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家长和小孩子做游戏时,是该赢还是该故意输?

电脑版   2020-11-26 15:56  

家长和小孩子做游戏时,是该赢还是该故意输?:不要为了让孩子获胜而改变游戏规则。因为即使是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也能够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该赢的活动中赢了

1

不要为了让孩子获胜而改变游戏规则。因为即使是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也能够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该赢的活动中赢了。如果故意改变游戏规则让宝宝赢,会让他觉得赢要比公平竞赛更好、更重要,而这恰恰是你所不希望教给他的。输掉几局游戏,反而会更有助于他学会如何大度地去比赛。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赢而修改游戏规则。

你可以试着跟他玩一些他能公平获胜的游戏。比如扔骰子猜数字,因为在这个游戏中,他和爸爸妈妈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不过,在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时,家长可以放低自己的水平(和孩子处于同一个等级),让孩子多赢几次。并且在游戏后告诉他赢的原因是什么、那些帮助他获胜的技巧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等。

因为通常来说,家长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棋艺、牌艺。而对孩子来说,在下棋、玩牌中赢了会增加他的兴趣和自信心。当然,随着孩子下棋、玩牌技能的不断提高,家长也应逐步加大孩子获胜的难度,不要总让孩子胜。在孩子输棋时,你可以教给他失败时应有的气度,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不改变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玩一些需要一起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协作性游戏。例如你们俩一起各显其能,看看谁能让气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这不仅会教给孩子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有助于他认识到自己不用“赢”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2

养育和培教孩子,是一个育儿范畴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育儿心理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方法。教育者的一方,首先要明确,在被教育者的身上,明确达到什么目的。有些孩子好胜心理特强,一次都是不能输的,如果按照孩子的心态,这样的玩下去,就根本没有玩的意义了。所以,在给孩子玩的前提下,必须使孩子董得输赢观:"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样与他在玩的过程中,使他觉得,有输有赢的乐趣观。再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的输,就是为了明天的赢。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灵活的给孩子们玩下去吧。

3

要输得有“艺术”,哈哈,道理和下属给领导拍马屁一样,要拍到点子上,不能拍到马腿上了。

如果凭实力,孩子肯定是比不过家长的,如果家长认真起来场场都赢,显然会打击孩子信心。但是如果家长输得太假,要么让孩子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要么也会被孩子看出来,觉得你是在应付。


记得早几年黄磊带着多多参加《爸爸去哪儿》,黄磊和多多一起游泳,就始终按照女儿的速度,在她前后徘徊,一直到终点都演出了“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是让你赢了比赛,你真厉害,下次继续加油,不然爸爸会超过你的”状态。


家长如果能“输”到这个水平,就成功了。

4

观点一: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故意输。能赢一定要赢!

故意输是对孩子的极其不尊重!既然孩子和家长一起玩儿游戏,那么两个人是平等的。除非是家长教给孩子如何玩游戏,可以介绍什么情况是输什么情况是赢?但真正对决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即使当时孩子非常高兴,但时间久了,还是认为你是故意输给他,那么孩子觉得没有任何成就感。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如若您想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那么请您按照您的原则方法来比赛游戏。



观点二:不要强化输和赢。重在强调在过程中享受不断克服困难、拼搏的过程。

每次游戏比赛之后,应该问孩子你有什么收获?而不是问你输了还是我赢了。当孩子输掉比赛非常沮丧的时候,家长完全可以从其中的某一个细节来表扬他的策略和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任何一场比赛和游戏都是一种对决,都是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的最佳时机。



案例分享:一男孩五岁,妈妈接他时,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正在班里给他鼓掌????!情景是这样的,孩子们一起玩比赛游戏,有比赛就有输赢!有的孩子输掉之后就大哭大闹,要从新再来!老师正在准备讲道理安抚时,这个男孩说,咱们得比赛输赢不重要,就是玩的高兴!于是所有的孩子们鼓掌????!

案例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这是好的!但是,要在平时的游戏中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走入极端!毕竟,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更加重要!

总结:1.公平竞争不能故意输掉!

2.不强化输赢!

