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的出场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电脑版   2020-11-26 11:09  

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的出场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文学鉴赏:?@雅室雕龙 来为您解难答疑,文学院毕业的我,对文学作品多有涉猎,但愿能的帮到你。引言古今中外文

1

?@雅室雕龙 来为您解难答疑,文学院毕业的我,对文学作品多有涉猎,但愿能的帮到你。

引言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写人的作品也是多如牛毛。下面@雅室雕龙 便沧海拾珠,挑几个人物出场比较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来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雅室雕龙 品茗答疑

其一,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中白妞王小玉的出场。

白妞王小玉的出场使用了“水涨船高”之法。出现反复铺垫,进行侧面烘托,多方映衬,最后烘云托月人物出场。

  1. 先写戏院的盛况。人们为了看、听妞王小玉说书,都来得很早,不论达官贵还是市井小民都是提前来的,晚了就没座了。人声鼎沸,一片嘈杂,现众与做小买卖的挤满了戏院。这是侧面烘托白妞王小玉技艺之高超,魅力之巨大,来的都是粉丝儿呀!嘈杂的场面又与后文她的出场时安静形成对比,对人物也起了衬托作用。
  2. 写琴师出场,先抑后扬。先写其貌不扬,脸如风干的福橘皮。初琴技也不甚了了,到最后全用轮指,技艺之高今人叹为观止。琴师也为后面白妞王小玉的出场做铺垫,起烘托映衬的作用。
  3. 写黑妞的出场。从黑妞的长相、穿着打扮、及演唱多角进行描写,特别是写其演唱技艺,言其演唱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效果如“花坞春晓,群鸟乱鸣”。让观众以为这就是最高水平了,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但她也只是为后面的白妞王小玉的出场做铺垫,是为了烘托映衬白妞王小玉的出场。
  4. 最后,白妞王小玉出场,从前面的侧面烘托描写,进入正面描。让读者明了琴师、黑妞等都是“水”,白妞王小玉是“船”,前面的“水涨”是为了后面的“船高”!如此,烘云托月,水涨而船高,白妞王小玉终于出场了。

△老残游记

其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小说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来安排《红梦》的主要人物出场,其中王熙凤的出场给人以深刻印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嗓子:我来迟了。先听到笑声和话语。人未见,声先闻,先声夺人。丫环婆子们屏声静气的表现侧面表现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及威势。然后才是王熙凤的正面出场。精彩!

△王熙凤剧照

另外,吴伯箫的散文《猎户》中英雄董昆的出场也相当精彩。

整篇散文大篇幅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直到最后才写打虎英雄董昆出场。这个与前面的“明湖居听书”中白妞王小玉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对董昆几乎全是侧面描写。

△吴伯萧散文选

结语

总之,人物出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太多,恕@雅室雕龙 不能一一列出。这里权当抛砖引玉,但愿@雅室雕龙 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喜欢请关注我@雅室雕龙 ,谢谢支持!

2

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出场,莫过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为什么这样说? 先来看小说中的描写: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段文字,通过侧面虚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通过人物衣着和外貌的细腻实写,人物形象立竿见影。 王扶林先生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对王熙凤出场的忠于原著的桥段相当精彩,鉴赏一番自有定论。

3

只要看到了我作品中的人物出场的,没有哪个会忘记!信不?

4

不知道金庸先生的小说算不算文学作品,我认为大俗大雅,只要大家喜欢、正面就算了吧;张艺谋先生不是也在拍辰东先生的《遮天》吗?还要大制作。那么我们估且搁下争议,说说金庸先生最优秀的一本小说《鹿鼎记》,其中反侠韦小宝远征罗刹,阵前出场就很出彩,让人失笑且记忆深刻。《鹿鼎记》四十七回:云点旌旗秋出塞 风传鼓角夜临关 ,此一回小宝风光无限,受封“鹿鼎公”,又携“抚远大将军”帅印远征罗刹国,这是小宝在两军交战时,阵前出场的唯一一次。

清军列队已定,后山大炮开了三炮,丝竹悠扬声中,两面大旗招展而出,左面大旗上写着“抚远大将军韦”,右面大旗上面写着“大清鹿鼎公韦”,数百名砍刀手拥着一位少年将军骑马而出。这位将军头戴红顶子,身穿黄马褂,眉花眼笑,贼忒兮兮,左手轻摇羽扇,宛如诸葛之亮,右手倒拖大刀,俨然关云之长,正乃韦公小宝是也。

他纵马出队,“哈哈哈”,仰天大笑三声,学足了戏文中曹操的模样,只可惜旁边少了个凑趣的,沒人问一句:“将军为何发笑?”

这可说是金庸先生的神来之笔,把一个市井小儿,平步青云后的得意写到了极致,三声炮还添丝竹悠扬,诸葛亮、关云长、曹操的闪光处一一在韦小宝身上凸显而出,还有羽扇、大刀为道具,这个排场也是沒谁了!您认为呢?

