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武松打虎是施耐庵看到武阿二打黄狗后进行创作的,你怎么看?

电脑版   2020-11-26 11:54  

武松打虎是施耐庵看到武阿二打黄狗后进行创作的,你怎么看?按常理讲,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只有他本人在场,谁也看不到,施耐庵老先生应该也没亲眼目睹,武松打死老

1

感谢水浒哥的邀请。不过,在写答案之前,还得先友好的声明一下,我读《水浒传》与众不同,对这个题目的解读,也将是全新的角度。敬请理解。



武松打虎到底有没有原型故事

题主说,武松打虎时没人在场,施耐庵并没有看到这个过程。而且,施耐庵先生恐怕连老虎都看不到,所以,武松打虎有可能是因为施耐庵受了武阿二打黄狗的启示而创作的故事。

这个说法,我也曾看到过,我觉得很不靠谱。现在,连施耐庵是谁都不知道,又是如何得知施耐庵是如此这般写成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呢?

不过,我猜想,大约是《水浒传》中写到了武松与一只黄狗的故事吧,有人据此便脑洞大开,把武松打虎与黄狗联想了起来。武阿二难道不就是说的武松吗?这可是在黑武松呢。

其实,武松在孔家庄遭遇的那只黄狗,隐喻的是属狗的宋徽宗。这样的隐喻,在鲁智深的故事中就有,花和尚吃狗肉,以狗腿大闹五台山,隐写的是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

所以说,施耐庵因武阿二打黄狗而写了武松打虎,我不会相信是真的。



除了这则不着边际的传说外,还有诸如杭州武松刺杀蔡虎、施耐庵老表卞元亨踢虎,都变成了武松打虎的蓝本故事。这些故事其实与武阿二打黄狗一样,也是不靠谱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谁也不知道施耐庵究竟是谁。

关于杭州武松,绿野老道以其记载的地方志中出现的“提辖”二字断言,这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或者,即便有刺杀蔡鋆者,义士的大名不一定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

杭州武松是北宋人,北宋的时候哪有“提辖”这个官名?提辖是管理榷场的官员,南宋绍兴年间,宋金重开边境榷场,才有这个官名的。显然,塑造杭州武松的地方志,大致是参照了《水浒传》的搞法。说武松是杭州知府高权府中的都头、提辖,北宋时期都没有这些官名。

至于说卞元亨踢杀老虎是武松打虎的原型,则是因为施耐庵变成了“施彦端”。《水浒传》写到了永乐年间,卒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怎么能看到身后三十多年以后的事情呢?恐怕,张士诚死的时候,《水浒传》的作者还是个孩子,能参加义军吗?

所以说,这些武松打虎的原型故事都大致都不成立。不过,绿野老道却认为,武松打虎还是有原型的,施耐庵恐怕还真有可能看见过老虎。

此话怎讲?



景阳冈在哪里

要搞清楚武松打虎是否有原型,就得先讲一讲景阳冈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

从《水浒传》中提到的清河县来看,施耐庵简直就是个地理盲,明明从沧州直接往南走,最多两天的路程就到了清河县。而施耐庵竟然让武松来到了山东境内,说清河县是东平府的一个邻郡。

以我的理解,施耐庵的地理知识是很高的,《水浒传》中的地名也是极其考究的。试想,施耐庵知道沧州,难道就不知道沧州之南有一个清河县吗?之所以在武松打虎这一处把清河县弄到了阳谷县的邻郡,其中大有寓意。

阳谷县原本就有景阳冈这么个地方,连这样一个小地名都知道,难道施耐庵搞不清楚清河县在哪里?施耐庵是有意借“景阳”这两个字,伏写更有深意的故事,所以,就把清河县弄到了山东,意为“海晏河清”。《水浒传》的主题就是以“替天行道”来赢得“天下太平”,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老虎,与“天下太平”这个主题扣得很紧。

从书中看,武松打虎的结果,确确实实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书中也通过武松之口,反复强调清河县所在,文本上显得有点絮叨。这是在有意加强语气,提醒读者注意这个错误写法一定会隐藏深意。《水浒传》中的很多错误,其实都是施耐庵在“逗漏”信息,我也是从这些难以理解的矛盾中发现蛛丝马迹,然后解读出很多从来就没有被解读的故事。

还是回到“景阳”这两个字上来。

《水浒传》中还有两处出现了“景阳”二字,分别是高俅、蔡京早朝待漏,朝见宋徽宗,请求发兵攻打梁山。大臣们只等景阳钟响,便纷纷入朝。

原来,《水浒传》的景阳冈却在这里。施耐庵以“景阳”入书,以景阳冈打虎,寓意武松将有可能大闹皇宫。

所以,武松打虎是没有原型故事的,是为了隐写故事的需要,写了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这样讲,靠谱吗?



