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几千年的历史,这么多祖坟都去哪了?你扫墓还记得往上多少辈?

电脑版   2020-11-26 14:51  

几千年的历史,这么多祖坟都去哪了?你扫墓还记得往上多少辈?:中国的家族文化,其实就是五服文化,也就是说五代之内的关系属于关系亲近的,超过了五服后关系就

1

中国的家族文化,其实就是五服文化,也就是说五代之内的关系属于关系亲近的,超过了五服后关系就会变淡,所以一般的情况都是上三四代的关系会有直接的保留,超过了自己往上三四代的那基本上已经比较淡了,也就是说从自己父亲的祖父再到曾祖父高祖,属于五服范围,扫墓只要不是大家族式的扫墓,基本上都是扫到高祖。

正常来说一般坟墓能留过五代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高祖一代离现在的时间都是一百五十年到两百年之间,能保持150年以上都有人祭拜的坟头其实并不多,属于非常少的,绝大多数坟头保持一百年左右就会慢慢的消失没有后代记得了,但是家谱上面还会保留有存在的痕迹,有一些地方有家族式墓地,那保留150年以上的坟头可能性会高一些。

如果是散埋 那基本上一百年就会很少有人记得,然后就会在后面慢慢的消失,因为人的亲情一般保持在四代左右,五代其实就非常罕见了,四代同堂也很少,但是还是有一些的,超过五代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的亲感,也就不会太过在乎上面的坟头,大多数时候只会去在意离自己时间比较近的坟头,大家族会有一两百年左右的坟头保留。

扫墓一般绝大多数都只能找到上四代的坟头,再往上其实就是上一两代人会去扫,而后代会很难去记住这些坟头存在的具体位置和地点,所以大家族会通过宗祠堂的方式保留下来自己家族的一切历史和人为,如果说通过坟头去保留那根本不可能,自然灾害以及各种原因会导致一些时代久远没有人管的坟头被时间吸收后消失,根本没办法正常一直保存下来,祠堂和家谱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2

中国人的祖坟哪去了?且听我讲两个故事




给大家讲个坟的故事。

2003年左右,正在长沙读大二。

一天,与几个好友去学校不远处的山上玩。

有个岳阳来的同学,在坟堆上跳出跳去。

我急忙拉住他,说,那是坟啊,不怕吗?

他惊了,坟?这是坟吗?

这不是坟吗?

轮到我一脸懵呆了。

你看,中间有个堆,直径一米多,高不过半尺。堆周稍矮,形成一沟。沟围着坟堆,成圆形,一面开口,此乃坟的方向。开口处对面,是为坟首,乃坟的最高处。其左右如双手成怀抱,渐行渐低,直到在坟口处为一尺多高,形似拳头……这难道不是坟吗?

他说,我们那的坟,不是这样的。就是在平地上,堆很高的土堆……

之所以先讲这个故事,乃想说明,中国很大,哪怕一省之内,不同县市,葬制各异——

后来我看到,我这周边,皆以我所说的那种形制为主,偶有十分高耸的坟包。

接下来,仍然讲故事,诸君看了之后,相信亦会有感慨,中国人的祖坟,原来就是这样消失的。

2019年正月,我奶奶去世,她活了100岁。

一直到驾鹤前三天,她的精神和记性,都是很好的。自懂事后的事,很多历历在目。

然而,她却不知道,她家爷,也就是我太公的坟,在哪里。

为何?

因为他去世得早。

三十几岁,就病故了。

在六七公里外的邻乡,买了块地,葬了。

太公只有我爷爷一个孩子,由我太婆拉扯大,坟隔得太远,他们应该没怎么去过。

1937年,我奶奶嫁过来时,公公已去世很多年了。

因此,也未去过。

他们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并不知道具体的地址。

甚至,连我太公名字叫什么,都没跟我说过。

直到前年,一位共祖太公的本家,拿了一些旧旧的格子纸来,封面写着“景明公派下生殁登记”,让我整理,我才知道,太公叫隆祺,生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娶二妻,周氏与他同岁,20岁即去世,生一子,夭折。继妻汤氏,小他9岁,生二子二女,唯我爷爷长大。太公葬地亦有,高冲塘屋后山甲山庚向……

似乎已很明细了。但实际上,若非去过的人,基本不可能找到。

因为那当是一座埋了很多坟的坟山。

太公的坟,早已湮没于野草之中了吧。

(70多年前北京老照片)


大伙知道,田边有水沟,宽不过尺余,为方便,或摆块石板,挑谷之时,免得踩空。

有次到田里去,见水沟上半截石碑,显示几子同立于光绪十几年。

又在后山挖笋时,亦见光绪年间的墓碑,但不知其坟何在。

观其碑文,均为蒋姓,正与村中大姓相同,想来,正是我们这些人的先祖的。

为何不到150年,早已碑毁坟未存了呢?

这就要说到一句俗语,五百年,坟上坟。

人口不断增长,很多居住点周围的坟山,被开垦成菜地,田地。

有主的坟,迁了,没人祭拜的,找个袋子,装上骨殖,挖个深坑,再次掩埋。

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一般人,往上拜三代,到太公太婆,就不得了了,中间相距,不过是百十来年,再久的,基本就没人管了。

我家后山,原来多坟。60年前,开垦为菜地。90年代初,一些小朋友还经常去割猪草,玩游戏。

整块菜地,好几亩,仅有一座坟的三沙土框突兀存在——其内的棺材,只余几根朽木——显示着这里曾是坟山。

到了现在,菜地已荒,十余年间,又多了很多新坟。

前面不说,五百年,坟上坟……

实际上,哪用得着500年啊……

人们亲手将祖坟变成菜地,然后,又成为后来者的祖坟。

有朋友在想,中国人的祖坟去哪里了?

