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电脑版   2020-11-26 16:48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南斯拉夫人中,会说德语的有不少人,伪装成德军没有问题。随着奥斯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南斯拉夫人中,会说德语的有不少人,伪装成德军没有问题。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转而为奥匈帝国控制。

在这里的很多官员,就是奥地利人,说的就是德语。

统治者说德语,当然会有一些南斯拉夫人会说德语。

其中,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会说德语的最多,铁托就是克罗地亚人。

另外就是是南斯拉夫的知识分子。因为奥匈帝国是统治者,南斯拉夫知识分子把德国当做第一外语。大学生几乎都选择德语。

所以很多人都会说德语,说的还很不错。

老百姓中,最常见的就是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

这些士兵受到奥地利军官的培训,也多少能说一些德语,人数还相当的多。

同时,由于不少奥地利人来到南斯拉夫,虽他们相对封闭,仍然有不少通婚的现象。

比如《桥》中的猫头鹰,他的母亲就是德国人,受到德国人的信任。

因为存在通婚,民间有了德国人,德语自然会流行起来。

所以,当时能够说德语的南斯拉夫人并不少,能说基本对话的更多了,伪装成德军是完全没问题的。

电影并没有胡编乱造。

另外,就是外形了。

其实很多斯拉夫人也是金发碧眼,外表和德国人非常接近,不容易分辨出来。

同时,德国也不是希特勒嘴里真正的纯种民族。历史上,德国人也和其他民族尤其是东欧民族通婚。

所以,德国人中有很多也有东欧人的外貌,这并不算稀奇。

游击队伪装成德国兵,只是偶尔和零星的,德国人当然不容易发现。

如果频繁接触,当然就会穿帮了。

其实,一个民族识别另一个民族是非常容易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要识别会说中文的 韩国人、日本人,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唱一段周杰伦的 双节棍!

2

装扮成敌人打击敌人,是拍电影的惯常伎俩,无间道就是这么提炼出来的。

南斯拉夫电影盛行的时候,全世界的二战电影都流行装扮成敌人去捣乱。加里森敢死队不装扮成德国人都不好意思完成任务,血战雪山堡,东木和理查德伯顿装成德国人,把人家的将军都干掉几点,迈克尔凯恩演的德国人,装成英军,妄图干掉丘吉尔,当然,那时候的德国人是全人类的敌人,这个不可能成功。

后来香港人热衷往黑恶势力团伙派遣特工警察,俗称卧底,并把这个词汇传遍大江南北,到了无间道时,因为桥段实在太好了,引得美国人,韩国人,俄国人纷纷复制,且在影院卖的不亦乐乎。

至于众多抗日奇侠,一般都不屑装扮成日本人完成任务,都是直接突突突,或者撕了。

唯一在电影中看到的扮敌人印象深刻的,是昆丁的《无耻混蛋》,法鲨饰演的英国军官,自幼学习德语,受命装扮成德国人去德国执行秘密任务,到德国第一站,被一个喝醉的德国小兵不停的讨论他的口音问题,于是,悲剧了,接下来的各种突突突,哐哐哐,害女主角下半场都是一瘸一拐的。


3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的人会德语的多些,在南斯拉夫游击队员懂德语的肯定有。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假扮德军没有懂德语的岂不露馅了。

4

刨根问底有意思吗?真要这么钻牛角尖儿,那就什么电影也别看!就拿中国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来说吧!日本有很多研究《水浒》的专家,从宋朝的气象条件、地质条件,阳谷县的地理沿革、人文环境,人类的生理结构、体力耐力等等因素考察,认为景阳冈从来都不是什么深山老林,只不过是丘陵地带小土坡,不可能藏得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并且老虎也不可能单只存留,必须要有种群才能繁衍。再说人的体力根本不可能与老虎这样的凶猛动物抗衡,更别说以拳脚打死,等等。得出的结论是“武松当时醉眼朦胧,很可能打死的是一只大狗”。据说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充分的依据,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咱们中国人不予认可,但是也不与争辩,艺术作品用不着钻牛角尖儿,“反正武松打死的就是老虎,武松打虎,不是打狗!我们不用举证,《水浒传》就是最好的证明”!至于日本“专家”认不认可,那无所谓,所有的人都相信《水浒》,不相信狗屁专家!所以,对于艺术作品,信则信,不信则一笑可也,犯不着刨根问底。即使对离奇的抗日神剧,应当质疑和批评的是作者不严肃的创作态度,而不是作品本身。不争论、不辩论,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5

