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在上海生活,最难以忍受的是什么?

电脑版   2020-11-26 15:52  

在上海生活,最难以忍受的是什么?:我是北京人,老公上海人,相识于北京,1998年随老公回上海办理结婚证,那也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匆匆忙忙半个月,没有太多的时:

1

我是北京人,老公上海人,相识于北京,1998年随老公回上海办理结婚证,那也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匆匆忙忙半个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感受真正的上海生活。

只是觉得沟通很不方便,大家都在讲着方言,普通话也不是很普及,彼此之间经常词不达意,闹出很多笑话。

有一天心血来潮很想吃蒜黄炒鸡蛋,就和老公去了菜市场,买了一把蒜黄和一些蔬菜,拿回家后,公公诧异的说:为啥买这么多?我不明所以,后来才明白,上海人买菜只买够一顿吃的就好。

2012年婆婆去世了,我和爱人回到上海陪伴公公,这一住就是三年。

我最难以忍受上海的天气,貌似每天都在下雨,不大也不小,沥沥啦啦,打着伞觉得矫情,就这么点儿小毛毛雨何必呢,不打伞这看起来似有似无的毛毛雨却也能渗透肌肤湿透全身。

住在一楼,北方的一楼都会有些潮,更何况上海,屋子里总感觉是湿的,最重要的是衣物都发霉了,难得的一个大晴天就是忙碌着晒衣服被子。老公也感叹着:在北京,内裤一天就干了,挂在这里还是湿漉漉的。

对于北方人来说,待在上海最痛苦的是冬天,没有暖气,又湿又冷,即使卧室开着空调,人总是要挪动的,去到厨房厕所又是湿冷徹骨,在屋子里我会穿上棉袄和新准备的毛裤,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窝在被窝里不出来。

还有那会飞的巨型大蟑螂,第一次见到我真的是整个人被吓到蒙圈。某天晚上躺在床上睡觉,突然感觉上方有物体盘旋然后啪的一声好像掉了下来,我惊慌的爬起来打开灯在床上寻找,突然看见地板上趴着一个如知了般大小的生物,这是什么?从外面树上飞进来的知了吗?我有些慌了神,静静的等待老公回家。

爱人回来时它还在地板上缓慢爬行,老公笑着说:这是蟑螂啊。天哪!北京的小蟑螂我见到都会紧张,更何况这么大个儿它还会飞,自此以后,屋里偶尔会看到这种巨型蟑螂,见怪不怪就不会害怕了吗?不是的,我依旧害怕,只能视而不见,惹不起我还是躲得起的。

上海人的精致是我最开始难以忍受的,但现在自己可以接受,举几个例子说下吧:

有一天到门口的小超市买排骨,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阿姨买了特别少的一块排骨(在北京,难得碰到买这么一小条的人),在售货员称完重量后,老阿姨道:帮我洗干净再切成小块儿。超市人员听完后没有一点儿的不良情绪,理所当然的按阿姨要求完成。站在后面的我简直惊讶到目瞪口呆,心里不厚道的想:真是抠啊,买这么一点儿排骨,又省了自家的水又省了力气不用自己切,这要是在北京,不得被商家鄙视的体无完肤吗?

有一次去爱人亲戚家做客,他们热情的招呼我们吃水果,一盘苹果削了皮切成小块儿,我偷瞟了老公一眼,不怀好意的暗笑,老公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偷偷的笑了。

出了门,我嘲弄的对老公说道:你们这生活真是精致,在北京家里来了客人,苹果洗好一人递一个过去,跑到你们家这倒好,六、七个人,吃一盘苹果,是一个苹果切成的,够省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一次,老公的舅舅来家里做客,席间聊起我对上海的感觉,并说到生活的差异化。舅舅说:上海人不是抠,而是生活上很挑剔,比如吃的买一点儿是为了新鲜,不像你们北方人买一堆放在家里,炒菜永远是油热了,放上葱姜蒜呛锅儿。

但北京人有北方豪爽的优势,舅舅说起前几年来北京坐公交车,身上没有零钱,售票员豪气的说:这次就这样吧,下回记得补上。而在上海,司机或是售票员是会较真儿的,没有零钱也不可能让你免票,等着你掏出百元大钞再找你零钱。

说到零钱,初到上海,收到找的零钱都是硬币,我很不习惯。在北京,人们不喜欢钢镚儿,容易丢,所以在北京买完东西如果商家找的是钢镚儿,都会说一句:不好意思,只有钢镚了。

在上海我买东西时,还是尽量会给商家一元的纸币,我的认知是尽量不给他们钢镚儿,容易丢,时间久了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愿意收纸币。

在上海的街头,即使讲普通话,也大多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难得听到北方口音。我爱人口音的随机转换我是很服气的,在北京时说话非常敞亮,但回到上海,即使讲的是普通话,口音也完全转变成了南方味道。

“ze个怎么卖”?听着他的普通话,我偷偷怒喝道:会好好说话不?“这个”不是“ze个”,受不了,时间久了,弄得我纯正的普通话竟然有些讲不出口,好像成了异类,唉!

