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战略预备队一旦投入到战斗,是不是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

电脑版   2020-11-26 11:40  

战略预备队一旦投入到战斗,是不是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1949年4月22日,我第二和第三野战军共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汤恩伯集团45万兵力的长江下游防线立马崩溃

1

1949年4月22日,我第二和第三野战军共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汤恩伯集团45万兵力的长江下游防线立马崩溃。可是如果你足够了解这段军史的话,会发现之后解放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战役都是由三野实施的。那么问题来了,拥有三个兵团28万多人马的第二野战军,为什么还要停留在浙赣线一段时间且无大的战斗呢?因为他们就是军委部署和掌握的“战略预备队”。




所以这事可不能那么简单地就下结论,要注意是“战略预备队”而不是战役预备队或者战术预备队,远不是一个师甚至一个军可以担纲的角色,而必须是一支战略级重兵集团。在解放战争后期,林彪的东北野战军、聂荣臻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刘邓第二野战军,都先后成为过我军的战略预备队,而他们承担的战略任务也不尽相同。


先解释第二野战军滞留浙赣线保持机动态势的原因,“双清别墅”当时的考虑(不在西柏坡了),主要是担心我军在解放华东沿海地区、尤其是解放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期间,以米帝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会实行武装干涉。毕竟在渡江之时,三野炮兵部队已经跟英国远东舰队发生过交火,再考虑米国和南京政权的特殊关系,确实不可不防。


所以第二野战军承担了华东战区“战略预备队”的任务,野司进驻南京,刘司令员出任南京市长兼军管会主任,麾下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全部在三野侧后方展开,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否则就汤恩伯剩下的那点部队,拥有近60万精锐部队的三野完全可以自己搞定,而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预想中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二野遂解除预备队任务,主力西进解放大西南。




而东北野战军成为“战略预备队”的时间点,则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的1948年11月初,80万大军(地方部队还有30万人)通过战役中缴获的大批美械,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于是东北野战军就成为全国战场的战略预备队,它何时入关投入新的战场,成为双方统帅部特别关注的焦点,原因特简单:这支大军完全可以改变战争形势。


老蒋判断林彪的部队在辽沈战役中伤亡颇大,怎么的也得休整半年或者四、五个月才能入关作战,傅作义还算客观,推算东北野战军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整补时间,所以结论是华北的事情还有缓。而结果却是,1948年11月23日,刚刚结束辽沈战役不足半个月的东野司令部,已经奉严令组织先遣兵团越过长城入关,而后续的70万大军也纷纷拔营而起,向平津一线杀来。



于是平津战役在蒋傅预料之外的时间点打响了,历经两个月的作战,至1949年1月下旬平津地区宣告全部解放,东北野战军这支战略预备队的提前投入战场,迅速锁定了华北胜局。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奉命经略中南,88万大军南下作战,就已经不是战略预备队性质了。而此时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三个兵团,则骤然间成为军委掌握的战略预备队,无它,华北已无大的敌情。


于是1949年6月,这支战略预备队中的第18兵团、第19兵团共六个军20万人马,转隶兵力不足的第一野战军指挥,从而使彭总的部队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胡宗南集团和马家军两大敌人,西北战局遂急转直下。拥兵35万的第一野战军自此摧枯拉朽,彻底打垮胡马二匪横扫大西北,这就是战略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的巨大作用。




综上可知,战略预备队作为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的重兵集团,其主要作用在于实施“战略威慑”或者进行“战略决战”,一旦它必需投入战场,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说明战争形势有重大变化,需要投入新锐力量应对(比如二野在华东的任务),甚至可能是战局有恶化的倾向。

要么是为了打破战场僵局,使战争形势的天平出现根本性倾斜,从而一挥而蹴解决问题,比如东北野战军的提前入关和华北军区部队的由晋入陕,都使战场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当然也就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


2

战略预备队

乃最后的压仓石

一旦投入

依然无效

通常此国要翻沉

故,事已至此

徒叹奈何

#凌远长著#

3

战略预备队被投入使用,并非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虽然有这种可能性),而是代表着出现有能够影响到整个战略的不确定因素出现,战略预备队就是为了预防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并且在出现以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它。



就比如在战争中,无论局部战争打的如何的激烈,甚至在面临局部战争失败的可能性的时候,整个战场上的最高统帅都不会把自己压箱底的兵力全部压上。

战略预备队其实就相当于是压箱底的部队,无论是士兵的素质,亦或者是军队的武器装备都是相当强大的,大概就是王牌军队了。

那么在战场上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会让压箱底的部队上场呢?