施耐庵有没有可能看见老虎

上文所讲的,是施耐庵以景阳冈取“景阳”二字,隐写皇宫。这样写,与《水浒传》其他故事所隐藏的寓意是十分一致的。林冲说“京国显英雄”,恐怕是预言梁山好汉参与了东京保卫战。而宋江被青衣女使推进了“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的场景中,寓意与林冲的“京国显英雄”也是相同的。

武松打虎打到了悬挂景阳钟的地方,不是为了擒杀北宋皇帝,而是抗击金兵。

以上,说的是武松与《水浒传》中明写的“景阳”二字的关系,其实,真正的“景阳”应当指的是南京景阳楼。这个地方,曾经居住过一个形如病虎的高人……。

写到这里,就该打住了。为何打住,另有原因,不便在此言明。总而言之,施耐庵写武松景阳冈打虎,是有着深刻寓意的,并不是受到哪个原型人物的启发。

从《水浒传》的故事中,我读到施耐庵此人绝对来历不凡,他是有机会见到老虎的。而且,还真的有可能是动物园的那种。明朝宫廷就曾经有“虎城”,专门豢养狮虎猛兽。



施耐庵隐写在《水浒传》中的故事,与后来的《明史》高度吻合,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水浒传》的作者地位很高,见到圈养的老虎不足为奇。施耐庵能够把老虎写得活灵活现,应当是见过老虎的。

绿野老道曾经写过一篇景阳冈打虎的文章,比这篇回答更为详细。

另外,再讲一讲武松假如没有打虎能不能成为英雄这个设问。我觉得,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非常精彩的故事,不仅能够把武松留在了阳谷县,引出潘金莲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以这个故事为《水浒传》七十回书之后的大故事伏线。这个故事同样是为《水浒传》主题服务,不仅是武松,所有梁山好汉都是打虎的英雄。

2

武松打虎绝非虚构,纵然不是武松,也有张松丶李松!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古人尚武,那种武功绝非象现代传武这么不堪一击。一个三流搏击选手,居然把一众现代传武高手打的满地找牙,真是污辱了真正的传统武术。

古代武术都是杀人技,都是真材实学,都是有内功的。可以一场战斗下来,可以面不红气不喘,可说是力量源源不绝,现代人能吗?

古人力能扛鼎,这个鼎没有千斤,至少有大几百斤。古代武科举考试举鼎是个必修的科目。

不知题主有没有听过古代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不光打死了南山虎,还杀死了北海蛟。

你可能说,那些都是和武松一样不过是故事而已。那我们去看看河南省焦作市,现代武松何广位老人的英雄壮举吧:何广位自小食量惊人,三斤小麦能一食而尽。少年拜江湖侠士为师,练出了一身惊人的本领。成人后一顿要吃几十个馒头,双臂真有千斤之力。

六十年代全国除害,河南省兴起了打虎捉狼的运动。何广位一人打虎7只,狼1000多只,豹230只,野牛9只。老人还善于打虎,与虎相对时总是一拳击中老虎的鼻子,又快又狠又准。老虎立马就晕了,任其摆布。老人若是要捉豹子,只需带特制的大布口袋一只,等豹子扑过来时只需迎头一罩,豹子就会被老人活捉。这些活豹子都被何广位献给了焦作市动物园,现在动物园中的豹子,都是那时候豹子的后代。

何广位老人也被誉为“当代武松",受到了政府的嘉奖,与左邻右舍的拥戴。(这都是有据可查,绝非杜撰)

因此不是施耐庵见了打狗、打猫从而编出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只是在古人看来打虎并不稀奇。

