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电脑版   2020-11-26 13:25  

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在刚刚,我叫小外孙快去洗脸刷牙,可是他拿着一本书在那磨蹭,理都不理我,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特别专注地看一本学成语的书:-

1

就在刚刚,我叫小外孙快去洗脸刷牙,可是他拿着一本书在那磨蹭,理都不理我,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特别专注地看一本学成语的书。

看我走过去,他翻着书说:这个“盲人摸象”,我们学过了,“杞人忧天”我们学过了,这个“高山流水”,“愚公移山”,“拔苗助长”,我们学了这么多了。

他对学成语的兴趣越来越足,每天催着给他讲,这本书基本上快讲完了,时不时的,自己都可以运用了。

只要用得稍微靠谱的时候,就鼓励他,夸他用得真对,比如说,他用过“对牛弹琴”,还用过“高山流水”。

他随手在钢琴上弹出一些音,然后就问我,你懂得我弹得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我说对了,他就会说:对,高山流水觅知音呀!你就是我的知音。

【宁老师说:学国学重在孩子自己感兴趣,和他一起玩儿。必要死记硬背,慢慢地,他就会越来越喜欢了】

2

国学是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题主充满着文化自信,希望弘扬民族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给题主点个赞!

那么,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呢?

1、营造学习国学的文化氛围。

家长可以购买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书籍,比如,绘画版的,少年版的,原著版的;并放在家里比较醒目的位置,比如沙发上、茶几上、书案上等等。这样,小孩随手一拿,就是国学书籍,自然而然就会渐渐地喜欢上。

还有,空闲时陪孩子看电视,也可以有意识地看有关国学经典的频道,看多了不愁孩子不喜欢。

2、通过自身示范来潜移默化。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喜欢看书,自己一定要经常看书;同样,要让孩子对国学有兴趣,自己也一定要经常看国学经典书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有作用的。比如,苏轼苏辙兄弟文章这么有文采,成就这么高,与父亲苏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通过讲有趣的国学故事来培养兴趣。

国学书籍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像“二桃杀三士”啊,“凿壁偷光”啊,“三人成虎”啊,等等。家长可以抓住小孩的兴趣点,选择一些既有趣,又有启发的名人典故,来激发小孩的兴趣。

4、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来激发小孩兴趣。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国学基础,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与国学相关的活动。并且尽可能地把小孩的优点和活动结合起来,让小孩在活动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小孩学习国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比如,小孩普通话标准,音质好,参加国学经典朗诵比赛,小孩在获奖的成就中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国学了。

大家好,我是华老师。以上就是我对培养孩子对国学兴趣的几点看法,大家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3

现在的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很多,相对于低年级孩子的书籍大多都配有拼音、画面新颖,很能够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是家长如何引导的问题。


在孩子学习闲暇之余,家长不妨对孩子多讲中国历史故事,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孩子想了解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文学作品、历史背景等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及时为孩子推荐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孩子会有兴趣阅读的。

4

一、先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创造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

二、陪伴孩子一起了解国学,听国学、读国学、学国学、熏陶孩子的国学情怀。

三、用音乐、多媒体等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国学里的经典故事,培养孩子的国学兴趣。

四、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让孩子意识到学国学,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责任。

5

培养孩子国学兴趣,爸爸妈妈要给孩子一个榜样,起码做到和孩子共读、伴读,平时走路聊天的时候,还可以一起合作背一首。如果能有这样的小氛围,对激发孩子的兴趣肯定是很有帮助的。

  我知道很多家长对于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视的,但是也别忘了就算是装装样子,也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爸爸妈妈其实也是很喜欢的。起码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兴趣的第二条,听朗诵。现在音频资料很多,也很容易得,大家可以找一些朗诵得好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孩子听,当背景音听也可以,只要不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播放,大家都知道英语摸耳朵的重要性,但是却忘记了,传统文化也需要摸耳朵,听多了,就熟悉了,熟悉了就容易接受,讲一讲,他就能懂。

  培养兴趣的第三条,用学习成就来巩固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或许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成就感会让孩子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成就感比兴趣更可靠。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小文章,或者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或者是了解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生平经历,扩大了自己的文学常识,以前说到古人,孩子一脸懵懵懂懂,现在却可以侃侃而谈,给你讲讲文人的趣事,那么你也不用愁了,因为他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发展,他一定会继续喜欢国学。

