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八佰》电影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真实历史故事?

电脑版   2020-11-26 12:12  

《八佰》电影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真实历史故事?八佰电影热映的同时也争议不断,如何平衡艺术创作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八佰》是根据“四行仓库保卫战

1

《八佰》是根据“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史实改编。这是一部军民团结,抵御外敌的抗日电影。相信许多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都被“八百壮士”无畏生死的精神感动得涕泪横流。

(《八佰》剧照)

不过,电影毕竟有局限性,那么在这部电影背后,又有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真实历史故事呢?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的沪淞会战快要结束的时候。

当时,沪淞战役是国军为了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主动向日军发起的战争。

尽管在战争中,国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日军,可是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再加上国军军队之间又没有做到协同作战,因此国军仅坚持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因伤亡惨重,不得不撤离战场,以保存长期作战的火种。

为了能顺利撤退,国民政府下令国军第88师留守抵抗,拖住日军,以保证其他部队顺利撤离。

同时,国民政府还希望能通过88师与日军的浴血奋战,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进行制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会议召开在即,这也就意味着88师必须与日军周旋到大会开幕的那一天。

88师师长孙元良在接到命令后,认为88师留守顽抗,只是为了促进政治影响。那么,与其让整个师做炮灰,不如集中兵力,据点为守,这样只需要留下一个营就可以了。

所以,在得到上级同意后,孙元良留下了一支由423人组成的加强营,而负责指挥作战的就是副团长中校谢晋元。

为了麻痹敌人,谢晋元对423位国军战士们要求,若是外人问起有多少守军,一定要说有800人之多。而这正是影片片名《八佰》的由来,它指的正是“八百壮士”。

随后,谢晋元一行人经过筛选,把四行仓库作为了据点。

(保存至今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靠近公共租界,同时它是闸北区最紧固最高大的建筑。在这里作战,一方面易于防守,同时也相当于在留华外国人的家门口打仗,如此能让更多的外国人真切地看到中国人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10月27日,日军重兵出击,很快就占领了火车站等重要地点。

然而,在日军经过四行仓库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八百壮士”的枪械射击。

为了攻下四行仓库,日军先是利用坦克进攻。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四行仓库的墙壁绝不是豆腐渣工程,炮弹打在墙壁上,只是溅起了一点齑粉,根本无法摧毁这栋建筑。

于是,日军又利用坦克掩护,准备近距离投掷炮弹,然而“八百壮士”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始终顽强不屈地与之战斗,最终迫使日军不得不撤退。

其实,日军当时拥有威力强大的重型炮,要对付一个仓库,并不是难事。

难就难在四行仓库的旁边有两个煤气站,万一误炸,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如果重型炮弹打偏飞到了河南岸的公共租界,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日军见难以进攻,又有伤亡,只得下令撤退。

本来,国军的全线撤退让上海市民沮丧之极,但是当他们得知“八百壮士”在顽强抵抗,不由得振奋不已。并自发组织抗敌后援队,给“八百壮士”运去了大量的物资和枪械等。

(积极投身抗日的市民,图取其意)

市民的表现让“八百壮士”更加坚定了誓死保卫四行仓库的决心。

鏖战到10月29日时,“八百壮士”的事迹,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英美等国终于向蒋中正提出,希望能停止战斗。

而日军由于伤亡200多人,再加上国际社会的不断斡旋,他们终于同意停战。不过心有不甘的他们提出了停战条件,要求在“八百壮士”退至苏州河南岸英租界的时候,必须缴械并限制自由,否则他们就会进入英租界搜查。

所以,当“八百壮士”进入英租界后,英国方面为了不得罪日本人,立刻收缴了他们的枪械,并将他们软禁在了上海胶州一带的难民区。

由于不能回归大部队,“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领导下,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上午进行操练,下午则进行学习,再加上他们纪律非常严明,因此他们的行径让国民的抗日士气一度高涨,这让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对他们恨之入骨,最终决定掉谢晋元。

几次,谢晋元凭着警惕性都躲过了日本人的暗杀,然而谁也没想到,队伍中居然有几个士兵被日本人收买,在谢晋元出操时,刺杀了他。

(谢晋元剧照)

谢晋元去世后,上海全城哀悼,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心,追赠其为陆军步兵少将。

但是,“八百壮士”的命运依然波折。就在谢晋元去世半年后,日本由于偷袭美国珍珠港,并向英美等中立国宣战,被英美等国驻守的公共租界也就成了他们的管辖范围,而一直被软禁的“八百壮士”也落到了他们手中。

由于日本人对“八百壮士”非常愤恨,所以在接管后,对他们百般折磨,并且还将他们分散看管。

但是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八百壮士”依然团结一心,不忘操练,随时准备与日本人作殊死博斗。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终卑劣的日本人将他们全部分散,输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力。

