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古人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为什么现在普遍需要接受16年教育?

电脑版   2020-11-26 16:34  

古人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为什么现在普遍需要接受16年教育?这么多时间是不是都浪费了,一个人有几个16年。特别是高三和初三两年都没有接受新知识,且初中和高

1

一、十年寒窗苦读,十是个虚数,充分非必要

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不是的,一切取决于个人的冲劲和韧劲,即鉴别力和持久力。

王勃6岁做文章,曹冲8岁能称象,甘罗12岁做宰相,唐伯虎三笑点秋香。貌似这些人不用10年,有的甚至不到10岁。

有些就不行,或是聪明自误,或是开慧较迟,或是沧海遗珠。伤仲永,貌似小时候也聪明,可惜“反误了卿卿性命”;范进看了好几个10年,中举就像老来得子一样迟又迟;名落孙山那哥们,估计也不是不聪明,奈何“明代暂遗贤”,只好与柳才人一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二、古代四书五经,不崇文必尚武,单是文,十年未必够

古代读书都是很奢侈的事,教育被统治阶级把持。进公立的国子监、塾社庠馆得有人推荐和担保,根正苗红且交的起束脩,真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

贵族阶层没落,庶族地主渐兴。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科举诞生,平民有了出头之日,读书的士子阶层越来越大。


(一)唐朝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2科是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1.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分别是推荐的和层层考的。推荐的有门有路子自然容易,层层晋级的得熬灯拔蜡,有年头。
  2. 进士科及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二)明清

明清的科举主要分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1. 乡试,三年考一次,应试者为秀才,考中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2. 会试,乡试后次年三月在礼部举行,应试者为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3. 殿试又叫“廷试”,贡士参考,皇帝亲自考核,考中称“进士”,第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光考试就得四年,何况复习时间。

三、现如今价值多元,出路多样,学习也注重全面发展,十六年很合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北大毕业的卖猪肉不丢人,没读过大学的出人头地不稀奇。读书不一定非得在象牙塔里,学知识也可以在社会大学中。

但毕竟那样另类的占比例很少,没听说过大片规模的北大学子去卖肉,也没听闻成百上千的白丁坐人上人。

平常人还是得经历正规的学校教育,毕竟选拔的时候,看的是同一套毕业证书,在同样的评价体系下量才取用。

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兼顾,到了高中文理分科,也鼓励文艺体。进了大学,百花齐放,各显神通。6+3+3+4,个人感觉挺合理,就这还有许多复读的呢。

四、现下的政策还可以,在复杂国情人口众多的前提下,已经兼顾了大多数,保证了基本公平公正

虽然时有听说替考、替学,不时有加分、加塞,但那毕竟是少数。每年几百万考生,出那么几个,概率已经很低了。

而且,现今国家也在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我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拿来照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前进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碰碰,咬着牙走下去,我们这些改革中的探路者和实验用的小白鼠,才没有白白牺牲。

ps:图片来自网络,敬谢,侵权联刪。

2

古人只中文一科就得学十年,古代是学而优则仕,现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有外语、数理化史地政音体美等十几科,没有好爸爸就得学好数理化!学习是穷人改变命运的捷径。不学好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好老婆、培养不出好儿子。不是天才的话您说十年够吗?

3

数千年前,人类尚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连文字都没有,所有人类一天学都不用上。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逐渐发展出科举制度,为了博取功名一部分人选择十年寒窗苦读。

可是到了现代,十年寒窗苦读也不算什么了,因为所有人都要进行十余年的学校教育。

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得从哲学角度来解答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意思就是说所有物种的存在,都必须符合优胜劣汰的法则,所有物种的生存都需要面临竞争。

就像森林中的树木,都拼命的向上生长,以获得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没有其它树木长得高,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然后就会枯萎。

非洲大草原的猎豹,为了生存使自己拥有了超快的奔跑速度,如果它跑的没有猎物快,就获得不了食物,就会饿死。

所以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只要想生存就必须参与竞争,这是一种非常残酷但又的确存在的自然法则。

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文明归根到底也是一个竞争性文明。

最初,人类因为还不会使用工具,所以对付不了大型野兽,为了生存,不得不快速逃跑以躲避大型野兽,后来掌握了石器乃至弓箭的使用方法,于是人类又反过来开始追击围猎大型野兽。

无论野兽追人或是人追野兽,这都是一种竞争,谁跑的不够快谁就面临生存劣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只是这种竞争不需要很深入的学习,只要会奔跑就行了,因而我们也可以想象,远古时期所有人类都是跑步健将。

后来人类学会了刀耕火种,掌握了谷物的种植方法,于是进入农业文明社会,大家不再靠奔跑获得生存物资了。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之后,也从迁徙文明变成了定居文明,人口快速膨胀,国家产生,在这一时期,只要会使用农具就能生存,所以客观来讲在农业文明时期,大部分人也都是不用读书的。

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一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于是选择十年寒窗苦读,注意这时候他们读的书其实只有一门学问而已,所以十年寒窗苦读足矣,不过要说明的是,十年寒窗苦读的人只不过占了整个农业社会的很小一部分人而已。