走到干果店,想买些蒜味花生吃,卖货的男孩子开口道:没有蒜味的。我问:为什么?他说:上海人不吃大蒜。

是啊,我爱人基本上也不吃大蒜的。上海人是喝咖啡的,就像我公公不可能去到外面的咖啡馆喝了,但每天在家也要来一杯速溶咖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是不同的,说不上哪个好或者是不好,尊重各个地方的风俗,也就是入乡随俗最好,虽然有的生活习惯不适于我们,但尊重就好。

最后怀念下上海街巷开满的细细散散的桂花和飘散在空气中的桂花香,香了一座城。

2

我作为一名在上海生活二十多年的新上海人,来回到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全面和客观。

我是199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由于单位是驻沪央企,按照当时的政策,一进单位就把户口从学校转入上海。当时刚踏入社会懵懵懂懂,还没有意识到上海户口的价值,经常听到别人在量化这个小本本的经济价值,从30万到100万,各种说法。那时还在想,要是谁出价10万,我就愿意把户口转让给他。哈哈,幸好没有这样的交易渠道。

作为外地人,来到上海首先面临的考验就是语言,那时普通话流行程度不如现在高,加上单位里以上海人为主,于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有点语言天赋的我三个月内就解决了听的问题,慢慢也开始学说一些洋泾浜上海话。到现在,和陌生的上海人用上海话交流,三句内一般不会被听出破绽,但是说多了不由自主就会走音,露出马脚。??????

我是四川人,来到上海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饮食。习惯了麻辣重口味,吃起了另外一种浓油赤酱的重口味,真是不顺口。那时在沪上要找到地地道道的川菜馆还真是不容易,与其吃那些所谓的改良川菜,还不如就吃本帮菜。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上海口味,平时和家人外出就餐,优先选择的顺序依次是粤菜、本帮菜,最后才是川菜。偶尔回到家乡,肠胃已经不太适应川菜里面的重麻重辣菜式了。

当然上海的气候对我来说夏天热了点,冬天风太大,不过只要工作不是户外性质,问题也不大。

真正对外地人造成困难最大的是房价,现在的上海房价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只能是踮脚仰望。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在上海有住房底子的本地人,要想白手起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我来到上海时间早,房价对我造成的冲击还不算大,但和一起来到上海的同学相比,还是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因为以前对于未来有些举棋不定,老想着老家成都的种种好,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买房。而那些华东片区的同学买房都非常早,并不是他们那时经济眼光独到,而是由于地域关系对上海有天然的亲切感,促使他们一来这里就决心扎根。

和我关系最好的同学是一个江苏人,他在2002年攒齐首付后,在靠近陆家嘴的潍坊五村买了一套总价18万,面积51平的房子。买房后生活费和装修钱没有着落,向我借了4万。他装修好和女友入住后请我过去喝酒,问我几时买房,看了他那老旧的小区和局促的居住环境,我心里暗想,这个价在成都能买100平小区环境优美的新房,于是回家的打算更强烈了。

第二年,另外一个安徽的同学在附近的潍坊八村还是十村买了相同面积和户型的房子,这时候房子已经涨到28万,一年之间涨了10万,大家都劝我可以出手了,但我还是无动于衷。一直拖到2008年,那时也没回成老家,在上海也准备成家立业,逼不得已才买的房。由于房价已经猛涨,最后只能买到金桥去了。而我那些动手早的同学,由于买第一套房时没有伤筋动骨,接下来都陆续有了第二套房,甚至第三套。不过和现在才来上海的人相比,我还算是幸运,至少有一个属于自家的家。

在上海生活有好处有坏处。和老家同学相比,我生活压力要大很多,生活的内在品质也差很远。看见他们隔三差五的小范围同学聚会喝酒,周末一起农家乐休闲,很是羡慕。上海交通上要花的时间成本不允许这样,再说,回家要是超过18点,小区里停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注定只能过按部就班的简单生活。

