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有的古籍是孤本,为什么就不能多抄录一本呢?

电脑版   2020-11-26 11:10  

为什么有的古籍是孤本,为什么就不能多抄录一本呢?:古籍的收藏是最高雅的收藏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古籍同字画一起投入拍卖市场,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加入了这个

1

古籍的收藏是最高雅的收藏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古籍同字画一起投入拍卖市场,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加入了这个行列。有突然惊现拍场的孤本善本屡创天价,古籍陡然升温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介入。孤本多是在后世收藏整理之中的概念,有的孤本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手写本,这种孤本一般人难得見到,都存在各大博物館,图书资料館室,为镇館之宝。有的孤本为刻本或石印本,这些原本不是孤本,但在大自然的灾害,或战乱中度过,战争使许多书和书版一并被焚毁,致某些书籍成为一书难寻之孤本。现存的古籍善本宋刻本有一页宋版十两金之称,但这在拍场也只是偶尔見到之凤毛憐角。宋刻本:五灯会元存卷六至卷十:曾在十多年前从近500万元成交后再也无其踪影。退而求次,现今明刻本和清初刻本也屡创天价,如明末毛氏吸古阁刻:湘山野录三卷续湘山野录一卷:也以近500万元成交,元刻本:苍崖先生金石例十卷:成交价也为400多万元。从市场看宋刻本,明刻本是:古籍善本:的热点块版,尤其是那些经过历代藏家递藏.流传有序.题跋的刻本.既有收藏价值.又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已经成为:古籍善本:新的增长点。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邀答!

2

▲提问者脑洞大开,提出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你以为古代人都是与现代一样的自动化印刷机印刷出来的。虽然古代的印刷术、造纸术都是中国人搞出来的,都但是要印刷它需要真金白银的。用有一个孤本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该有好多被当时的统治阶级烧毁的哟,例如有著名的一个“焚书坑儒”你知道吗?

最早,历史记载采用竹子上刻写记载,文言文往它上面写非常麻烦,而真正能够识字、写字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出现了纸张,由会识字的人一点点往上面写。真实苦了古人了。
一本厚厚的历史或者事情记载没有三年五载搞不出来。你要它怎么多写呢?那个时候没有拍照手机,也没有计算机可以随便复制粘贴吧!相当幼稚的问题让人无语。

3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什么是古籍,什么是孤本。对于古籍多是孤本的原因,我想从古籍"来源少""流传难"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古籍和孤本


黄永年先生在《古籍整理概论》的序言中曾解释过什么是"古籍"。所谓"古籍"就是古书的雅称。那么什么能算"古"?什么才算"书"呢?


看似寻常的问题其实很值得探讨。


先说"书"。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把好多甲骨文组合在一起就能称之为书吗?不能的。账本一类的东西是用文字记录,又像书一样装订,可以称之为书吗?也不能。


其实最早的"书"当是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春秋》,以及后人为"五经"所作的注解。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喷涌而出,共同组成了我国古籍的庞大阵容。


再说"古"。最早的书籍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古籍的上限。而古籍的时间下限则是清末民初。由于文化和语言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有些人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仍用古籍的体例著录内容,这部分也可以称为古籍。


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这个漫长的时段中出现的书籍就是古籍了。


而孤本就是某书仅有一份在流传的版本。


这个概念与古代的雕版印刷有密切联系。古人在制作书籍时将内容刻在木板上,一书一版,因而书籍要分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部书在不同时间不同书坊抄写或刻印的书都是不同的版本。比如朱熹的《诗集传》有宋刻本、明刻本,有在福建刻的建本,也有在浙江刻的浙本,虽然都是《诗集传》,但版本并不一致。


如果某一个时间(如宋代)在某一个地点(如福建书坊)刻印的书只留下一份了,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宋刻建本是孤本。


二、书籍在古代本身也不多,因而古籍来源少


一方面,古代没有电子印刷技术,制作一本书其实非常难。


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书籍一般写在竹简和布帛上。这些材料制作复杂,而且最重要的是,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开始广泛应用到书籍制作中。纸能比简帛容纳更多内容,但书的内容仍需要手抄,费时又费力。


