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请问,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存在多长时间?

电脑版   2020-11-26 12:22  

请问,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存在多长时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屋内光照问题、

1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屋内光照问题、容器的选择性等等。小时候在农村,经常去河沟里摸鱼,但是在摸鱼的同时,一些玻璃碎片的威胁也是不容小觑的,记得10岁那年,带着6岁的弟弟下河摸鱼,弟弟就不小心被河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了小腿,当时伤口的深度着实把我吓坏了。过了好久,在同样的位置,我用渔网捞上一块长5公分的玻璃碎片,那是一个农药瓶子的碎片,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岁了。其实,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多数的东西泡在水中不用多久就坏掉了,而玻璃却丝毫不受影响,依然锋利如初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玻璃的“寿命”。

玻璃

玻璃是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的,到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节点,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现伊拉克)就已经开始生产简单的玻璃制品了。5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570年,古埃及出现了真正的玻璃器皿。由于早期的玻璃制品的原材料为碳酸钠、石灰石、石英砂以及一些其他混合物制成的,而混合物的颜色往往就决定了玻璃的颜色,所以早期的玻璃并不是现在玻璃那样是透明的。直到公元100年左右,玻璃才真正出现了透明的。

现在的玻璃主要原材料虽然与早期的玻璃原材料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混合物上又添加了脱色剂、澄清剂、氧化还原剂等这些让玻璃看起来更加透明的物质。而且为了美观,在玻璃的生产中,还会加入一些着色剂让玻璃有不同的颜色,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而钢化玻璃的成分其实与普通玻璃非常接近,只不过是在原材料的配比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玻璃的“寿命”

印象中,即使再破旧的房子,如果不是人为将玻璃破坏的话,它依然还是保持原样的。事实也是如此,想要玻璃“坏掉”除了破坏外,如果在自然条件下的,就只能靠降解了,而在自然环境下,降解可以分为两种:生物降解和光降解。

玻璃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钠以及二氧化硅,这些成分没有一个是生物生长和发育必要的,况且可以降解物种的“分解者”们也没有能力将玻璃吃下去,所以,想要生物降解玻璃是不可能的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光降解。光降解其实就是物质的一种氧化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被降解的物质在日光的照射下,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等辐射,使物质的键能减弱,进而破坏聚合物的完整性。但是就目前来看,玻璃的成分是不能被光降解的。

因此,在自然环境下,玻璃可以说是一直会存在的,即使你将玻璃打成碎片,它的成分还是不会改变,只不过是形态发生的变化。而正是因为这样,除非玻璃破碎了,不然你的玻璃制品可以一直使用。

总结

理论上玻璃属于不可降解的物质,所以除非破损不然它没有“寿命”可言。由于玻璃可以一直使用,而且对人会有一定的伤害(锋利),所以玻璃制品不要随意的丢弃。另外,碎玻璃的重复利用只能通过再次煅烧的方式,所以,记得垃圾分类。

2

很高兴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的主要组成为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无机矿物和一些添加成分,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我们见到的各种形状的玻璃,是通过压制工艺形成的。

玻璃的性质主要有:

1、各向同性:一块均质玻璃,其熔点、折射率、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率、电导率等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

2、应力集中倾向:凡含有杂质或具有细裂纹的玻璃制品,都会造成应力集中,大大降低其机械强度。在建筑中玻璃经常承受弯曲、拉伸、冲击和震动,很少受压,所以玻璃的力学性质的主要指标是抗拉强度和脆性指标。玻璃在冲击作用下容易破碎,是典型的脆性材料。

3、导热性差:与金属相比,玻璃的导热性能很弱,仅为铜的1/400。另外,玻璃制品越厚、体积越大,热稳定性越差。

4、化学稳定性高:玻璃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它不会受到细菌、微生物的侵蚀,也不会受到风化,不会受到水蚀,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将它分解。但如果人为地让玻璃长期遭受侵蚀性介质的腐蚀,也能导致变质和破坏。

5、光学性能好:特别是其透明性和透光性较高,广泛用于建筑采光和装饰,也用于光学仪器和日用器皿设备制造等。同时,玻璃能够吸收、反射、透过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不同颜色的,利用这一点,加入相应的着色剂,并通过熔炼的温度及炉焰的性质来调节元素的化合价,制造出了不同颜色的玻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然状态下,玻璃永远不会被降解的。而且如果都运进垃圾填埋场处理的话,那么将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收再利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3

玻璃,是一种硅酸盐,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英砂,和方解石,剩余成分决定了玻璃其他特性,但占比极少。

玻璃熔液在700度以上开始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经过退火消除应力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样子,如果没有经过退火,玻璃在自然冷却以后随时可能崩裂,自身存在较大的内应力。

在自然环境下,玻璃要想降解几乎不可能,有说法是4000年,不知道是谁测试出来的数据,一般来说降解分为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目前没有发现能够降解的方式,所以就算是被埋在土里,四千年也不会降解。