3.孩子良好心态很重要!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家长和孩子玩游戏,该赢或者该输,这个要找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源自于家长对时机的判断,这种东西没有一个数字可以估量,我说说我的理解。

我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孩子毕竟质量和反应不如成年人,所以输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如何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一些什么,我觉得可以这样。开始的时候让她输,当快输的绝望的时候,让她赢。这样孩子才不会有心理上的挫败感。

当下次再玩的时候,告诉她方法,也就是怎么赢的方法,让她明白,任何的输赢都不是靠运气,而是有方法的,这样给她灌输一种潜意识,就是你掌握住方法,就可以赢,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学习各种方法,来实现赢的目的。

当以后再玩的时候,让她输多一些,然后告诉她,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赢的彻底,如果不反复练习还是输,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学习一种新事物,不是学一次就行,要反复的联系,无形间给她传输了坚持的理念。

总之,我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觉得你的问题提的非常好,有些家长很不注意方法和方式,要不让孩子输的绝望,要不让孩子赢的忘乎所以。这样都很不好。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可以实践下。

6


相信很多家庭的情况跟题主的相似,会因为担心孩子输了产生不愉快的心情,而选择投降忍让:“好啦,都给你吧!”“我家孙孙最厉害了,肯定是你赢啊!”这样子的结果当然会让孩子喜逐颜开,但是啊,生活哪能一帆风顺,越早教会孩子懂得失败是可以控制的,孩子才能越早积累面对失败的平常心。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当孩子出现“输不起”的情况时,恰恰是很好地引导孩子去正确看待输赢的时机,家长更需要重视起来,教孩子感受有输有赢的过程,保持一颗平常心。

如果说家长想通过“故意输”来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和建立自信心,那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掌控感和自信心不是通过结果来积累的,而是过程,我们该如何带领孩子体验输赢的过程,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想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01 不要因为怕孩子输,所以总让孩子赢

孩子不能输、输不起的心理状态是“恐惧”:害怕一切失去控制,或者觉得自己很愚蠢。所以我们深层次要帮助孩子面对的是意识到“恐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表现出害怕也没关系的”,只要我们能在行为和情感上让孩子感受到这份支持,孩子就能够慢慢积累面对输赢的心态。

怎么理解这个做法呢?它指的是:允许孩子在失败的时候发脾气。

当孩子经历失败的过程,最开始的表现一定是接受不了,孩子可能会发脾气、停止活动、把骰子丢到满地都是,变得刻薄又讨人厌,当孩子在表达这些害怕和恐惧的行为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刻拥抱他。

我最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没关系的,我陪你一起面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平复下来,而不是紧张地给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或者絮絮叨叨着讲一大段道理,可以给到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原来害怕和恐惧在父母心中,没什么大不了,它从来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而是可以一起去面对的事情,这便是“可控制”。

很多时候,孩子在等父母说的一句话,那便是“没关系”:在面对失败时,不开心也是人之常情,没关系,我们都可以一起去面对。

当你对输赢的平常心态度能够更真切地传递给孩子时,他便可以慢慢接收到这份心意,也许前面8次还在为输赢争执不休的孩子,到了第9次开始,就懂得反过来安慰你说,“妈妈,输了没关系的,我们再来一次就好了。”

02 如果孩子总想着赢,那就不开展活动

如果孩子不想玩游戏,原因是游戏会让他输,或者他的希望是玩游戏,但必须赢,那我们就不要开展这个游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把“不开展游戏”的理由,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比如“比赛一定是有输有赢的,如果你准备好了体验有输有赢的过程,我们就开始玩;如果你觉得你还没准备好,那我们可以等你准备好了再开始。”

如果孩子抗拒输赢的心态很明显,那么建议平时先尝试多跟孩子玩猜拳游戏,它可以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快速体验输赢。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我们的态度,能否对输赢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举个例子,当孩子在猜拳游戏中赢了一场,可以告诉孩子一声“恭喜”,然后就继续下一轮,如果孩子输了,可以告诉孩子一声“没关系”,然后继续下一轮。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有输赢,同样也可以把自己打气的过程表现出来,因为我们的态度,往往是感染孩子的关键。

多跟孩子玩团队策略性的游戏,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对输赢的接受度。团队策略性游戏和活动包括哪些?桌游肯定算一个。我就喜欢跟孩子玩飞行棋,因为飞行棋同样也是很好的策略性桌游,还有各类的大富翁桌游等。此外战略性难题也同样算一个,比如我们团队协作中常用的荒岛求生难题等等,其实都可以跟孩子规划起来。

要记住一句话,要孩子真正积累面对输赢的平常心,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开展此类活动,让孩子慢慢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在体验中明白比赛一定有输有赢。

03 不要代替孩子去面对和处理失败

我也收到过一些朋友的疑惑,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组织他们分组比赛或者活动时,如果觉得自己不能赢,他就会说我不想参加,我不想要比赛。这些问题如果单独来看,我们可能会陷入跟孩子的博弈,“到底要不要在这个阶段里,让孩子积累面对比赛的勇气和信心。”

