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逃避?

电脑版   2020-11-26 16:55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逃避?明明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却不愿意面对,也不积极处理,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一种心态?:实际是在没有把握情况下才会逃避的。 不就

1

实际是在没有把握情况下才会逃避的。 不就是不负责任也会逃避吧!

2

愿意面对自己的人,更容易改变

最近的一场演讲,时间不长,只开放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位面带忧戚有一点蓬头垢面的女性听众举手发问:“德芬老师,我和前夫离婚了,可是我忘不了他,我还是爱着他,可是我知道我和他不可能复合了,他不久前结婚了……”她还要继续描述自己的困境,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让她停下来,容我回答。

每次我生命中面临困境出去演讲的时候,总有听众问的就是我当时面对的难题,屡试不爽。

  • 在我觉得婚姻无趣乏味的时候,总有人问:“我觉得我不爱我老公了,很想离开,怎么办?”

  • 在我面临感情的抉择——是否应该留在婚姻里,还是跟一生最爱厮守的时候,就有人会问:“我爱上另外一个男人了,我应不应该离开我的婚姻?”

  • 在我决定离婚,但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孩子和其他各方面的压力的时候,就有读者会问,“我想离婚,可是孩子怎么办?”

这个世界怎么不是我们的想法、能量、心态所创造的呢?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同时性、同步性出现,天底下没有这么巧合的呀。

所以,不要看那些灵性老师、心理专家在台上非常风光,剖析别人一来一个准,以为他们就是非常健康、快乐、没有问题的了。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别以为我是北大心理学硕士毕业,文章写得好,就觉得我很健康,然后来教大家如何健康。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武志红病得非常重,还花样百出,只是他一直直面问题,从不粉饰事实,结果有了很多思考与真切领悟,可以和大家分享。”

面对痛苦的1000种逃避方式

这是我和武老师惺惺相惜的地方吧!我非常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探究自己的痛苦,从不掩饰、逃避,所以走的路虽然辛苦,但的确有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但是也只有那些“愿意面对自己、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才能够真正受益。

因为那些那些有鸵鸟心态的人,受到打击痛苦的时候,只会把头埋进沙堆里,不去面对。我见过的各种花招可以列举如下:(有的我自己也试过,不过老天对我很严苛,我怎么逃,都会被逮出来,逼着我好好面对)

有人热切地投身于事业发展,或是追逐金钱,也有人是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着眼于“大环境”,就可以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感受内在的黑洞和空虚。

有人投入宗教组织或意识形态组织,借此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领受天命、替天行道,其实只是在逃避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失败,世俗事物的无能。(比方说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配偶的困扰、痛苦,赚不到钱养家活口的窘境)

也有些人狂热地锻炼身体、跳舞、长时间旅游,或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配偶、父母、孩子身上,付出所有的时间和心力,聚焦在别人(自己亲近的人)的问题上,因此就不用关注自己的问题了。

有些心理咨询师和灵性老师可能也会这样,专注解决别人问题,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

也有些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说法套路,明明错得离谱,一手毁坏了自己的幸福,辜负了别人,他们也有本事活的心安理得。因为他们自圆其说的本领非常强大,可以不去面对自己的良心,而他们的自我说辞也可以把别人都丑化为“迫害者”,自己是“永恒的受害者”,没有任何诚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改变自己。

其实这样的人终究心里都明白真正的是非对错是什么的,但是他们允许自己停留在低等意识层次,封闭自己的心,强颜欢笑的过平静的日子。

你愿意在当下和情绪同在吗?

以上都是我们拿来逃避痛苦、黑洞、空虚的方法,但这样的人也因此会过得像个机械人一样,外表有层层的防护罩,没有真正的接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那里有个大洞,还有无尽的羞愧与自责,谁愿意去碰触那一块呢?

唯一填补内在空洞的做法,就是回归到自己。

安静地和自己在当下好好相处,同时愿意诚实的去面对自己。此刻内在升起了不安焦虑,我觉察到它们,我带更多的注意力到那个不安痛苦上,和它同在。

此刻我内在充满了无助和孤单,我觉察到它们,把呼吸带过去,轻轻地安抚它们说,没关系,有我在这里。此刻我对某人或某事有巨大的罪咎和羞愧,我坐在这里,安静的看着它们,让那份酸楚的感受,在我内心扩大,不要限制它,让它长大,扩展,让它自然消散。看清楚它的虚幻性,容许这股能量之流轻松的穿越、通过你,不要阻挡它们。

如果有巨大的愤怒或是痛苦,你觉得无法忍受了,请你试着放松自己的身体,把注意力带回来自己身上,让那份痛楚尽情恣意的燃烧你,感觉它在燃烧、释放你的业力。就这一次吧。不要抵抗阻挡,就让它放肆的燃烧你吧,看看它究竟会不会烧死你。