看到前排的回答,一个国际领域的爱好者忍不住说几句——

在影视及文学领域,有“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两大标准。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和“桥”等均有游击队假扮德国士兵的场景,笔者认为,从相貌、体征到操德语,影片“艺术真实”完全合格且可以给出高分;至于“历史真实”,也足以及格以上。因为影片的看点和细节都有历史依据,纠缠于南斯拉夫人会不会说德语意义不大。

南斯拉夫是个大的组合体,现已一分为七(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国受德语文化——更确切说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影响最大。但切记,只有这两个国家,波黑的萨拉热窝、塞尔维亚等都在奥斯曼/斯拉夫文化圈内,德国文化痕迹不多,更不要说德语。

1、斯洛文尼亚:中世纪大部分时间在哈布斯堡治下,具体到奥地利多个省的几个行政区内。1918年底,第一南斯拉夫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诞生。1941年,德国、意大利入侵。1945年11月29日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诞生。

2、克罗地亚:1102年至1527年,克罗地亚在匈牙利统治下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1409年,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归属威尼斯直至18世纪。1527年起克罗地亚被奥斯曼和奥地利分割。1699年,两帝国签署条约,以萨瓦河为界,这也就是今天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大致边界。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后,克沿海归维也纳统治,北部从属匈牙利王室。此后历史经历与斯洛文尼亚重合。

3、塞尔维亚、波黑、黑山、马其顿等没有上述两家的奥地利文化洗礼,只有在一战中被奥匈和德国入侵的黑暗历史。1918年后他们都在南斯拉夫版图内,二战中的“沦陷经历”与斯、克一致。

结论:

1、波黑萨拉热窝、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会德语者肯定有,但不是主流,因为两地没有在德语文化圈内,也没有在奥匈或德国的长期有效统治下。

2、奥地利人的德语口语也非“标准”,基本为德南方方言,他们与德国巴伐利亚人联系密切。

3、从历史真实和生活细节看,南斯拉夫游击队扮成德军必有破绽;从艺术角度看,没有人会以此大做文章。

6

南斯拉夫人会说德语的一抓一大把。因为历史上它曾经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7

您是操心太多了。文艺表演都一种形式,电影艺术表演是可以的,适当夸张也没有什么挑剔的。电影是用来观众欣赏的,适当的批评更会增加观众√电影的热爱。只是老兄您那,估计是跑题了,这里先不讨论艺术的真实与艺术的提炼。就是论事,既然游击队敢化妆成德国鬼子,意大利墨索里尼分子,他们肯定是会懂得对手的语言,熟悉敌人的所作所为,才可能战胜敌人,否则不是特工游击队员了,而且欧洲的地缘政治和和区域纵横交错连接,居民会懂别个国家语言也是正常的。你是个可爱的影迷,有质疑很好。

8

电影是一种艺术,是有艺术虚构成分的。

二战期间铁托游击队的对手不仅有德军,也有意大利军和克罗地亚民族武装“乌斯塔卡”,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中铁托游击队伪装成“乌斯塔卡”来蒙骗包括德军在内敌人的次数更多,因为“乌斯塔卡”说克罗地亚语,而铁托本人和许多铁托游击队高层就是克罗地亚人,军中有许多克罗地亚将士,且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其实就是同一个语种中差异不大的两个方言。

伪装成意大利军或德军对南斯拉夫游击队也不是太难的事。

克罗地亚沿海历史上是意大利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地方(如阜姆,即现在克罗地亚的里耶卡)曾被划归意大利,这些地方的许多居民能说流利的意大利语,文化上也和意大利很接近,因此许多来自这一地区的游击队员说意大利语毫无问题(电影《桥》中游击队员唱的《啊朋友再见》就是一首意大利游击队用意大利民歌改编的,也确实在二战中流行于南斯拉夫游击队中的克罗地亚战士里)。

民族构成最复杂的波黑,在一战结束前还是奥匈帝国领土,这里会说德语的人比例不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故事正好就发生在波黑境内,这里的游击队找几个战士冒充德军,可谓毫无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铁托游击队中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参加,他们文化程度较高(铁托游击队后来陆海空三军俱全,还办了高级军校),伪装敌军这样的“戏法”对他们而言只是小把戏

9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伪装成德军的事情是常有,这应斯拉夫的多民族特性来讲起。

南斯拉夫不仅仅是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与马其顿及黑山等等几个主体民族之外还有太量的德商也就是巴纳特日耳曼人,而且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人长时间属奥匈帝国统治,而奥匈帝国的统治阶层奥地利人就是日耳曼人。

所以说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塞尔维亚人黑山与马其顿人会熟练的德语也正常。

10

南斯拉夫也有伪军呀,他们冒充的军不就行了?志愿军在朝鲜奇袭白虎团时,不也冒充成南韩伪军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