不就是这样没了吗?

3

山移水改,解放后农村平地造田先祖的坟大部分都不见,大部分清朝以前在潮州平原基本见不到,只有在山区现在还有少量的明朝坟,现在政府列为文物保护,现在扫墓大部分是民国初,到现在差不多七代祖。

4

这可是地域文化,我们两广地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姓氏的开基祖是南宋时期的,从福建迁徙到广东湛江,已经将近八百年,繁衍生息已经三十二辈人了,从始祖到目前近代的祖宗的坟墓,都保存完好的,每年清明前都会从始祖的墓一直扫到近代祖宗的。我们有族谱记载着每个祖先的迁徙过程,与及所葬的地方,还有我们两广地区重男轻女,就是要男丁传承香火,世代继承扫墓上坟的义务,这就是我们能保护好祖宗坟墓的重要性。

5

人们常说:一代亲,骨肉相连,打折骨头连着筋,有事没事阖家亲;二代表,血浓于水,大小事务全来到;三代了,情淡意薄,大事来往小事了;四代、五代玩完了。

人们逢年过节,去先祖坟头焚香烧纸祭祀已经逝去的先人,大多数都是三代以内,很少有人祭祀四代以上的,除非太爷爷、太婆婆和爷爷、婆婆辈的坟头在一块或一个山头的,他们顺便就一起祭祀了。至于先祖的坟头,如果儿女或孙辈都在农村,先祖的坟墓占用的是自家的耕地,坟头都还自然保留着。如果逝去的亲人墓地是拿钱买的,大多数都坟头墓地主人一般只给你保留三年,三周年一过,人家就给你夷为平地耕种了。还有假如你在外地工作,或是好些年不回老家探亲祭祖,和村里人没有任何来往,先祖坟头大多数都被人耕地时犁平了!真所谓人走茶凉啊!




6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任何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但是由于移风易俗和改革的要求,废除了土葬,现在很多地方都平坟复耕了。我每年都会回乡祭扫,但是近几年,每年都会遇到上辈的坟被平,墓碑被推倒的事情发生。到村里一问方知是上级通知精神,颇有感慨:恐怕不久的将来就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应该重视敬老爱老,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多孝敬老人,多多陪伴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这就是厚养薄葬,至于后来怎么样,你只要心里有祖宗,不一定要有那块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我们早已把这块碑立在心中了,我们每年都会祭奠他们。

7

几千的历史,这么多祖坟都在家乡的风水宝地的山岭上。农村人讲究风水,认为祖坟的风水好,后代荣华富贵,百子千孙,丁财两进,分枝发族。

扫墓的时候,从始祖开始下至祖父,二十几代的祖坟都在族谱中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会忘记的,而且年年清明节扫墓,大家一起扫墓的,绝对不会记错。




8

这个问题,在古代,不是你想不想给上几代祖宗上坟,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祭祀,是一个礼制问题,在上坟上,不同的人,是有不同规定的。所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也就是说,天子只祭祀他的上七代祖宗,诸侯只能祭祀五代,祭祀的多了,就是违制,就如王侯府邸不能用皇宫的规制,如果违制,就是僭越,那麻烦就大了。重则会杀头的。所以,上坟也是这样,按礼制,平民一庙。普通老百姓只给自己的父母上坟。这是礼制规定。一代之后,顶多两代人,坟墓基本就荒芜了。

9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祭祀文化随着历史前进脚步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自有姓氏起大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也有三千多年。在我国古代,先人去世后都要建祖坟、立牌坊,有条件的还有宗族祠堂。但是民国以后,许多宗族祠堂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牌坊也逐渐被坟茔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全面推行殡葬改革,除少数名族有特殊规定外,一律火化,并在各地集中建设公用墓地。因此,大约80%以上的人都无法找到祖坟,最近的也不超过五代。这是和历史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祭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逐渐由封建迷信进化到了现代文明。我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论述。孝顺长辈、孝顺父母便成为一种孝道文化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祭祀文化也逐渐由单纯的宗族理念向现代文明过度。比如设立祖宗牌位、三叩九拜、三年守孝等等。现代人祭祀融入了更多的文明成分,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不再把祭祀祖先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和时代的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三,祭祀作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形式,应当值得肯定。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以我为例,我父亲出生于1914年,母亲出生于1925年,不去世的话父亲应该是106岁,母亲也应该95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还能陪父亲去为爷爷奶奶上个坟烧个纸啥的,殡葬改革开始平坟,我家的祖坟也被悄然平掉了,也就找不到具体位置了。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后,我们就为他们购买一块墓地,将父母葬在了一处并竖立了墓碑,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祭奠一下。现在的人生活压力都非常大,很多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逢年过节都很少回家,有的清明节也无法回去祭祀,只能找个十字路口给死去的人烧个纸就算完了,至于三辈以上,特别是祖坟就逐渐淡化了。


10

据我们本族族谱谱头上说,我们湘南李氏始祖为大理官,本乃姓理,因时局动乱,始祖母在一李下躲难产子,改姓李。后在陇西历经几世,又到江西鹅公丘历经若干代,而我前十八代祖先是从江西鹅公丘搬到郴州来的,而后又我们这支分了些人到广东和四川定居。分出去的不算,现在在湘南一带定居的族人都有十多二十万人。每年祭祖,十八代祖先前面列祖列宗墓地无人跟管,十八代祖宗以下至十代祖宗以上的陵寝,按房头派钱派代表祭扫。高祖以上至十代以内的祖宗陵寝,按现有人口凑份子钱,愿去山上扫墓的报名额外多出几块钱,回来后在祠堂聚餐。从高祖到父母兄弟这几代人的墓地,按现有人囗派钱派粮统一做会祭扫。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