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听老人说以前有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

电脑版   2020-11-26 11:18  

为什么听老人说以前有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因为以前家庭困难的比较多,而且兄弟姐妹多,希望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一般成绩好的考上中专,三年

1

因为以前家庭困难的比较多,而且兄弟姐妹多,希望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一般成绩好的考上中专,三年出来就包分配,国家干部,同大学生差不多的待遇。

如果上了普通高中,考不取大学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那時能考取大学是很少的,记得九十年代初期,有的学校能通过预考的学生就不多,最后录取大学的也只有二,三亇,好的学校也只有二十几亇,可見那時考大学有多难。

所以能在初中考上中专就是很好了,高考落榜能进中专也是愿意上的。

2

以前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专门报考中专(那时还有中技,专门收城非户口),这是真的。尤其是考师范,那要成绩顶好的。录取师范,如同现在的录取重点大学本科一样的分数线。

我儿子当年初中毕业考师范,差了10分。因为我儿子是县户口,不是市户口,如果是市里户口,就录取上师范了。后来,儿子去读高中了。在现在是很奇怪的了。

我儿子上高中后,考了省财贸学校(高中中专),与儿子同班的同学考上丁师范,三年他毕业了,分配到学校教书,人家上班了,拿工资了。我儿子还在读书。差距就这么大!

一个同事,他女儿初中毕业考中专,不知那个筋坏了。成绩稳被师范录取,没有填报师范,上了个四年制的中专。结果,没包分配。毕业后没工作,在家。后来照顾才进了学校教书,还得从头学习,考教师资格证。停了四五年才拿工资。评教师职称时又比人迟进学校几年。同事后悔莫及。

当时成绩好的学生考中专,主要填报中专学习三年后,出来包分配的那些学校。在当时主要是师范最吃香。师范生,包分配,收费低,国家还有政策照顾补助。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就是报考中专。那些年,家长都是不大愿意给初中毕业的孩子上高中的。

一个三年读了,包分配,出来工作。一个读高中三年,还要考大学,多花三年费用。为什么这么选择?道理很明显。

3

我国是一九七七年全面恢复高考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能考上中专或中技已经不错了,学制又短,国家又分配待遇高的工作,特别是农村子弟,就从此脱离农村户口了,真是可遇不可求,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形势不断的飞跃发展,我国科技领域发生更大的巨变,过去的中专水平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就连大专都不吃香。现在都是大学本科以上,我们的观念也要发生转变。

4

看到楼主的这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不由自主地想答几句。

话得从七十年代初说起。文革后好像是七二年吧,各大学中专中师开始招生。说是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推荐到大中专学校。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这样,而是谁有关系和靠山谁才能去。我那时二十来岁,真的很想去上学。但我家是个纯农户,尽管我是成绩不错的高中毕业生,也根本没有机会。听知道内情的人讲,大队干部的子女谁先谁后己经排到十二年后了。当时心如死灰,这辈子恐怕上学不可能了。谁知后来峰回路转,恢复了高考。七七年报考,超过了二十五岁,又有了孩子不让报,很无奈。到了七八年终于可以报考了,那年考入了一个师范大专。同时也成了我村有史以来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八一年毕业后,一直在县城里的一个初中教毕业班。说实话,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都是报考中师中专。学校晒成绩时升多少中师中专肯定放到第一位。为什么好成绩的都报考中师中专呢?因为一旦考中,身份马上就变了。既可以上学免费,又可以毕业后分配工作,离开农村成了拿工资的人。这是很多家长的做梦都想的好路子。况且有机会也可以转行,因为当时有文凭的属于干部系列。不过当时指标很少,一个县的中师中专也就百人吧。当时所教班级能考上十个八个就很高兴。

好成绩的毕业生考中师中专,一直到九八年就熄火了,因为再考就不分配工作了。好成绩的开始向重点高中转向了。甚至这些小中师中专学校都砍掉了。现在省城还有少数存在,但报考的很少,而且优秀中招生报考的更少。