玻璃只能是风化和碱性腐蚀,风化,也得看条件,常年风和日丽的地带,可能四千年还不能风化掉,如果在裸露在沙漠上和沙滩上,就有可能不用四千年。但这不叫降解。

4

玻璃的基本成分是二氧化硅、硅酸盐、苏打和石灰,其他成分赋予玻璃颜色、透明度和强度,原材料需要非常高的温度(1400-1600摄氏度)下才能变成熔融玻璃,玻璃一旦形成并冷却,就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变其结构。最初,玻璃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商品,因为它需要很多燃料来熔化成分,而且需要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几乎只对法老和皇室成员开放。现代方法允许大量生产玻璃容器和物,玻璃已经成为日常用品。

埃及地区发现的玻璃制品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更古老的玻璃可能是在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制造的,这些发现表明即使玻璃瓶被打碎,玻璃成分也能保持数千年的稳定。所以一般倾向于认为玻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材料,不会腐蚀,但这并不绝对正确,玻璃会被风化腐蚀,但是非常缓慢。对玻璃造成腐蚀的化学物质是我们认为无害的水,水可以从玻璃中滤出碱性金属离子(钠和钾),而酸性气体的存在可能会加强这种离子交换,对玻璃造成微观损伤。

许多古玻璃上出现的彩虹色或变色是一种被称为风化作用的玻璃腐蚀形式造成的。在掩埋过程中,表面水分会从玻璃中滤出碱性金属离子,留下明显的富硅层与空气层交替,这些层虽然非常薄,但是会干扰光在玻璃中的传播,从而导致彩虹色。玻璃的变色是由于着色离子或其他微量元素的迁移或改变造成的,离子可以从玻璃中滤出或从环境中吸收。例如铁和锰会使玻璃变黑,而铜的腐蚀会导致绿色染色。

埋藏条件和玻璃的成分都对风化速度有很大影响。干燥环境下的玻璃几乎没有腐蚀,而潮湿环境下的玻璃一般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埋藏地的酸碱性也会影响玻璃腐蚀的速度,玻璃是相当耐酸的,即使是高酸环境也不会对玻璃造成什么损害,除非氟离子或磷酸盐离子存在;碱性环境对玻璃的破坏更大。根据玻璃的厚度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科学家估计可能需要4000年到数百万年的时间玻璃才能分解。

5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

我为这个世界各处的碎玻璃操碎了心。

显然,几个推论容易得出:

一、地球上的碎玻璃只会越来越多。

二、玻璃是寿命最长的人造材料之一。

三、碎玻璃会划伤人的脚和手,如果感染,伤害翻倍。

……

不过现在仔细想想,其实不必太操心。原因如下:

长寿命不代表长伤害

碎玻璃不是核电站的乏燃料,会持续放出有害辐射。

碎玻璃本质上就是“前期比较锐利”的石头而已。

很多资料都提到一个数据,说的是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寿命高达100万年。

很多人,包括我被这个数据给吓到了。

然而,大家仔细想想,其实100万年这个数据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那什么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呢?

愚以为是:

一块碎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它锐利的切口在多长时间内变得不锐利,也就是多长时间内边沿变得圆润。

如果一块碎玻璃,它的边沿在风沙状态下,各种酸雨的腐蚀下,几百年后……

它的边缘变得圆润了,不会轻易割到手了,则这样的玻璃跟大理石啦,贝壳啦,等等,又有多少区别呢?

贝壳砸碎以后,分裂开来,其边缘也是很锋利的。

但这种锋利是有时间限制的,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它又再次变得圆润。

想通这一点后,我就再也不为碎玻璃操心了。

玻璃在100万年后才会分解,但这个时间没有意义。

只要几百年后,它们变得圆润,就跟普通大理石没有区别。

玻璃球。图片来自:Joe Mabel

6


玻璃虽然是易碎材料,但事实上是最持久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瓶在环境中分解至少需要100万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制造的早期玻璃制品现在仍然存在。



玻璃持久保存的例子来自天然玻璃,一种叫做黑曜石的不透明材料。它是火山活动熔化硅质岩或沙子形成黑色、红色、灰色、棕色或绿色玻璃的结果。史前人类开采天然黑曜石来制造武器、切割工具、镜子和其他物品。在伊拉克,黑曜石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大约30000年前。在北美,黄石国家公园的黑曜石悬崖矿床形成于大约180000年前,由美洲土著开采了10000多年。

玻璃的基本成分是石英砂、苏打和石灰。其他成分赋予玻璃颜色、透明度或不透明度以及强度。不同的矿物质赋予玻璃颜色,金赋予红色、锰是紫色和钴是蓝色。原料需要非常高的温度——从1400到1600℃——才能变成熔融玻璃,这取决于成分。熔融玻璃被压制、吹制、模制、拉制或浇铸成玻璃制品。一旦形成并冷却,玻璃就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玻璃制品存在于整个玻璃制造的历史中,无论是埋在考古遗迹中,沉在海底沉船中,还是被收藏家精心保存。

