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电脑版   2020-11-26 16:43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晋书中记载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用兵有这样一句话:“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1

晋书中记载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用兵有这样一句话:“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么司马懿的评价真的准确么?

诸葛亮好兵无权?

注意在古文中,虽并非表示虽然,而是表示即使,虽然表达的是已经成立的事实,即使表达的是假设成立的事实,这里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意为“即使率领十万大军”而不是“虽然率领十万大军”。实际上整个蜀汉总兵力不过十万,蜀汉还得部署兵力镇守汉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刘备讨伐孙权之时,率领的军队也不过四万(后期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领一万余人加入)诸葛亮发动北伐不可能调动的了十万大军。根据同时期东吴大鸿胪张俨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是“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达到十万的,顶多在六万上下,同时期魏国兵力达到四十万以上,司马懿作为魏国西线总司令,雍凉大都督,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诸葛亮以区区六万北伐军,和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对峙在渭滨,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就是嘲笑诸葛亮不懂得随机应变,太过谨慎,缺少决断能力之类的。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司马懿这样评价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军不过数万的情况下,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诸葛亮赌的起么?蜀汉实力弱小,只要输了一次,就会动摇国本,这种情况下,难道步步为营谨慎从事不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么?就拿很多人一直诟病的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来说,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可能夺取长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魏延连同他带走得那部分军队将会全军覆没。

由于古代通讯并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经覆灭了,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经全军覆没,依然按原计划与魏延汇合在潼关,请问北伐军还能全身而退么?姜维北伐,收胡王、降李简、斩徐质、拔三县,破王经,打出了北伐以来得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战,姜维歼灭魏军数万。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段谷之战,姜维损失不过数千而已。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三国志

按战绩来说,姜维洮西大捷的胜利完全可以掩盖段谷之战的失败,然而姜维依然要自贬三等谢罪。这是因为魏蜀国力差距太大,魏国可以输,蜀汉输不起。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根本原因——蜀汉国力限制。

司马懿破之必矣?

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诸葛亮呀!你不是宣称诸葛亮已经堕入你的计划之中,一定能够击败他么?为什么宁愿被部将嘲笑“畏蜀如虎”,为什么宁愿接受诸葛亮女装的嘲讽,宁愿去千里请战演戏,也不愿意迎战诸葛亮呢?诸葛亮就在渭滨屯田,宣王怎么就看着诸葛亮在大魏境内屯田呢?要知道,诸葛亮屯田之地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司马懿就这样看着诸葛亮?他的画中在哪呀?孙子兵法说“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本来攻城方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的情况下,攻城方才能围城,可是诸葛亮不到十万人,怎么就让宣王十五万大军固守不战呢?宣王口口声声说“破之必矣。”结果呢?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击破的么?诸葛亮是输给了时间,而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才敢乘机出击。结果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向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害怕中计,居然仓皇后撤。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于是留下了一句谚语流传至今:死诸葛走生仲达。蜀汉军队只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虽然戛然而止,却并没有任何兵力的损失,怎么就变成了被司马懿击败的呢?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只不过是他为了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畏惧,同时为了稳定军心的嘴炮之词,根本经不起推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2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诸葛亮因其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受后人追捧。曾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多次对峙,双方互有胜负,但以亮胜多败少。二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迎良才,一个善攻一个善守,看上去司马懿十分被动,然而却大有玄机,他们都十分了解对方,也许这就是彼此制胜法宝。

234年,诸葛亮隔着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然而却因常年征战操劳,一病不起,最终病逝在北伐的战场上。有人说司马懿是最终的赢家,他终于耗死了诸葛亮,赢得北伐战争的胜利,也有人说诸葛亮生不逢时。然而司马懿本人对诸葛亮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精于算计,用兵如神。司马懿在北伐的战场上,曾多次被诸葛亮打败,基本都是因为中计。演义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就有典型的例子。

蜀汉建兴七年夏,诸葛亮出祁山,分为三寨。司马懿却令郭淮孙礼去守武都阴平,郭淮孙礼夸赞司马懿足智多谋,然而半路上被诸葛亮包围,二人只能弃马爬山而逃,因为武都和阴平早就被诸葛亮取得,司马懿再一次失算。


司马懿又令张郃,深入敌后,乘机偷袭,然而早被诸葛亮料到,中了蜀军的埋伏,张郃死战得脱,魏军大败,死伤无数。司马懿知道后,灵魂未定,声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人所能敌。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忽见张郃、戴凌狼狈而来,告曰:“孔明如此提防,因此大败而归。”懿大惊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传令,教大军尽回本寨。


除此之外,在一百零四回,殒大将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丧胆中,更有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之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却秘令姜维断后,蜀军退回汉中,姜维利用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马懿。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见一斗大的将星坠落,知道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军已经撤退。

司马懿于是令魏军全力追击,他引军在最前面。追至山脚下,突然山后一生炮响,伏兵皆出,树影中飘出诸葛亮的中军大旗和木像,姜维大喝: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司马懿大惊失色: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这一段,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其次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