由初中优秀生报考中师中专的火热局面,延续了近二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入了历史。但是它成就了很多改变现状的人,至今令人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5

现在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初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中专,学制一般是两年,毕业后即分配工作,也就是说16、7岁就开始工作了,那时大学生人数很少,中专毕业也能得到重任,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特别在农村,学习成绩在前几名的基本上都去考中专了,而且那时候能考上中专也是很让人羡慕的!只不过后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中专学历才慢慢变得不值钱而已。

6

一哥“俗人往事”之——

想起那位鲁同学

看到你的题目,不禁想起我那位初中时的鲁同学,叫鲁某华的,不是避讳,是确实地想不起中间那个字了。只记得他和我一样,瘦、小、黑、矮的样子,家庭条件好像还不如我家。他家是我大姨村子里的,听表兄隐隐约约说过,好像他爹是受了什么不公正的打击去世的,他有个哥哥,精神上也受了点刺激,在村子里是常常受到欺负的,他是那种学习特用功、特懂事的孩子,这方面比我强的太多了。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位鲁同学的母亲,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太太,好像他两个儿子年龄差别挺大的,鲁同学是小儿子,备受老太太宠爱的,记得有一次,鲁同学的一只三角尺丢了,全班都找不到。他母亲来学校一直给老师说她给她孩子买的三角尺是如何如何好,是纯塑钢的,后来老师给了鲁同学一把,他母亲说没有她的好,还不住地埋怨老师没有管理好学校,给她孩子造成了损失等等。

86年那年,我和鲁同学、我们村上的邓娟姑姑一同去参加的小中专考试,我当时报的是美术,基本功一点没有,画个圆圈都是用硬币标着画的,考不上也在情理之中。可鲁同学却顺利地考上了省农林学校,邓娟也考上了周口卫校。

后来,鲁同学的母亲到学校带着炫耀式的口气给校长说,俺孩子不上中专,中专当不了大官,报不了俺家的仇,俺孩子是清华大学的料,校长最后也不再说啥。那年鲁同学也就上了郸城一高,我是又墩了一级才考上郸城一高的。

二年后,我上了大学,而邓娟早已分配到县中医院上班了,我没有毕业的时候,她结婚了,还生了孩子,每次回家见了母亲都说我们是同学,母亲总带着几分埋怨地说,看人家早上了几年班,挣了几年钱,你还在花钱上学,而且听说不包分配了。

而那位鲁同学经历了几年“抗战”后成了郸城一高少数未能考上学的学生,后来老师说他是那种特死学的学生,越学越差。再后来听表哥说,他也得了像他哥一样的病,他娘也走了。

其实想想,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一本、二本、大专、小专之分,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考上了就意味着吃“商品粮”了,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第一步,而且同样是干部,不过是二十四级罢了,可早上这四年班,早已晋升到位了,四年期间,你上大学在花钱,而人家却已经挣钱了,对于老人而言,当然是羡慕的了。并且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差那么二年可是不分配了,那时分配不分配,差别大的很呢,不是现在人所能想像的。

再说句实话,现在我所认识的部门领导中,好几个都是那几年中师毕业后来考出教育系统的,现在不照样当主要领导吗,不过是后来函授了一下罢了。

过去的事儿,也多是时过境迁啊,姑且说说罢了。

7

当时确实是那样的。

听老人说啊,我的天,看来我已经老了!

我上初中那会,那是九十年代,中专已经慢慢的不吃香了,因为大学开始扩招,而且很多的中专开始没落了。我们那时候赶上了中专火爆的尾巴,还是有不少成绩好的人考中专,成绩中上等的考高中。

中专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有几个好处:

1.见钱快

中专初中毕业就可以考,一般是上二年实习一年,一共三年。不到二十岁就可以挣钱了,对于很多的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多大的诱惑啊。

如果上高中,人家工作了,自己还要苦哈哈的高考,考得上考不上还不知道,到时候在上三四年毕业,家里负担还是很重的,很多的家庭负担不起,不是很懂的人就会感觉就是中专好。

2.包分配

那时候的中专是包分配的,我上学的那会基本上赶上了末班车,据说下一年就不分配了。这也是很大的诱惑啊,因为你上学不愁工作啊!