唐宋以后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相比于前代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制作和传播,但是跟现在的书籍刻印技术相比还是差远了。


所以,古代的书籍受技术限制,数量很少。


另一方面,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古代只有上层人士才能接触到书籍,普通农人就算想看书也看不到。因而书籍只经少数人之手制作出来,又在少数人的圈子中流传。不像现在,每个人都能买书、读书。


三、自然损耗和天灾人祸导致书籍流传难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文选烂、秀才半",这里的"破"和"烂"不是形象的比喻,而是书籍的真实状态。竹简读着读着,线断了;纸质书读着读着,纸烂了。读书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使得本就不多的书籍难以保留下来。


当然,自然损耗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意料之外的天灾人祸。


秦始皇焚书坑儒,多少春秋典籍失于火海。安史之乱,明皇都自身难保,遑论那些唐朝的书册。明末清初的藏书家钱谦益在绛云楼中收集了万卷古籍,但最终被火灾烧毁。而在太平天国的征伐之下,部分四库全书毁于一旦。

这些灾祸使得太多珍贵的古籍无法再被世人看到,而幸存下来的一两册,就成了难得的孤本。


另一方面,有些藏书家一旦拥有了珍贵的版本便悄悄藏着,不让人知道,更不让人抄录,这样他们藏着的版本就是独一无二的了。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使得藏书家手中某个珍贵的版本遭破坏,那世间就查无此书了。


结语:


古籍多孤本是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古代书籍因制作工序复杂、材料昂贵而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书籍也容易遭遇灾祸,无法传世。


正因为如此,现在留存的古籍孤本都非常宝贵。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与生活之美的@小侠记~

4

物以稀为贵。

5

所谓古籍孤本,意思是说,该书在历史上是有记录可查的(即上了古时的图书目录或者影响很大、广为流传),并且,现存的该书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你现在依据古籍孤本,抄写或者复印多少本,都叫做现代制作的副本,与所谓孤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现存最早的官方的古籍目录,是《汉书·艺文志》的作者班固编撰的)


孤本的条件很苛刻。首先,必须是有价值的古籍。何为有价值?至少有一个要求,是在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有正式记录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图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东汉的班固,在撰写《汉书》时,为了统计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艺文志》。


西汉刘歆(《列女传》作者刘向之子),曾经编辑、整理宫廷藏书,将其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七略》。可惜,原书已佚。所以,现存的最早的图书编目就是《汉书·艺文志》了。


班固对《七略》的书目进行了重新分类,他“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最终写成了《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不过,那些登上目录的书籍,大多已经被毁或散失了。



(《汉书·艺文志》书影)


在班固之后,历朝历代都统计过现存图书。其中,以官方的《隋书·经籍志》以及民间的《北堂书钞》最为有名。总之,曾经在那些书籍目录中出现过的古籍,或者影响很大,曾经广为流传,如果现存只发现了一本(哪怕是残本),就可以认定为孤本。


孤本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极高。因为通过孤本,可以一窥该书的最初的原貌,这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手的资料。


那些民间流传的林林总总的谶纬之书、方术之书,就算是暂时只发现了一本,一般也不会被列入孤本。因为,这些书籍都是后世的人们,东一扫把、西一榔头拼凑而成的,在当时,就属于地摊货。所以,这些书的价值一般不大(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戴不起“孤本”的帽子了。


(《金瓶梅词话》介休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之,其内容珍贵的古籍,且只剩下一本,是孤本的最重要的条件。否则,如果剩下几本的话,可以降格叫作善本(比较慎重起见)。比如,《金瓶梅》在明代最初露面的版本,几乎都绝迹了。


1931年冬,在我国山西介休,发现的一部明万历年间刻本《金瓶梅词话》(即介休本),就弥足珍贵了。介休本与日本珍藏的万历年间的《金瓶梅》的版本略有差异,所以,介休本也算是一部善本了。《金瓶梅》介休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古籍孤本以及古籍善本,可遇而不可求。一般的民众,如果能亲眼目睹其真容,就很幸运了。