  然而,话又说回来,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完全放弃不学了吗?当然不行,还是应该从0到1,慢慢学,人家一周背诵5首诗,那么我们家兴趣不浓,我背1首可以吧,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年也有52首。这个数量也很可观。兴趣大的,学的面宽,学的度深,目前兴趣不大的,千万放弃不得。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看看是否符合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而言,一个喜欢语文课的孩子,没有排斥国学的,而一个比较不喜欢国学的,比如,讨厌背古诗词,这样的孩子,又通常是对语文学习没兴趣的。因此,如果放弃了,往往意味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会走向比较放任的一个状态。

  最后,我们来说一个对很多家长来说很纠结的话题。很多家长一提到国学,大概就会想到“博大精深”、“奥涩难懂”等词,而且,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它的脉络又是什么?孩子只知道唐诗、宋词是不是就够了呢?诸子百家都是哪百家?为什么会产生诸子百家?历史著作为什么叫历史散文呢?诗歌是怎么发展的,小说在什么时候进入的繁荣时期,都产生了哪些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果再深入一些,四大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主要的艺术特色、人物性格又是怎样的,里面代表性的章节又是哪些,这林林总总的问题,看似杂乱入账,其实有迹可循。

6

学习国学文化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儒雅、淳静的气质,储蓄丰富的语言知识。

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想学,但就是学不好,认为背诵古诗文很难。这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文字表达的方式与古人不一样,阅读和记忆与自己生活脱节的作品是很难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孩子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都没有经历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而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成长,如果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几乎被“定型”的高中甚至更大的年纪,再来培养他们的“诗心”,是比较困难的了。

?怎么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有兴趣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呢?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共读的家庭,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亲子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宝宝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

在给宝宝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

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宝宝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宝宝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宝宝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当宝宝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宝宝原本答应妈妈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宝宝,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

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

等到宝宝六七岁时,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最后,没有宝宝天生就喜欢国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很难学,可是学刷牙、学如厕很枯燥,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宝宝也得学呢?为什么宝宝也能学会呢?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宝宝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

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宝宝自然兴趣也不大。

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读半个小时书,每次都叫宝宝一起来读,并配上古典音乐,虽然有些调皮的宝宝开始不配合,但是时间一长(父母一定要坚持,而且不能对宝宝发脾气),宝宝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

平时,可以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在车里就可以给宝宝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如果宝宝对于诵读不感兴趣,家长还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国学教育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设计一些国学手指操、国学武功操;爸爸妈妈还可以表演一些国学故事情景剧,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宝宝一定会兴趣大增,并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如果幼儿园中的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接触国学,那么家长更需要积极配合了。

如此,孩子就被你慢慢地带进了传统文化的海洋。


7

小孩子学国学就是个坑,学到的都是一些道德约束,实际许多大人也学不到国学的精髓,须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及足够悟性才能真正理解,小孩学国学就是对小孩的摧残,大人强加于小孩的急功近利,损坏小孩的逻辑思维,拔苗助长,有害无益,

8

培养孩子对国学兴趣可以根据孩子喜欢听睡前故事的特点,在孩子还没有学习能力之前,父母可以挑选故事性强的经典故事,在孩子睡前讲给他听,比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孟母断机等,用国学文化日复一日地熏陶他,慢慢培养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刚才视频中的贺莉然小朋友,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在台上能够沉着应对对手的挑战,这些都得益于她从小对于古诗词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正是源于她的妈妈从小给她诵读古诗词。

2、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儿童时期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候,即使是不刻意去教,孩子也能把他所看到的、听到的行为,模仿一二。所以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家长如果以身作则,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诵读国学经典,时间久了,即使一开始不愿意,孩子也会好奇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吸引了爸爸妈妈每天去做,从而自己也开始去体验这种乐趣。

3、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去接触和理解国学文化。

4、根据孩子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家长在给孩子教授国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小游戏来引导孩子学习国学,比如玩成语接龙,知识小问答,或者直接像电视节目那样,和孩子来一次飞花令的比赛。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学习国学的乐趣,并在游戏结束后予以孩子适当的小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只有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让他受益终身。


9

我家女儿每次背古诗,总是磕磕碰碰,有时会忘记一行或者背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边提醒一个或者两个字才会想起来;

大家不是说在孩子面前多念念总的会记住,但是对我家孩子没有用根本没听进去;

姑娘喜欢跳舞,后来边念古诗边跳这首在念的古诗舞蹈,可以是舞蹈也可以是手指舞,小孩子容易记住

10

首先自己对国学感兴趣,很感兴趣,生活中尽量多一些国学的内容提现,孩子自然就感兴趣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