1.一方部队即将面临者满盘皆输的情况下,这是才会出现投入战略预备队,用以拼死一搏,胜了可保战争的天枰己方倾斜,败则是满盘皆属。

2.战场上出现巨大变故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局势。比如在国民党当时的各派系内斗的时候,蒋介石向来派各军阀的部队上前线,而他自己的嫡系部队用作战略预备队。

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战场上有第三方的势力介入,而且还是对己方不利的,所以就需要战略预备队了。

总之,战略预备队被派上前线,基本上意味着战争一方的势力要被榨干了,如果能够打垮这只王牌军对就基本上意味着战争胜利。

4

战略预备队是用来应付重大变化的军队。这种部队一般是全军的精锐,但是也不能说不能动,一般预备队的使用选择是用来应付应付严重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就要动用战略预备队,但是这批战略预备队使用以后,马上就要组建新的预备队。

在建国初期,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央首先把13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朝鲜战争爆发,首先以13兵团为基础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后来东北边防军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而这个时候的9兵团就接替了13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并且很快开赴朝鲜。

当这两个兵团开赴朝鲜以后,中央又开始按照当时总的情况来确定各个野战军的任务,这里也就包括一些部队作为战略预备队。象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对于战略预备队的使用也是遵循了这个原则,苏军对于战略预备队的使用也是把战略预备队当作主攻方向的加强力量,一旦使用马上就要组建的新的战略预备队,一般是把在前线已经完成任务的坦克集团军和近卫集团军撤离战线,进行休整和补充,当短期的补充和休整结束以后,那么就要投入新的进攻方向了。

所以说,战略预备队是最高统帅部用来应付危机的部队,一旦投入就意味着情况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而战略预备队一旦投入,马上就要组建新的战略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





5

举几个战略预备队的例子,就能看出战略预备队多么重要。
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判断德军已经达到了攻击顶点,于是像斯大林要求预备队。斯大林将预备队三个集团军转隶属朱可夫麾下,随即朱可夫发动对德军的反击,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同样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不是把军团填进城市打巷战,而是用残兵把德军拖在巷战中,战略预备队调往侧翼发动天王星行动。
在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手上一直保留有方面军级别的战略预备队,比如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给了德军最狠的一击的科涅夫草原方面军。

而德军,到后期已经没有战略预备队了,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比如在库尔斯克调军队去意大利,从东线抽军队去西线打阿登,然后在对方充足的预备队消耗中溃败。

6

战略预备队一但投入战斗,这说明战争很严重,打的很坚苦,情况很严重!

7

可以这么界定,战场上参战的双方甚至多方都会留有战略预备队,预备队不止是应急快速反应部队,更是参战国为最后决战预留的看家老本。战略预备队与局部战场上的预备队不同,并非是由寻常士兵组成的机动队伍,所有卷入战争的国家都会把精锐中的精锐部队留做战略预备队,别的战友在流血牺牲时预备队则会远离战场养精蓄锐。

不止是为应对突发战事危机,也是为了战争打到双方精疲力竭时投入战斗,眈戈待发的士兵由于前期并没有参战,气势自然胜过敌我双方疲惫的参战军人,关键时刻会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一举扭转战争格局。

二战中苏德两军打到昏天黑地,苏军连续丢失战略要地,危急时刻德军已打到莫斯科郊区,德军指挥官从望远镜里甚至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苏联的形势真的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长期被围困,看上去苏联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其实不然,苏军总预备队一直停留在远离战场的远东地区。战场上打的难解难分斯大林也没有动用这枝虎狼之师,一直拖到德军由进攻转为防御时,远东劲旅才投入最后决战。

正是远东参战苏军打进了欧洲,终结了纳粹德国,回师的苏军又挟着胜利者的余威反手消灭了中国东北境内的六十万日本关东军。所以说战略预备队一旦投入战场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是正确的,对战胜者来说是一鼓作气压垮敌国,而战败者则是做最后生死一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投入战略预备队都标志着战争已进入倒记时,胜负完全不由自己。

8

我个人认为:第一可能在战役最后节段两军最后的胶灼时候有优势的一方投入战略预备队使战场态势扭转。如兵临城下的莫斯科保卢斯的部队已看到克里姆林宫,但也是强弩之末了,苏军的预备队从南方赶到保卢斯大军投降。第二战事优于对方,劣势力一方孤注一掷动用战略预备队,但结局也是失败的。这在二战苏德两国历历在目。有时不是将领无能而是大势所趋。如二战后期盟军势如破竹,战争态势一边倒,日本参谋本部不是没军事能人,军事机器架构体系已无力回天。

9

也不见得,要看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从历史上看,即便战略预备队投入战斗,战争也没有很快结束

10

一旦投入战略预备队,预示战争即将结束。要么战斗取得胜利,要么即使投入了预备队,仍然处于劣势,说明败局已定。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