实际上,我们过虑了,因为学校有学校的规则。老师并不会因为一个孩子没有准备好参加比赛,就停止整个比赛,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他需要在学校和班级里去考量的问题。

把决定参加与否的权力还给他,如果孩子决定要参加,那便跟他一起做好参加的准备;如果孩子没准备好,真不想参加,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害怕、无趣还是恐惧),这个理由都需要孩子去跟老师说,并且得到老师的同意。

Joshua练琴的时候也会有畏难心态,有段时间练习50分钟,他过了30分钟后就开始喊肚子疼,跟我说,“妈妈,我不想练下去了,我难过,我身体真不舒服”。但一面对要跟老师请假这件事情,孩子第一反应同样也是害怕,他会说“妈妈,你来帮我说,你帮帮我吧”。

这种情况下我都会拒绝,“我可以跟你一起面对练琴的困难,比如为什么过了30分钟你就坚持不下去,我们可以课后想办法改善,看怎么样更好。但现在是上课期间,我不可能代替你去跟老师请假。请假是你的事情,你需要向老师申请,把你的理由告诉老师,老师同意的话,我没有异议。”

这个难题对Joshua来说,有段时间很“艰巨”。他发现自己很难向老师开口请假,或者用能够说服老师的方式请假成功。因为肚子疼、身体不舒服、手疼,头晕、眼睛累,这些理由都是常见的孩子不想上课的理由,老师面对起来也是游刃有余。

后来Joshua主动来找我,告诉我他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案,针对“为什么过了3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这个难题,他提出了“把练琴的50分钟拆分成2个25分钟”的建议,因为他评估过,只要拆分成2个25分钟,他内心的畏难情绪会大大降低。

有时候把难题还给孩子,不完全是一个坏事,孩子同样需要体验这个过程:即便他有畏难心,害怕输、害怕累、不敢参加,他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协调方法。

针对输赢和畏难心态,在课后、在家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积累面对输赢的体验,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孩子只有体验过了输赢的过程,明白了原来不管输还是赢,父母的态度都是一如既往,孩子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面对输赢的平常心。

把孩子的行为养成和习惯培养放在家庭的氛围里,但也给孩子自己留一个空间,他也需要自己去处理他跟别人之间的关系难题。


让孩子体验输、用平常心看待输的过程,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进行的一场“战斗”,我们都应该重视起来。

另外如果孩子平时输不起,多“试错”也是一个很好用的办法,我在之前分享过一些帮助孩子积累试错决心的方法,大家可以点开看看,希望能帮到大家

7

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我跟他做游戏很多都是让孩子赢的相对多一些次数,他会学会分享一下成功的喜悦,孩子一年级以后都是我赢的次数多,小学开始开始陆续有各种赛事活动,体会一下挫败感,面对挫败改咋样调整心态;

8

谢谢邀请!我个人的观点是家长和小孩子玩游戏时不要全赢,可以适当的输几次。且听我细细说来:

第一,明确家长和孩子做游戏的原因。

家长,孩子做游戏可以很好地促进亲子关系,游戏本身也是很有趣的,可以让大家都开心。

有些游戏有输赢,但是我想没有哪位家长做游戏,就是为了要赢孩子。

因为无论体力还在智力,家长都要远远超过孩子,在游戏中家长能赢是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如此明显的胜负对比,即使家长赢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感。

如果家长总是赢,孩子总是输,会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导致最后游戏玩不下去。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第二,即使输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孩子很少时会分不清家长是真的输了还是假的输了,以为自己就是厉害,会很高兴,家长可以多输几次,权当陪孩子玩了。

孩子年龄大一点之后,就能够看出来家长到底是真的输了还是假的输了,家长就要拿出自己的真实实力和孩子游戏。

聪明的家长不是在孩子面前永远都很厉害,而是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让他发现自己的能量。

9

争第一是好事,是一种好强的心理。

但一定慢慢地将清楚,输赢都是正常的,要输地起,才赢的愉快。家里可以让他老是赢,但社会不会让他老赢。培养输得起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多跟他讲输赢乃兵家常事的故事,自己编,反复编很多个来讲,直到他理解了,输得起了为止.平时也故意要让他输一下子,不能屡次让他赢,但不要打击他的自信心为重,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输不起,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险呀

10

有能力赢,可以假装输一两次;没有能力赢,要大方认输,借机培养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