玻璃埋藏后外观会发生变化,周围土壤和玻璃之间的化学反应通常会产生彩虹色的表面。这增加了它的美,但并没有削弱它的耐久性。玻璃可以易碎或坚固,这取决于它的成分。旧式玻璃比现代玻璃更易碎,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环境中的分解速度。在垃圾填埋场,玻璃不会因风或侵蚀而降解。 起初,玻璃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商品,因为它需要大量的燃料来熔化配料,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现代方法可以大规模生产玻璃容器和制品。回收玻璃破片熔化后可以制造新的容器或产品,如厨房瓷砖、墙壁绝缘材料和磨料。

考虑到玻璃的长寿命以及回收玻璃的容易程度,回收玻璃是有意义的。大多数回收玻璃来自饮料和食品容器。碎玻璃的成本比纯玻璃低,而且节省能源,因为它在较低的温度下熔化,这反过来减少了温室气体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回收一个玻璃瓶可以节省足够运行电脑25分钟的能量。

7

可以存在很久,具体多久也没人从头看到尾,毕竟人的寿命太短,所以只能根据其成分,去合理计算,但计算总归是计算,没有一个可见的实验过程总归让人全盘接受

这里介绍一种玻璃,可以根据它的存在历史,对玻璃的有效期形成一个概念。这个玻璃名字叫黑曜石,源自火山喷发,由火山熔岩凝固产生,是自然界排除人工作用自己形成的玻璃,又名天然玻璃,其性质和古代的琉璃差不多……

黑曜石存在多久呢?举个例子,前几年在辽宁锦州北普陀山发现了一块黑曜石矿藏,据考证有近百万吨。而那个地方火山活跃还在中生代时期,估计有6000万年以上时间……

所以啊,思考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多久没啥意义,6000万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差不多算是永恒,天地同寿哦。当然,如果从环保角度那必须得考虑,毕竟自然界消化不了永恒垃圾,得人工辅助……

8

可以永久存在,没有期限。玻璃是跟温度有关系的,玻璃的产生也是高温下进行的。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自然界非常稳定,只要不遇到高温(500~1600度)或强碱,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其实在中国古代及欧洲古代都流传下来了不少玻璃艺术品,很多出土的玻璃器皿,虽然经过一千多年,但色泽光亮,完好无损,可见,玻璃的化学性质在自然环境下非常稳定。

在当今生活中,玻璃产品及附属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如玻璃杯子,玻璃窗户,还有科研需要的玻璃显微镜,天文望远镜,还有电子产品中的玻璃屏幕,也有许多当代的玻璃艺术品。

玻璃也是可以环保回收利用的,从它的成分及加工流程不难看出,只要经过重新加温加工,碎玻璃可以重塑,可以重新焕发生机。所以,亲们,旧玻璃碎玻璃千万不要随意丢弃,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如上海,江苏个别城市等,分类过的垃圾最后在垃圾处理厂还会经过人工挑选,一旦混入普通垃圾中,有可能会扎到工人的手,或者损坏一些机器设备,因此,一定要做好前端分类回收工作,让具有价值的资源循环利用,造福人类。







9

玻璃的主要成分中主要是硅酸盐(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普通玻璃主要是硅酸盐,只有纯净的石英玻璃【光导纤维】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
玻璃纤维除了光导以外还有很多成分,比如电子纤维,高模量纤维,抗化学纤维等等;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成分相同)

玻璃是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就是风化,玻璃的风化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玻璃成分失去了结晶水,使玻璃变得脆弱,透光率降低,产生裂缝,和鳞片状剥落的现象,然后才是粉化。你想,咱们用的玻璃,几十年了,还是铮光瓦亮的,一点也没变坏。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准确回答,在自然界中经过风化-变性-分解成原来的石英粉状的,对植物生物没有害处矿创物质,怎么着也得几万年吧。

总之,像玻璃碴子这样的废弃物,要妥善机械化处理,或者化学处理,无害化处理,不能到处乱放,靠自然界让其分化恢复,恐怕几百代人也办不到,以此提倡垃圾分类,利国利民。

10

问:请问,玻璃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存在多长时间?

玻璃的主要成份就是石英,玻璃的硬度是七,石英的硬度也是七,花岗岩里就有石英,石英是组成花岗岩的成份之一。

在自然壮态下,花岗岩可以存在亿年甚至还长,石英就跟着存在。那么,玻璃也和石英一样,存在一亿年。一块玻璃能经历恐龙,老虎和人,都灭绝了,石英还在,玻璃还在。

如果想让玻璃改变棱角,变成圆滑,那就把玻璃放下瀑布下的小溪流中,万年之后就变成晶莹剔透的小鹅卵石了,但是没棱的玻璃仍是玻璃。

在自然界中要让玻璃没棱,只有流水和时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