根据我的经验,当你这样和情绪同在以后,通常它们会很快消散,而且回来拜访你的次数和强度都会减少很多。至少,它们下次再出现的时候,你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跑,你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应对它了。

这样面对、处理的时候,你对于那个让你起烦恼或是嗔怒心的人或事,会有一个更公正理性的看法,这个时候再去处理,结果肯定是比较正向的。

我知道很多读者很想知道这篇文章最前面,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那我们就下周二再聊了哦!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遇到生活的各种困难与考验。在面对这些困难与考验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有的人能够积极地去应对,而有的人则会选择退缩,让自己去回避当下的问题。

在许多教育中,我们都被教育,遇到困难与考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喜欢或是选择去逃避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的“心理防御机制”,意指个体在应对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是减轻焦虑或是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映。也就是说当个体遭受到或是预感将遭受到糟糕的情绪体验的时候,TA的心理就会起到应激作用,而去选择回避这种糟糕的体验场景。

而在我们旁人看来,其实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

而对于有些人能够迎刃而上,有些人则应激回避的两种反应,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认知、承受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长背景与成长环境都不同,因此所接收到的成长信息也会有所差异,故而形成不同的特质与性格。由此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与处境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与行为。

再者,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往往是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自然也会选择退缩。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是受到生长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影响,比如幼年时期,父母对其性格的压抑,父母本身的性格,父母与其建立其的依恋关系等等,这都是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关键。


总而言之,一个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逃避,有时候是因为个人性格问题,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所选择。故而要去判别一个人为什么如此,就要客观地看到其情绪感受。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

4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 冯凤君:

我们周围有些人遇到棘手的问题会拖延、下意识的遗忘或有意识的不去想、不去面对,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用逃避和消极的方法去降低受到挫折时的痛苦和焦虑感。

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代际传承。

即从长辈那里自然习得的或与生俱来的消极应对方式和性格特点,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干脆就不认为是个问题。

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控制,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不习惯自己解决问题或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逃避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烦恼和恐惧,同时他们也期望获得他人的关注或帮助。

三是缺乏自信。

面对问题,首先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去做努力的尝试就轻言放弃。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或自我暗示自己做不到,认为不好办就干脆不去办。把现实问题抛开,全身心投入到虚幻的世界里,用玩游戏、看电影等来转移注意力,从而释放眼下的压力。

四是缺乏自制力。

知道事情应该做、必须做,但是缺乏自控能力,一拖再拖,于是拖延成了习惯。

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必须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逐步养成直面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欢迎加入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讨论、学习、共同成长,详询请发私信。

5

其实遇到事情,大部分的人都不想选择逃避,都想尽快解决问题的,但是有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你自身的努力就可以的,有好多外在的因素影响,需要多方力量帮助,这时即使你再努力也不行的。

  • 工作中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得到领导的赏识或嘉奖。但是有些事情需要其他成员的配合,或是需要一些环境条件,硬件设施等,我们再努力也不行,只能是放弃或暂时放弃。这其实就是逃避了。

  • 家庭中的问题
1,老人抚养问题

姊妹好几个,在抚养老人的生活问题中观点不一致,甚至观念相反,这时老师出现的任何事情你都一个人做不了主,无奈之下,只能逃避。

2,子女教育问题

如果你和家人在子女教育中观念不同,或者是你的方法孩子本身不赞同,那遇到的事情你就无法解决,这时你也只能选择逃避。总不能一直纠结在这个事情上和家人矛盾重重吧。

  • 朋友相处的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几个好朋友,但是好朋友之间也会出现一些事情的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在这些时候,处理这些事情时如果实在沟通不了,也只能选择逃避。

所以说,不是你主观上想逃避责任,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面对现实时,只能选择逃避,这不是软弱的表现,也不是没主见,而是权衡轻重之后,理智地选择。我是@听悠的时光

6

逃避问题就是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没有自信心。

7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此前看过的一部片子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匈牙利有这么一句谚语“逃避可耻却有用”,选择后退不也很好吗,即使逃避很可耻,但更重要的是活下去。当时在看的时候我心里跳了一下,因为这和我原本的认知很不同,在我印象里逃避被认为是不好的,要“积极面对”才是合适的。所以片中的这段话对我原先的想法有些冲击,也让我对“逃避”这个行为有了新的思考。