6

很多古代书籍其实都是孤本,除了为数不多的由官方保存的经典,并且长期留存以外,其他的书籍很多时候,随着历史的发展,都会出现淹没的危险

古代虽然中国发明了纸张,并且也有自己的印刷工具,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其所耗费的成本还是较高的,除了官方指定的考试书籍以外,其他的书籍想要大规模的勘印,势必会有极高的成本,而自古以来文人都比较缺钱,所以即便有很多经典书籍,也只是精心保存,但依然躲不过日常的损耗,甚至是战争带来的威胁

尤其是在战争V瘟疫的时候很多保管书籍的人都未必能够存活于世,更何况其所妥善保管的书籍回流落何方?而在很多文人眼里,书是自己的生命一般不会借阅给他人,更不会让他人抄录,而且不论是地主贵族还是官员书籍,都是其家族财富之一,也正因如此,很多民间书籍在其问世之时,恐怕就只有孤本,能够让我们现在看到的实属不易,而且每一个王朝末年,由于社会和政治上的动乱,再加上每一个王朝初年都会对古籍进行分别整理,甚至对于自己不利的书籍,要有意销毁,也造成了很多书籍孤本难寻。

此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的经典书目广泛流传,不仅流传的最广,而且也是最有用的考试工具书,学而优则仕看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所以儒家的经典书目往往读完就丢,毕竟经典书目当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官场上通通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一个官员和地主还愿意把其他的书籍重新看一遍,或者妥善保管,就连很容易获得的书籍,也只不过是工具,而且在古代,虽然基础教育也受到重视,但终归能读私塾,认字不成问题的人依然有限,书籍在当时依然是奢侈品,一些书生往往在私塾老师处借阅书籍,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去买,所以一些人应该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获取知识,没有什么成本的年代

7

当时都不是孤本,都是被时间给消灭成孤本的。

8

谢邀。

个人认为古籍孤本何以成为孤本有其偶然性因素,也有其必然性因素在里面。

第一,古籍因为古代工艺以手工为主,无法大量印刷,影响到存世数量。加上历代存放不当,因天灾人祸导致本来就不多的数量大为减少。

第二,往后由于兴起收藏之风,讲究一个是旧,一个是少。越古老越稀少就越值钱。凡是前朝之物必价格翻倍,哪怕是个尿壶啖嗑。凡是稀缺之物就越有收藏价值。

因此古籍孤本作为古老稀缺之物肯定是收到收藏界各大咖的追捧,甚至可以说达到价值连城。至于现代为什么不翻印,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手中有一本只有你有的书,外面把价格炒得很高,你会拿出来让出版社印个几千万本出来卖呢?

9

1.单就内容而言,所谓孤本,起初抄录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一本,但是流传下来的就剩了一本。比如《永乐大典》在当初抄写的时候,有稿本和抄本两部,嘉靖年间又抄录一部。随着宫中大火和战乱,留存下来的时候,就成了残缺不全的,成了孤本。

《四库全书》当时抄录了七部,保存比较好,还有三部半存世,如果战乱时就流下来一部,同样成了孤本。

孤本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无法求证真伪。《竹书纪年》就是一个例子。存世就那么点儿,观点还很奇特,与史书不一致,但是没有佐证去证明其真伪,成了孤本。

2.就名家手抄本而已,一本书字数太多,你写一份都头疼,谁还有心思多抄几本?当世名家一般是送领导、朋友,会抄一部。他也不知道后世会值钱呀。不是名家的,可以买刻板印刷的,谁也不想去抄那么多东西呀。


10

感谢邀请。

1.因为没有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没有钱的刺激没有传播的动力,抄书也需要成本,“洛阳纸贵”很早就表明了这个道理。

2.文化的禁制

很多孤本由于不符合当朝统治者思想或利益,被列为禁书,或烧或毁,造成孤本。

3.作者或传承者自身原因

古人讲究甚多,传承方面各种规矩的限制,造成很多书籍或技艺在传承方面断代,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等。

4.战争或天灾人祸

战争的破坏对文化传承破坏最大,天灾人祸也有毁灭文化的历史,各种思想运动既能推进文化发展,也会消灭一些文化。

终上所述,孤本由此产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