒家正统的维护。所以,后世儒家尊以为师就很正常了。

到宋代,儒家大兴,这当然与政治上的文官统治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成功的把佛教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到儒学之中。儒学在继汉代打败道家之后,在此时,又打败佛家,使自己成为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主流。宋代儒教大兴,诸子纷呈也就不足为怪了。

讲到这里,李白为何不称子的问题其实已经有答案了。李白是天才文学家,他的价值体现在出众文学才能与不羁的个性化人生体验。而个性化恰恰是正统儒家不太喜欢的。另外,李白有个重大问题,就是他在政治上的低智商与文学上的高智商相差很大。在安史之乱后,李白糊里糊涂了入了永王的幕府。而永王在政治上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是竞争关系。李白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在儒家看来,就是大问题,是不智的,不足法的。故而,李白不能称子。

历史上与李白一样以文学见称的,也有称子的。比如屈原,被称为屈子。扬雄称为扬子。原因也很简单,屈原的爱国情怀,忠君思想,是儒家所推崇的,称其为子,就是以他为榜样的意思。

问题大概说清楚了吧。

6

假设真成了子,称呼变成了什么呢?按惯例,李子!这个貌似有点难听啊,好吧,先收起笑声,毕竟,老子,孙子也不是很好听。

古人成子是尊称,属于开宗立派的大佬才有的待遇,比如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他们的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是一种思想上的引领,老子被称为道祖,孔子被尊为文圣,孙子是兵圣,这些牛人也是经过时代的沉淀积累下来的。

李白生活中唐朝,虽然他的文采也是独步天下,但毕竟不是他开创了唐诗吧,只能说他的唐诗写的非常好,是艺术的范畴,毕竟也是被称为诗仙的人物。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唐朝可能并不是以子为尊称呢?就像现在一样,语言环境变了,我们总不能称呼袁隆平老先生袁子吧[捂脸]




7

也许是“酒圣”“诗仙”的美名更合适吧

8

因为你是个大傻子[笑哭]

9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不少名家,姓后子为尊称,如孔子荀子孟子,老子名李聃,李姓已被尊敬过,唐朝亦不再流行,又避皇帝尊姓,故而不在缀子。宋明皇帝姓赵,以文治国,对文人尊重,复又流行称谓,故而有朱子苏子等。

10

李白是诗人,又不是思想家,这问题,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