逃避是种什么样的心理?我搜索到了这样的一个解释:逃避心理即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自觉解决而是轻易躲避的心理现象。其实逃避本身是趋利避害的表现,碰到有压力和不舒服的局面,暂时回避下本也无可厚非。我想到自己在工作忙碌的时候,明知道应该抓紧时间去完成工作,尽早完成尽早解放,但有时却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别的让自己轻松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也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在本该工作的时候玩游戏,做事拖延、不及时完成,还有某些人在恋爱中明明想和对方分手,但自己一直不说,敷衍着对方等等。现在想来这些都是逃避的表现方式,当内心觉得有冲突或者感觉不适时,并不是正面去解决,而是先“逃开”这个问题,转向其他。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许多人在某些时候都会表现出“逃避”的行为,只是每个人的表现方式会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逃避,或者说是暂时的后退,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但题主所说的“总是喜欢逃避”,也就是如果对逃避上瘾的话,的确会带来些问题。虽然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但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寻求另外的慰藉,如果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8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日剧,叫作“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日剧的内容,只是用这部日剧名字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逃避?那是因为逃避真的很有用啊!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我们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的时候(比如遇到了蒙面歹徒),我们本能地会采取的反应,其实有三类。第一种类是战斗,也就是冲上去和敌人硬碰硬,争取彻底消除威胁,这种方式格外适合那些对自己体力和能力有充足自信的人;第二种反应是逃跑,指的是彻底摆脱当前的困境,逃离到安全的环境当中,采取这种方式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和体能;而第三种方式则是假死,在假死状态,个体几乎封闭了自己的感觉通道,进入一种脱离现实的状态,仿佛身边的危险并不存在,然后既不动也不说话。这种方式看上去简直蠢爆了,完全是自欺欺人,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来摆布。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可能既没有武力去搏斗,又没有速度去逃跑的个体而言,最后一种行动方式,是他们用来保命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完全静止可以有效地麻痹敌人,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警惕,不至于因为个体的反攻和逃跑被进一步激怒;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威胁来说(特别是在原始世界,面对毒蛇猛兽),个体的“假死”状态,会让那些不吃腐肉的危险生物反而放弃去攻击个体。

而这种生理上的反应,其实同样会出现在我们的心理世界当中。当我们的内心出现威胁或是困扰的时候,我们同样会从战斗、逃跑和假死这三种反应中进行选择。有些人可能习惯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他们采用了战斗模式。有些人可能会选择退学、辞职等彻底摆脱问题的方法,这是他们采取了逃跑模式。但还有些人,会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仿佛从没发生过,这其实是他们选择了假死的模式。虽然假死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是却能够给个体带来暂时的安宁和解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个体保存了生理和心理的能量,不至于在问题前全面崩溃。而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情况瞬息万变,我们的逃避,反而可以静观事态发展,让问题自己解决,甚至有人出手替我们进行解决。

9

一般来说,出现了困难,应该勇于面对,积极想办法予以解决。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理念。那么当有一个人,明明遇到了解决不了的事,却不愿积极面对,确实会让人在第一反应上感觉不对劲——这和书上说得不一样啊,或者说和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思想教育不一样啊。可深入去想一想,其实很好理解,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就好像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走大路有可能遇到老虎,而走小路虽然远一点,但不会那么危险。那么,我们会怎么选呢?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走小路吧,而不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吧。这是本能驱使之下的自然选择。具体到问题本身,题干里也说了,遇到的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既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积极面对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我猜想,这里让你疑惑的可能是当事人无法解决这个事,但是可以积极寻求他人帮助,但当事人却选择消极等待,直至出现难以接受的结果。我想,这应该是和当事人对局面和对他人的认知有关。如果当事人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人的能力比自己强,可以解决这个困难)。那自然会更愿意选择寻求他人帮助,但是还有个前提是,他人是有意愿帮助自己的。所以,当事人根据过去的经验,可能觉得这个困难的难度太大,而且他人也不愿帮助自己。在这样的消极心态下,做出了消极的应对。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啸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10

抑郁、焦虑患者更倾向于回避。


身处利弊参半的环境中,接近还是回避?动物和人类会怎样选择?


在近期的一个研究以实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发现,刺激小鼠腹侧海马体不同的区域,小鼠在冲突面前做出了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具体是这样的,小老鼠的腹侧海马体对应着人类大脑海马体的前部,而小鼠的区域上有着分区CA1和CA3。在实验中,当CA1区暂时被人为抑制时,小鼠在面对冲突时有着更为明显的逃避倾向;暂时抑制CA3区,小鼠则会更乐于选择接近并直面冲突。


我们大脑中酷似海马的小区域——海马体与个人动机、精神疾病均有着复杂的联系。患有焦虑症病或是抑郁症的病人在压力、冲突面前总是显得那么地无助,甚至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倾向。在这类情绪疾病患者的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海马体功能失调状况和萎缩现象。相关的研究就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的人,他们的大脑海马体可能出现高达20%神经元凋亡现象。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研究人员猜想,也许正是海马体的这种负面变化导致抑郁、焦虑患者更倾向于回避,而不是积极的应对和化解冲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