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要您细细品读,总能发现其中的精彩、趣味!这恐怕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6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活了凤辣子形象!

7

我读过文学作品中,《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林黛玉的出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回答里边很多朋友大部分都写到了她们,我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看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里边的,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出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中安娜的出场,不同寻常,没有采用肖像描写,而是一个侧面烘托。

伏伦斯基问奥勃朗斯基接什么人,奥勃朗斯基回答:一个美丽的女人。

人物对白,让人感觉这个将要出场的安娜好神秘。

下面就是小说里安娜出场的描写。

“伏伦斯基跟着列车员登上车厢,在入口处站住了,给一位下车的太太让路。伏伦斯基凭他丰富的社交经验,一眼就从这位太太的外表上看出,她是上流社会妇女。他道歉了一声,正要走进车厢,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

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仿佛在找寻什么人。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有意思的是,安娜出场后,作者进行的肖像描写,居然没怎么涉及到具体细致的相貌衣着之类的描写,而是从伏伦斯基的感觉出发,反而出现的是一长串形容词汇极尽概括安娜的举手投足。

比如:“风韵”,“妩媚”,“轻盈”,“娴雅“等等”,这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学作品小说人物塑造的理念中最忌讳的。中国小说,人物在于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自体的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细节呈现来完成的。

所以,当我看到安娜这个人物出场,作者居然用这种笔法写,起初不能理解,后来看完整本书之后,我恍然大悟了。

安娜的这种出场方式,是依据安娜在整个小说中的精神气质而设定的。安娜,是一个让人感觉捉摸不定变幻多姿的女人。她像云,像雾,像烟霞......总之,无论哪种姿态,在不同的读者头脑中出现,呈现出的就是不同的姿态但同样具有美的特质的安娜。

作者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吉蒂的眼睛,陶丽的眼睛,列文的眼睛,精心塑造安娜这个无以伦比的美丽形象。

作者托尔斯泰说过,他在小说中主要写家庭问题,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是整个小说的主线。安娜这个人物,寄寓着作者的谴责又同情的矛盾态度。所以,描绘安娜是怀着满腔的激情的,他赞美安娜的外貌,颂扬安娜的为人,因此安娜的出场,是在别人的感觉里,是亦真亦幻的。

【我是王莉。感谢你停驻阅读。祝阅读快乐。喜欢,关注我哦。】

8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的出场,可以说让人过目不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时朝阳初升,两人迎着日光,控辔徐行。那少女头发上、脸上、手上、衣上都是淡淡的阳光。清军官兵数万对眼光凝望着那少女出神,每个人的心忽然都剧烈跳动起来,不论军官兵士,都沉醉在这绝世丽容的光照之下。清军数万人马箭拔弩张,本来血战一触即发,突然之间,便似中邪一般,人人都呆住了。只听得当啷一声,一名清兵手中长矛掉在地下,接着当啷连声,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军官们忘了喝止,望着两人的背影渐渐远去。兆惠在阵前亲自督师,呆呆地瞧着那白衣少女远去,眼前兀自萦绕着她的影子,但觉心中柔和宁静,不想厮杀。回头望去,见手下一众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和亲兵,人人神色平和,收刀入鞘,在等大帅下令收兵。”

金庸小说把香香公主的出场放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尤其是写清军,面对如此的绝世美女,忘了战争,忘了对抗,忘了争斗,只记住了香香公主的美。

这样的出场,就比平铺直叙的效果好得多,也就此奠定了金庸笔下第一美人的美丽动人的形象。

金庸先生笔下的其他女性形象,都有缺点,有不足之处,只有香香公主,人们记住的永远是那个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完美无缺的绝世美女形象。


9

我来说一个短篇小说的出场人物吧。

这是一位硬核老母,出自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原文对老母出场的描写是这样的:

“那个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她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裁剪得像件法袍。要说是女孩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其实,这位老母年纪并不大,跟她同行的女儿也就七、八岁左右,我会把她与“硬核老母”关联起来,是因为她紧接着跟女儿说的话:“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到底她俩要干什么,渴了还不能喝水,尤其还不许哭?这个疑问要直到小说结尾才能解开。然而,故事情节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位老母的形象塑造是如此饱满、深刻、精准,这在短篇小说中是很少见的。

马尔克斯把一位不卑不亢的老母刻画得丝丝入扣,她带着女儿来给被小镇居民当做“小偷”的儿子上坟,面对神父对她儿子的鄙视和怀疑,她极度克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坚定的神色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老母下意识的自尊,并要求小女儿自尊,同时给死去的儿子送来自尊。她挑战的不仅仅是神父、小镇居民、或拉丁美洲人民的道德判断,她更是在强烈谴责对生命的一切不尊重。这正是马尔克斯创作这位人物的真实用意。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乐趣。

10

边城浪子中的傅红雪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