日本战败后,“八百壮士”才得以恢复自由,他们回到了上海,并来到了谢晋元的墓前。只是此时他们只剩下100余人了。

对于被国军当作炮灰,继而又被抛弃的“八百壮士”来说,国民政府促成了他们的悲剧,但是正因为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才激起了国人的抗日精神,从而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参考史料:《中华魂:八百壮士四行仓库铸军魂》等)

2

淞沪会战打到10月15日,中国军队仍然控制着要点“大场”(如今也是部队驻地),所以孙元良88师的部队没有受到侧翼威胁,兀自在北站地区与日军对垒,也暂时不需要撤往苏州河南岸。也就在这一天,号称“最能打”的桂系第21集团军先头部队终于抵达淞沪战场,总司令廖磊带来了第48军全部和第7军一部,成为顾祝同期盼已久的生力军。



第21集团军与88师所在的第9集团军,同时被划归“中央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指挥,老朱是个没什么楞角的军界元老,所以战役指挥经常是顾祝同直接插手。桂军主力到达后,在前线督师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顾祝同都很振奋,俩人一致认为总是这样被动挨打也不是个事,应该实施反突击。


因为中央军各部此前已历经两个月苦战,伤亡惨重并且补充的新兵成分太大,能守住防线已是不易,实在无力发动反攻了,而齐装满员的桂军正可担纲这个角色。如果反击奏效,将把战线拉直(当时已成半月形),既节省兵力又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恐怕也就不会发生《八佰》的故事了,因为需要88师断后的10月27日,中国军队并未全面放弃上海,只是后撤重新组织防线而已。



然而在反击突破口的选择上,白崇禧和顾祝同之间出现了分歧,顾祝同及手下参谋们认为,大场才是重中之重,桂军应与胡宗南一部在此进行反攻,将日军逐退相当距离从而彻底巩固大场阵地,即便反攻失利,也不会出现整条防线崩盘的危险。但是白崇禧不同意,认为大场有日军重兵,反击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应该选择真如一线实施突破。


就职务来说,白崇禧代表军事委员会要高于顾祝同,并且用来反击的主力还是桂军,所以顾祝同争不过桂系老二,只好上报“战区司令长官”老蒋裁决。老蒋未置可否,让他们俩在前线商量着办,那么结果当然就是白崇禧的意见占了上风,出击时间最终选定在10月21日,以桂军三个半师加胡宗南一个师共约40000人,在真如方向发起反攻。



注意时间点啊,反攻发起日距离《八佰》进入四行仓库还有六天时间,也就是说,这次反攻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苏州河北岸的战局发展。桂系喊了多年的抗日,这回终于真刀真枪要跟日本人干起来了。遗憾的是,桂军严重缺乏现代化战争素养和与日军交手的作战经验,而白崇禧和廖磊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仍然用国内战争的套路对日作战,从而让桂军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深邃地影响了淞沪战局。


1937年10月21日凌晨,天未放亮,数万桂军冲出阵地向敌寇杀去,倒霉的是,由于风向突变,实施的烟雾干扰反而吹向我方,对日军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更悲催的是,当面日军第3和第9师团也正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刚刚完成战术集结和火力准备,刚好桂军就冲了上来,于是一头扎进日军布置好的火力网,在敌人大小火炮、轻重机枪和坦克装甲车的打击下,反击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天下来桂军伤亡接近万人,牺牲旅长两人,几个主力师师均被打残,也失去了继续攻击的能力只能退下去整补。至此,中央集团军没有了任何战役预备队,而大场守军也因得不到增援而更加困难,至10月23日,死守大场的第159师、160师几乎伤亡殆尽,阵地最终沦于敌手,如此,苏州河北岸第9集团军的侧背就暴露出来,南撤已成定局。10月25日,顾祝同、陈诚同时致电老蒋请求撤退,后者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而就在第9集团军主力收拢部队准备撤往苏州河南岸之际,老蒋突发奇想,命令顾祝同留下第88师在北岸坚持,以表明中国军队仍然在闸北抵抗从而持续引发国际关注,于是在顾祝同和孙元良的具体操作下,才有了524团一营的“四行孤军”,才有了今天《八佰》的战场素材,造化弄人啊。



说句马后炮的话,若非白崇禧一意孤行,或者选择大场为反击点,或者不实施反击而把新到的桂军主力投入防御作战,中国军队或许能够在苏州河北坚持到11月初。而到了11月5日,当日寇第十军在金山登陆时,中国军队已经被迫实施总退却,那就意味着将完全放弃上海,也就不需要留下什么“八佰”坚守四行仓库了,因为再无一点点军事或者政治意义。