我们村里的一个同学,上的是医院类中专,毕业了分配到了我们的县医院,刚开始还是很风光的,后来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后来慢慢的大学一扩招,学历快速贬值,加上不包分配了,中专也就慢慢没落了。

但是近几年,一些高职中专和技校又火了,因为他们专门教的是职业技能,针对的是制造类企业和工厂,而技术工人现在其实是很缺乏的,正好填补了市场的人才需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

8

这件事情是当时的一个非常真实的现像。

那个时候的学生们,既可以初中毕业后报考中专,也可以高中毕业后报考中专,其结果并沒有多大差别,只是上高中多浪费了三年的时间而已。.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工资低、双职工家庭每月也收入不到一百元,负担重、老人孩子又都很多,每年只是简单、凑合地生活着。

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了減轻父母的负担,尽快地参加工作,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考中专和师范学校!

初中阶段已经学完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数理化……再上高中还是重复地学习这些课程,只不过是为了今后上大学作些深一步的铺垫罢了。如果不打算进一步深造,还不如直接报考中专、师范较为有利。

另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成绩再好的学生,也不一定就能读上大学。

从六四年开始,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如果想上大学,必须要通过“政审”,先要审查家庭成份,再要审查直系亲属的祖宗八代、有沒有政治问题,还要把七大姑娘八大姨的社会关系,全部都抖摟一遍,那怕是只有一个存在问题,那么你(妳)的大学梦就会永远地结束了!

这种株连九族的审查方法,让以后很多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有余悸。

这就是为什么听老人说:以前有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的重要原因!


9

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没想到已经是听老人说起来了。

题主想必年龄在35岁以下吧,因为再往上的基本上会有所经历。

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是有历史原因的。但这并不是所有,城市里具备考大学条件的还是会选择考大学。

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一般多见于农村或者县城以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高考录取率低,是高中不具诱惑力的主因之一,尤其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半数,再往八十年代走,甚至是个位数。

2.国家就业政策好,当然也不能说后面的不好,只不过当年能读上书的还算少数,国家对中专、师范以上的学校毕业生是包分配的,能有个工作,对县城以下的居民和农民,那就是“金饭碗”,当然趋之若鹜。

3.高中与中专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差不多,考到了中专、师范读完三年就可以为家里赚钱了,高中却还在花钱,两相对比也是中专好。

4.多数家庭条件决定,恢复高考之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政策性利好较多,各行各业极度缺人,当然早就业早工作,早为国家做贡献才是正事。

5.整体上国家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中专比大学更好用,当时的国家各行各业,高精尖产业并不多,更多的是生产线引进,而后需要大量的熟练工,这方面来看,中专生要比大学生好用的多。也就会产生考高中读大学浪费时间,还不如中专生好用的认知。

其实题主应该也想得到,为什么前面中专受宠,后面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大学教育,因为这是和国家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

附一张历年高考录取率的图

10

以前有成绩好的学生专门报名中专,这由当年国家对大学与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有主要关联。

以前的人绝大多数有恋家的情结,考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父母不想儿女远离自己的身边,而中专生毕业后实行"哪里来哪里去"的政策,正吻合学生与学生家长的需求,毕业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市县安排工作。而大学生就不然,是国家统配,毕业后分配面向祖国各地,包括边老穷地区。所以北京、上海、省会城市的考生为了保留住大城市优越的户口,争向报考中专学校。

其次,那时候农村与小城镇家家姊妹多,户户生活都拮据,考上大中专国家实行免费教育,中专又是两年制,因此,农村与小城镇的孩子早上中专早减轻家中的负担,早工作早有工资让小弟小妹安心念书,况且农村的孩子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商品粮,不管分在哪里上班,都是国家干部身份,真是鲤鱼跃龙门,家中有人在城里工作,这在当时是件家族里面很有面子和荣耀的事情,亦是让全村人十分羡慕的好事一桩。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