但是,上海的文明程度、社会治安和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人们普遍具有契约精神,距离感也划分得比较恰当,一句“拎不清”就道出了上海人对不遵守社会交际行为规范的人的不屑。而且,上海教育资源质量高,高考竞争不如外地激烈,这给沪漂二代带来了福音。

总之,上海是中国最独具个性的城市,很难找出第二个与之类似的地方。所以,外地人到上海来需要的适应期更长,这里困难重重,也充满机遇。只要你决心扎根到底,你会慢慢发现这个城市的可爱之处,也会越来越喜欢上海的。

3

作为一名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的陕西人,对魔都最难以忍受的是“它的冬天”。


首先,天总是阴沉沉的,灰蒙蒙着,很难见着太阳公公。

阴天会让人心情莫名的不开朗,调剂心情,全靠个人强大的心理素质了;

其次,总是刮风,风力经常在三四级。

那风并不凄厉,却能吹得人透心凉。

阴沉的冬日里,走过高楼间的马路,那“穿堂风”刮得人在心里连说“好苦啊!”

还有,体感非常寒冷。

天气预报的温度不算低,五六度、七八度。虽是零上的温度,体感却是“冻到骨头里”。

由于空气湿度大,寒冷的入侵机具“攻击性”,又湿又冷简直是寒冷的最高境界。

有人戏称,北方的冷是“物理式”的,南方的冷是“魔法式”的,上海的冷就是个“大魔法”!

最重要的是——取暖意识淡漠。

冬天大部分的场所取暖依赖“空调”,空调吹得时间长了,有点“窒息”感,何况多数地方并不是中央空调,出了房间的门,门外就是冰窖。就算是B格颇高的豪华型商城、大酒店,其“热度”远不如大北方的“超市”。

南方的居民不习惯“取暖”,冬天穿得很厚。羽绒服、棉衣这样的外套进入室内后不会脱下。令我这习惯了“薄加厚”组合的人颇为尴尬,常跟别人“空调指数”不合拍,空调温度稍高,就会引来“抗议”,人家都说“太热了”!


唉……咱大北方的暖气啊,就是我的一大“乡愁”。

虽然大上海的冬天这么冷,夏天还有梅雨、台风,但是它有自身不可替代诸多优点。


这里有相对公平的职业环境,许多草根出身的青年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这里有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管理,建设规划高端大气;

还有百年来的历史积淀,鲜掉眉毛的本帮菜系,繁荣的文化生活,婉转动听的吴侬软语……

总之,上海是个初觉“冰冷”,时间久了你会慢慢“爱上”它的城市!

4

作为上海人在上海最难以忍受的就是,你们这些外地人一边想尽办法要得到上海户口,想尽办法在上海买房生活,另外一方面却说着上海的这不好那不好,说着上海人的种种不是。 上海这块土地是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的故乡,如果你们想在这块土地生养生息,那么请一起爱护。如果生活在这儿却不断的贬低上海,那么你们永远是外向,请回到你自己的故乡吧!

5

在上海生活,什么都很方便,高效节奏快,最难以接受的是背井离乡,天隔一方,思念孩子和父母家人。

6

我觉得最难以忍受的是梅雨季节。

今年的梅雨下了都超过一个月了,我这上班族天天骑自行车上班,雨下得大时穿件雨衣都没有用,进门一身泥,出门一身泥。

还有就是衣服挂在家里是不干的,只有用电风扇吹干,柜子里的衣服和鞋子都发霉吧,连天天睡觉的床单和被子都感觉是湿的。

7

[原创]

在上海生活,最难以忍受的是上海的甜。别误会哈,这里说的甜是食物,上海不管什么菜都是淡而甜,吃起来特别腻歪,真正的嘴里能淡出鸟来。

上海红烧肉是特色美食名扬四海,这的确名不虚传。但上海人做的鱼,肉,包括青菜土豆什么的都是少盐多甜味,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无力。上海鲜有人食辛辣咸,都喜欢淡而甜。没有去找这方面的资料,不知道上海人均寿命长是否与喜淡甜不食辛辣有关。从主观臆断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人都讲高热高糖不健康,可上海人为什么仍然很健康呢?

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多年,但仍然无法适应上海淡而甜的口味,或许生来命定咸辣,时不时狠吃一顿自制油辣椒。可第二天就开始腹痛上火,难受至极,但仍然忍不住哪天再狠吃一顿。这或许是到哪山必唱哪山歌使然,偷偷哼几句家乡小调只是凭添痛苦而已,虽然痛并快乐!

8

我是文革前从农村考到上海来上大学的。和上海籍的同学结婚,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上海的一切的一切我都十分满意!为自己能生活在上海感到万分荣幸!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