《八佰》背后的历史,是农业国抵抗工业国家的宁死不屈,是抗日将士的尸山血海,不忍细读。



3

作者:金满楼

最近,电影《八佰》正在热映中,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电影中的情节,有多少来自真正的历史,又有多少是渲染甚至是虚构呢?下面,笔者将主要的细节做一罗列。

1、《八佰》一开场,就出现了一群“逃兵”,而且,这群还加入了“八百壮士”的行列。

那么,“八百壮士”是否真有逃兵的加入?这个概率应该说很低,也没有相关记载的证明。但电影里有一点倒是对的,那就是守卫四行仓库的五二四团的补充兵员主要来自地方保安团,即来自湖北通城的湖北省保安团第5团。

2、坚守四行仓库的是否真是“八百壮士”,即一个团的兵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据五二四团第一营营长杨瑞符的回忆,所谓“八百壮士”其实就是该团第一营的官兵,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组成,他们对外称一个团八百人,实际只有420人左右。


3、外围战中,孤军士兵在放弃的地堡中预埋了手榴弹,炸死了四五个日军,这个是真实的。而孤军方面也有9名士兵在撤退时,因被日军隔离而在被俘后遭到枪杀。

4、电影《八佰》中的日军俘虏被杀和使用毒气弹的细节,至少从亲历者的记载来看,上述情景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类似情节违反了当时的国际公约,是很容易引起非议的。

5、日军通过水关攻入四行仓库的情节,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不过,日军确实用两艘汽艇从黄浦江进入苏州河,企图封锁河面,从背后攻击四行仓库。但是,日军之举遭到租界当局的抗议,之后英军将其拦阻而未能得逞。

6、日军出动平射炮对着四行仓库猛烈轰击,企图炸开缺口冲进楼内,但由于仓库墙体厚实,加上被孤军的重机枪压制,最后不得不退去。这是真实的。


7、电影《八佰》中有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场景:在屡攻不下时,日军组织一个突击队,他们为了防止楼上孤军的枪击和手榴弹抛炸,突击队顶着厚钢板移动到墙下,企图用炸药包炸毁四行仓库的墙体,打出一个突破口。危机时刻,孤军士兵陈树生等人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从楼上跳了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陈树生牺牲殉国的情节,主要来自后来二连排长李春林的回忆,不过这一口述回忆出现较晚。在较早时期的亲历者回忆中,无论营长杨瑞符的《孤军奋斗四日记》,还是一营士兵陈德松的回忆文章《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都没有类似记载。

8、电影《八佰》中的观战飞艇,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即便整个淞沪抗战,也没有过。不过,租界当局和中外媒体确实十分关注,说是每天直播也不为过。


9、四行仓库保卫战进行当中,苏州河的北岸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南岸的租界却是灯红酒绿、依旧歌舞升平,这个是真实的。但是,每当北岸战火熊熊燃起之时,数以万计的南岸民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他们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不断为“八百壮士”们加油鼓气,运送物资、传递信息,也是真实的。

10、为了架设通往四行仓库的电话线,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亲自布阵,令帮中弟子冒死铺线,这一情节是虚构的。不过,杜月笙抗战后出任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曾筹集大量物资参与劳军活动,这是事实。

11、杨慧敏献旗和仓库楼顶的升旗是真实的,不过电影中展示的“自杀式”护旗很可能是来自《硫磺岛之战》的启发。真正的历史是,日军通过对面交通银行的据点进行过射击阻扰,但敌机扫射并造成极大的伤亡是没有的。

12、《申报》摄影记者方兴文比较复杂,但在大战中,确实有记者进入四行仓库。

13、帮会成员“刀子”,淡江大学教授(应为沪江大学)、赌场老板“蓉姐”,都是虚构。


14、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原型是八十八师参谋长张柏亭。不过,张柏亭并非亲自到四行仓库宣布命令,而是从租界打来的电话。

15、四行孤军于10月30日深夜撤入租界时,过桥时有少量伤亡,但和电影《八佰》中展示的“屠杀式”冲桥情景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

16、电影题眼之一的“白马”,这一魔幻的形象构建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当然,四行仓库里是没有马的,但撤入租界后,孤军营里确实有一匹白马,谢晋元经常骑着它在孤军营里跑圈。

总体来说,电影《八佰》大体符合历史事实,拍摄的场面也十分宏大,值得一看!

4

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除了我们知道的台儿庄战役和这次电影演绎的淞沪会战外,还有鲜被提及的太原会战、长沙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入缅作战等等等等,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电影、电视剧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历史、还这些民族英雄们以公正和尊严,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敬仰!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