3

不对。是施耐庵老先生自己梦见,自己在梦中打虎而激发的创作灵感;若不相信,你去问施耐庵好了。

4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就是历史的真实与文学作品虚构的问题。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或许有一点正史的影子,但绝大部份内容都是虚构的,否则也就不称为小说,而称为史书了。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常常会把它与现实产生联想,尤其像《水浒传》这个带有一丝历史影子又生动无比的作品,更容易使人荡起思想的波澜,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有这种联想并不奇怪。

但是,虽然可以联想,却千万不要叫真儿。如果偏要把它与正史联系在一起,就会陷入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去的怪圈——真真假假纠结在一起,永远也说不清。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确实有宋江和武松其人,可是他们真实的故事与《水浒传》没多大关系。《水浒传》作者不过是借用了他们的名字,衍生创作出了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如此而已。

既然是虚构的内容,它与真正史实也就脱离了关系,一味地纠结于是否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武松打虎,他究竟打没打过老虎,这个问题不用探讨也能知道,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可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斑斓猛虎呢——这明显是虚构的,是作者出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而编撰的。我们偏要纠结它是否真实,实在没有必要。

至于说,作者是否因为武松打狗或者打猫才生发联想,虚构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这也只能是推测,因为谁也无法知道作者当时构思作品的素材是来自哪里。

如果作者施耐庵先生写一部《水浒传》的创作谈,把他构思该部作品的来龙去脉统统讲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可惜他没有写《创作谈》,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再至于,武松如果没有打虎,他能否在阳谷县当上都头,能否见到他哥哥武大郎,能否见到潘金莲,能否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没有前因,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果,武松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也就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当什么英雄了。

5

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松打虎的故事,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深入到百姓的心中。提起这个情节,很多人脑海就会浮现了那个画面:秋日的黄昏,日已西坠,武松执哨棒立于景阳冈上。一只猛虎在丛林窜出,一人一虎展开激烈的搏斗。经过一番殊死的较量,英雄好汉武松凭着赤手空拳打死了这只斑斓猛虎。他高大的身躯从虎身上站起来时,看着脚下已经死去的老虎,一段英雄传奇就此诞生。

不管是施耐庵如何想象加工,武松打虎随着《水浒传》而家喻户晓,而超越了其自身原型,而被口口相传,武松打虎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一,突出好汉武松的威猛,为丰富人物形象加分。二,好汉为民除害(古代有虎患灾害),彰显武松见义勇为的精神。三,当代引申为打腐败贪官类似的“大老虎”,为百姓除害,要敢于出手,不能手软,以重拳除之。

6

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武松打虎是不是受到武阿二打狗的启发。

通过一部《水浒传》,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是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写的每一个英雄的出场基本上没有雷同。

武松打虎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无疑的,其他英雄的事迹也八八九九是虚构的。

具体到武松打虎,可能是受到现实中类似事件的启发,也有可能是通过阅读,然后在头脑中自行构建了这个故事。

至于是不是受到武阿二打狗的启发,我觉得这个不重要,不必深究。

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打虎的事,武松还会不会成为英雄?

我觉得一定会,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时的社会环境,皇帝昏庸,官吏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金圣叹在分析为什么施耐庵第一回不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而是起笔就写高俅的发家史,就是为了说明梁山好汉的造反不是主动的暴动,而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二、性格因素

武松具备英雄性格,他爱打抱不平,为人正派,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朋友讲义气,梁山好汉里,他跟花和尚鲁智深最和得来,鲁智深就是一个莽汉子,真豪杰。

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记得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听爸爸讲起水浒故事,那时觉得林冲是个英雄,因为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外号又叫豹子头。

长大后,才知道跟武松相比,林冲逊色得多。这从鲁智深一开始跟林冲关系密切,后来疏远也能看出来。看水浒的人,基本上也都同意,林冲是一个人强命穷的人,这个结果跟人物性格有莫大关系。

三、武力因素

武松是水浒里的步军头领,也是武力值最强的几个人之一。

你看他有英雄性格,又生在乱世,还有英雄本事。所以必然的结果,他不得不成为一个英雄。

最后,要我说,武松不是因为打虎而成为英雄,而是因为他生为英雄,所以打虎,就是一出场不打虎,他还会有其他英雄事迹。千万不要搞错因果,本末倒置。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