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电脑版   2020-11-26 11:41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专家不如专业。赵括先生是理论派的专家,因此他掌兵御敌的能力,远不如实战派的专业人士廉颇将:-

1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专家不如专业。

赵括先生是理论派的专家,因此他掌兵御敌的能力,远不如实战派的专业人士廉颇将军,这才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

老实说,赵国“长平之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赵括。要为赵国“长平之败”负主要责任的是赵国国主。由于赵国国主不懂军事,外行指挥内行,所以才会有临阵换将的愚蠢行为。

赵国之所以败于秦国,表面上是赵国决策者的决策失误所致,实际上则是秦国的制度优于赵国的制度。

1,秦国在国主选拔制度上优于赵国,其结果就是秦国从没有出现过昏君。

2,秦国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上,从来都很谨慎。秦国有完备议事制度,秦王也谨遵制度,一般不会未经朝臣们讨论,就独断专行。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一国兴亡处决于其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并不处决于专家与专业人士。

制度不好就选不对人,选不对人,也就处理不好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

2

“纸上谈兵”的典故,就是在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

3

要活学活用,

纸上得来总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一般来讲,人们都说纸上谈兵指的是赵括,言其空有理论,而无实际能力。不过,这是个历史冤案。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后人编撰出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烂摊子,不然就要由你来背锅了;二,所谓“名将”也是人,也有不要face的时候。

长平之战,赵括其实没什么错。

长平之战总共打了大约三年,赵括接手时,整个战争已历大半。

这个时候,赵国所有的弱点都暴露了出来——外交被秦国孤立,没有任何援军;内部给养基本见底,军队人心惶惶。

为什么廉颇只守不攻?因为秦国攻势太强,而赵国被消耗得很惨。赵国本想与秦国打一场消耗战,可是没想到,一年半多过去了,赵国的家底几乎掏空了,秦国那边的粮食军械却依然源源不断送到前线。

赵国慌了。不仅赵国慌了,连赵军的指挥官,那位“名将”廉颇也懵逼了。

而赵国内部由于消耗得太狠,加上给养已经开始有了缺乏的迹象,都急于与秦军决战。廉颇坚守的策略自然招致赵国领导层的不满,于是将廉颇换掉了。

廉颇此时比洞房花烛夜还开心,因为再这样下去必败无疑,他正想找个替死鬼来垫脚,好赶紧爬出火坑。

——这个替死鬼,就是赵括。

赵括并不那么傻,他不是不知道坚守策略的正确性。但是,他出现在指挥官的位置,就不是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了。他必须要听赵国领导层的命令,改变坚守策略,去跟秦军拼命。仓促进军,不是由赵括决定的,而是由赵国领导层决定的。赵国领导层让赵括担任指挥官,正是为了确保施行他们“进军”的政策。

赵括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骑虎难下。此时,赵国的后勤系统基本已经崩溃,毕竟几十万男丁都上了前线,后方生产谁来进行?

于是,赵括带领着军械不足、粮草不济的大军,按照赵国领导层的错误指示,破罐子破摔打了几仗,最终饿着肚子被秦军包围,剿灭。

这就是历史真相。赵括在长平之战里,仅仅是个傀儡。真正该负责任的,是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的廉颇,以及外行胡乱指挥内行、又渎职了后勤工作的赵国领导层。

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大言不惭去忽略事实,冤枉赵括,不去责怪廉颇的鸡贼,不去责怪赵国领导层的胡作为非,而把“纸上谈兵”这个帽子扣在身不由己的赵括头上,岂非是千古奇冤的制造者?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后世胡说八道出来的典故告诉我们,一旦遇到赵括这样的情形,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替人背黑锅,因为没有人会感激你的。

作为赵括,这个时候无法承担“畏葸观望、劳师糜姿”的罪名,但后勤补给又跟不上,坐困愁城,这仗自然是有输无赢的,他从接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所以,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接任,要么逃跑,总之不要为别人的过错来买单。有的时候,逃避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既然廉颇都可以躲开这个坑,为什么赵括不能躲?装病也好外逃也罢,躲得一时,以谋东山再起,而不是硬着头皮走上绝路。