随着人类文明又向前发展,有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第二、第三产业爆炸式产生,从工业革命开始算起仅仅用了两百多年时间,第一产业在整个世界的GDP产值就降至不足10%了,中国甚至都不足5%,发达国家美国更是都不到1%。

可见当代人类文明的大部分财富都来源于第二、第三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出的财富已是如此之少,可以打个比方,一个阿里巴巴员工月工资数万,一家农民年收入也才数万,第一、第三产业的收入差距就是如此悬殊,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人们就不得不向第二、第三产业寻求财富。

但是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比如阿里巴巴肯定不会招聘文盲,而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从学校获得的知识越多,越有获得财富的优势,比如有的人只接受了九年教育,有的人则接受了十六年教育,那前者往往没有后者挣得多,所以对获得财富而言,接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

当然上学念书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类文明的无形法则,谁也不能为一时的痛快而躲避这一法则。

若问人类文明为何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类文明作为竞争性文明,具有必然向前发展且不可逆转的特质。

所以可以预料,以后接受教育的时间还可能变得更长,当然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变长,远古时期平均寿命只有二十来岁现在都有七十来岁了。

所以为了更好的明天,千万不可轻易放弃学业,哪怕读一个三流大学也比只念初中强的多,步入社会自会明白其中艰辛。

4

中国的目前教育虽然有一些弊端,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是社会进步、公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际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寒门子弟通过努力读书,就可以考取功名(做官),从而出人头地。

古人虽然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但这是虚指,并不是说古人只学习十年,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都在考科举,可能一辈子也考不上,那么,这又何止是十年苦读呢?

说到现在,孩子普遍要经过16年的教育,我认为这也是不够的,因为现代要学习的知识真是太多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等,分的科目也越来越细,所以现代人接受16年的教育,比起古代要进步很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5

我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并非实指,是约数。寒窗,冬天寒冷的窗前。整句的意思是:形容长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读书。“十年寒窗”自古以来就是长年刻苦读书的标志。现在接受十六年教育是指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这些个阶段。是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健康成长和智商的提高。其实现在的十六年教育和古人的十年寒窗苦读是一个意思,指在适合学习的年龄阶段,通过苦读而学到知识。

6

古人读书十年寒窗,而现在是十六年教育,但其实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贵在坚持!

什么样的恒心才能坚持下来呢?”利禄”二字就是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古人读书十年,熬严寒顶酷暑,头悬梁锥刺股,何其不易,为了什么?古人有句话: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试想这不就是把学问当做物品,来换取利禄了。其实不用把其带上理想抱负其类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语,这些都是建立在利禄之上,百姓常说:没有三分利谁起早五更。

朴实的话往往就是真理,也是最善良的表现,也是出自人之本心。诚如三字经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利禄发自原始的欲望,只有利的驱使,才使欲望得以实现,才使社会得以发展。那么古人与今人读书形成时间的差距,也仅仅是知识面的多少而已,其本质还是一样的。

古人在总体上都要落后于现在,单从知识面的获取量上,自然就省去了很多时间。而当今学子的知识面广泛庞杂,自然就会多出很多时间。即使今人多出古人这么久的时间,单从文学角度恐怕也远远不及古人。这就是杂而不精的苦恼,而不是古人只是一心专研一门学问,学的精而细。

7

十年足矣

8

十九世纪以来,国际普遍进入社会制度大改革,从封建古老社会进入民主时代,加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之前的学习教育科目以及办学体制早已不适应现在状况,随之衍生的教学制度和以前大不一样!这是时代的产物与并进!

9

莫言曾建议:缩短基础教育的时间。然而,被专家们嘲笑“无知无畏,不懂教育”。

我想,再也没有谁敢和众多的“专家”叫板了!我只想建议专家们去做个调研,然后重新考虑考虑莫言这个无知无畏的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再算一算:我们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是74岁,一个孩子从三周岁起就可以上幼儿园,一上就三年,这三年原本应该自由自在活在天性里,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引下,开发智慧,培养习惯,,长养道德……结果,我们家长不同意:别的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写数字、写拼音了,这是个什么幼儿园,啥也不教,光玩!于是,包括实验幼儿园也不得不在孩子大班时,开始教一年级的知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二到四年的大专的或大学,至此很多人已经在校园生活17——19年了,二十二、三岁了,再来个硕博连读的话,一个人在校园生活的时间就是二十四、五年。人这一辈子有几个二十四、年啊!

基础教育到底能不能缩短,专家说了算!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开全课程的效果如何?希望专家验证!现在的孩子(个别天才或者有家传的除外)受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符合教育规律吗?敬请专家解读!

现代人普遍接受16年教育,可能也是一种需要吧。

10

古人说的十年寒窗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要读的不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四书集注和五经要义等等几本书,其他知识一概不知。所以十年寒窗只是大多数书生一般情况下所用的时间。而我们现在所学知识门类众多,还要学以致用所以16年并不多!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