司马懿在诸葛亮六伐中原时说过: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先生有远大目标,但不识时务,计谋多而寡断,带兵却无权,别看他带着十万大军,在外却受朝廷猜忌,如此看来,我一定能打败他的。

那么,司马懿点评的对吗?基本正确。这也是两个人长期对垒,彼此相知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心怀天下,以旷扶汉室为己任,但不是诸葛亮不识时务,实乃为了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历史上有那个君王能屈身,三顾茅庐。有那个君王把江山一手托付。

说到诸葛亮多谋这应该是公认的,但他谨慎小心也是被后人诟病,有时谨慎小心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总是在机遇面前缩手缩脚就不应该了。有时机遇可遇不可求。比如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奇谋,诸葛亮应该让魏延去大胆尝试。

带兵多而无实权,说的是刘禅对丞相诸葛亮的掣肘,总是怀疑丞相拥兵自重,总是怕丞相废了自己。当然,刘禅的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还是君臣之间不信任造成的。宦官黄皓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从中挑拨离间。

常言说的好,能够解读一个人,往往是你的对手,兵家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4

如果你问的是历史的话,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刚交锋前非常看不起诸葛亮,按照他的原话,他是这么说的: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比自己差远了,虽然有精兵十万,不过如此。

但是当自己的宿敌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态度有了改观:

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司马懿一生挫敌无数,诸如公孙渊,孟达,但是只有与诸葛亮交锋的时候,只能缩在城里任由诸葛挑衅,所以总的来说,司马懿是非常敬佩诸葛亮的。

以严谨的态度探讨历史,以通俗方式讲述历史,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每天上午八点准时更新。

5

司马懿一开始是比较忌惮诸葛亮的,诸葛亮成名较早,早在三国未定之前,名声早已遍布天下。

诸葛亮协助刘备战周瑜斗曹操,在刘备占领川蜀以后,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司马懿才开始引兵打仗,虽然司马懿在军事上有雄才大略,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

在和诸葛亮对战过程中,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采取保守战术,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生性谨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忌惮诸葛亮,深知诸葛亮擅长使用计谋。

空城计一战,诸葛亮独自一人在城楼抚琴,司马懿引兵至城下却被吓退。司马懿终生一次为耻,穿女人衣服都没有觉得如此被羞辱。当然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空城计这一段,是作者杜撰的。

上方谷一站,司马懿被困火海,诸葛亮本以为可以就此结束北伐战争,怎奈天降大雨,诸葛亮因此病逝。

司马懿对诸葛亮既有敬畏也有忌惮。司马懿称诸葛亮这种人:活着可恨,死了可惜。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有军事雄才大略,魏国有此人,北伐便很难成功,称司马懿为:天下第一守将。

两大军事家、谋略家,是千年难遇的对手。

6

诸葛亮实乃我对手也!三国志记载原话


7

棋逄对手,将遇良材。相互敬佩,互赞不异。孔明兵少将寡,,千山万水出征,粮草运输困难,宜捕捉战机,速战速决。由于抓住战机,多次取胜,但未伤到魏国的基础。司马随多次战败,自叹不是孔明对手,只有小心防守,拒绝出战。终由以守为主,把孔明耗死在五丈原。两人都是人材,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在历史演出一段精彩的画面。

8

诸葛亮,“天下第一攻城大将”;

司马懿,“天下第一守城大将”。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痛哭流涕,说“诸葛孔明啊,你当真是千年不遇的人才;你我虽是敌人,却也是知己,你死了,这世间还有谁能懂我的心思,可惜啊。”

9

诸葛亮本身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之所以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下退却不是怕埋伏,而是怕兔死狗烹,所以他要养寇自重。在有,司马懿并非不敢与诸葛亮一决高下,如果孤注一掷,己胜则被魏帝和曹氏一族所杀!己败,也免不了一死,就算侥幸回到洛阳,也会死于非命。所以当时司马懿无路可走。就算自己打败诸葛亮,攻陷蜀国,也免不了被杀(钟会与邓艾为例)。而如果熬,不光熬死诸葛亮,更把曹氏一族所依仗的军队,车马,税赋,甚至反对者全部收为己用!让自己在不利中慢慢扭转劣势,慢慢的让人心倾向于自己,慢慢的得到战场上所不能得到的一切,最终,发力,取代曹魏。所以,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10

诸葛亮说过司马懿:天下第一守将!怎么理解这句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因为坚守不出,诸葛亮后因为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回蜀中,魏臣大都说司马懿一仗没打就击退了诸葛亮,其实是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缺点,在谋略上赢不了诸葛亮,但是抓住诸葛亮的弱点:粮草和大忠,善加利用,一连几次逼退了诸葛亮的北伐,对此诸葛亮本人也是颇多无奈,一肚子计谋,无奈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活活把诸葛亮耗死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