在这一点上,就是乐毅做得比较好了。在明知必败的情形下谋求保存有生力量,之后抓住有利时机,扶微弱之燕连下齐七十余城,再没有人提他当初畏败不战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5

古人经常讲,经世致用。

意思就是,学习知识,记得只是第一步。而后面,更难、更重要的,是运用。

能够做到纸上谈兵,至少可以说明,知识已经记在脑子里面了。从这点上看,现代很多人读书,都无法到达这个境界,更别说运用了。记在脑子里面之后,第二步是针对现实案例进行剖析。例如,赵括熟读兵法之后,能够将兵法结合当时的秦赵之争进行分析。也正是这一点,征服了赵王。

但是,在最后一步,也就是实战上面,赵括失败了。他的失败,有时代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白起也是熟读兵书的,但是在战场上他就将兵书抛在一边。就好像一个画家,一开始是学习基本技法,等到真正创作起来,便是技法与思想结合,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著作。如果熟读兵法之后,不能够将兵法吃透,不能够将兵法抛开,反而局限在兵法里面,那就很容易失败。因为每进行一个步骤,总要想想兵法上有没有这么说,在兵法上如果这么做,是不是能够成功。在这样的局限之下,就很难变得灵活。

当初,马克思传入中国,很多人都奉为宝典,毛主席也是如此。但是,当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主力是工人的时候,毛主席马上就看出当中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主力是农民,而不是工人。这才有了后面的农村包围城市。这就是运用。

纸上谈兵的故事,最终说的是知识与运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实践论。获得知识是第一步,所谓的沙盘演练也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看一个人能不能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并获得好的结果。

很多人在模拟炒股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但真正进入股市之后,却亏得不像人样。这就是因为,心态不同了,现实环境变得复杂了,所学的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导致的。

6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的道理既简单又深刻,那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迷信理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绝不能盲从和死搬教条,否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春秋战国时期,宋襄公帅军与敌军对峙,敌未渡河和半渡时不击,非要按教条等敌军列好阵势才开战,结果一败不可收拾,落下了千古笑柄。赵王轻信和重用熟读兵书却不知变通的赵括,导致全军覆没,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来由。三国时期,诸葛亮让熟读兵书的马谡守街亭,但马谡既不听军师告诫又不听副将王平劝告,死守教条而移守山腰,致使街亭失守、自己被斩。后来这段故事被编成剧目《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成了人尽皆知的悲情故事。

远的不再多说,再说说中国革命史,陈独秀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明号称布尔什唯克理论家,李德是苏联伏农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但在他们的领导和指挥下,确使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甚至到了危亡边缘。是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正确抉择,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一条游击战加根据地的军事路线,一条持久作战的抗战路线,一条民主建国政治协商的建国路线,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告诫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要先做调查研究,然后做出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科学决策;都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团结最广大人民奋斗进取,不断赢得一个个胜利。

7

实际情况和理论总是会有很大差距的,只靠理论而不认真去思考实际情况,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8

不要死搬硬套

9

想永远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迈开腿,胜过指手画脚!

10

谢邀。

大部分的答案都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说一点不一样的。

纸上谈兵也告诉我们人事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人事人事,不就是人和事吗?选拔人时,一定要考察清楚人是否符合这个岗位。岗位选错了,“好”人也能办坏事;岗位选对了,“坏”人也有他的作用。注意,这里的“好”“坏”说的是能力,不是品行。

赵括熟读兵法,他父亲赵奢是个大将军都说不过他,估计赵括对兵法的熟知程度在赵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的父母都认为赵括不适合带兵打仗,这个判断很正确。因为打仗靠的是判断和冷静,而不是背兵法。

赵括之败,在我看来,是用他的人败了。赵括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将领,根本不适合带兵打仗,如果把他放在参谋的位置,肯定是一把好手。

这就是放错了岗位。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