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

电脑版   2020-11-26 11:04  

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最后的圣人王阳明,格物致知,现在的人推崇的人捧的很高,但是学习的范围人数却好像不是特别多。: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要从多

1

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要从多方面去分析,从比较高的理论方面分析,是必须阐述王阳明心学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理论贡献和重要意义;从王阳明理论体系本身来看,是要阐明他对心学有什么理论贡献和创新见解;而从实际王阳明心学学说给人们的哲学启发来看,是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特别是他的“致良知”理论对于现代人有什么哲理方面和方法方面的用处,即心学的实际启迪意义。

所以,“好在哪里”是要具体分析的。

先说第一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所以,历史上有“陆王心学”之说。当然,王阳明所继承的陆九渊的思想只是主要的方面,而他所继承和发挥的是整个两宋理学家们的思想,特别是扬弃了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思想。

据说,王阳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阅读朱熹的著作,开始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他曾在他的朋友的院子里对着竹子“格物”了七天,病倒了,但依然并没有能悟到物的道理,弄不清“理”在哪儿。知道他三十几岁时,因上书要求制止宦官专权而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王阳明在龙场日夜静思,才悟出了心学的真正道理。这就叫“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

由此,王阳明认为按朱熹说的方法去“格物”,是行不通的,只有按他自己的悟,才能悟出道理,“格”竹子是错的,“竹子”里没有“理”,“理”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依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理念——“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点。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在外部事物,而在人的心中,是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他认为,理不是朱熹说的“天理”而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

王阳明据此而把他的理论传播给他的学生,建立了新的心学,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论。他认为,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够“行”的;而真正的“行”,也一定是包含“知”的。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知与行其实都是一种功夫,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当然,二者既有区别,又是本质一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和行是不能隔离的,先知而后行是不对的。

阳明讲学

在王阳明看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离;知识行的出发点,是用以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知行工夫统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复善性,因而,知行统一就是“致良知”,而“吾心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这一功夫的两个环节。

王阳明主张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而本心就是人在遇事时心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他说:“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传习录》)

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学说概括为“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第256页)指出了“致良知”的真谛。

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王阳明的心学代表了宋明理学发展到成熟透彻的阶段,同时也“终结”了宋明理学,他以“心即理”的根本观点使理学发展透彻,认为“天理”就在“心中”,这其实是从内部否定了理学,为明清实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前提。“务虚”理论熟透了,便迎来对“务实”的追求。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理学史上发展的“好”处。

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所记载的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诀”从心学方面的创新性解释,最能体现他的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地解释说: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

“十六字诀”中的允执厥中

在这一段话中,王阳明有两个解释是很有创见的:其一,他确定了圣人之学乃是“心学”,其学的主旨是“求尽其心而已”,这其实是把“心学”理论看成是“十六字诀”的前提;其二,他区分了“道心”与“人心”,“道心”所指的是率性,即没有杂念参与其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而“人心”则是杂念邪念渗于其中,很危险,“伪之端矣”。这就拒绝了朱熹关于“道心”是“天理”的说法,因而以“心学”取代了“理学”。

对于“惟精惟一”,王阳明解释说:“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这就是说,“惟一”与“惟精”的关系是主意和功夫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的本质是唯一的,因而探究事物的本质的态度必须是精纯专一的。在他看来,“惟精惟一”的态度和方法在各种学习、修养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王阳明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他认为,精纯专一,便能体现精妙,便能达到澄明状态,便能知其精一,便能知其神妙,便能精诚如神,其实,也就是能悟己之心,到达“致良知”的境界。

而正是王阳明这种精纯专一的态度,才使能以“心”的范畴去取代“理”的范畴,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位一体的理论建构,王阳明“心”来统摄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惟精惟一”。

最后,说说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启发价值,即有什么实际的“好”。

首先,王阳明的心学突破了朱熹理学对人的心灵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束缚,反对以“天理”来统摄“人心”,主张“心即理”,这便大大解放了人的创造心理,把长期被传统礼教和僵化陈旧道德观念所压制的人心的创造性释放出来,肯定人的自由创造性,肯定人的“初心”的积极意义,让人更相信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道统”“仁政”等,有了王阳明的心学才会有后来李贽的“童心说”,才会有明清实学和后来的启蒙思想。王阳明让人们更相信自己而不是“天理”(儒家神化了的道德原则),人能自觉地体验自己心灵的自由。

其次,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反对知与行分离,这劝告人们不要忽略思想上的不善念头,以免导致恶行出现;同时,他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就告诉人们,知、思与践行是统一的,有好主意才会有好的行动,而好行动体现了好的主意。

这提醒人们,在行动中要注重经验的合理性,在认知中注重与行动的结合。中国古人似乎一直都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不喜欢浮夸地谈理论,而是非常重视理论施行的实际效果,注重认知、理论与实际行动的结合,以及理论的践行效果,重视思而后行,又重视动中的智慧,知行结合才是聪明的行为方式。

王阳明雕像

再次,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圣人只是既有智慧又有德性的凡人而已,而每个人出生时,都具有善心,都是潜在的圣人,只要能依良知去思考和行事,都能成为圣人。致良知就是把人的本心和善性实行、推广,以惠及社会,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其实,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在人,不在天,是人的”初心“,不会消失,即使是盗贼,也有潜在的良知,重要的是让良知显现,而不要使良知被物欲遮遮蔽。这实际上是指出了人具有善心本性,而在这一点上人人是平等的,谁也不要扮演道德教官来训斥人,只有能发现自己心灵原本的善良心境,便能行善去恶,自己行善事,并惠及别人。这是一种自由的道德观,是对人的”初心“的深刻阐述,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2

得道高人:其德乃真

3


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好在返璞归真,好在回归本性、回归自然,能够让人同自己的心同自己的灵魂对话,让人活得自在自然,看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区别与认同。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实在太累了,每天都在忧心焦虑之中压力重重地度过原本轻松快乐的日子,可是生存的需要,人们又怎么能够轻松快活地过日子呢?

记得抖音里有一个段子:Q这个东西好用是好用,就是经常缺货。这虽然是个搞笑的段子,但充分说明了大多数人每天都得面对匮乏的窘迫境遇。

读书要Q,买房要Q,买车要Q,日常生活更是需要Q,人们为钱所困,整天愁眉苦脸地过日子,没有多少人生的乐趣可言。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就需要回归自我,理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要认清了自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的影子所处的位置,那么就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远离好高骛远,远离空灵虚幻,务实肯干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赚取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养料,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地把日子过下去。

阳光心学并非高深难懂,其实任何一门伟大的学问都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关照下突然得到的顿悟。像阳明先生那样不断地、反复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思考天地万物之间有没有一条永恒的规律或是法则可寻的问题,阳明先生甚至可以不吃不喝地对着院子里的竹子和物,天真地想像万事万物都有着相通的道理,执著与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果却在竹子面前干瞪眼干了七天后由于体力不支倒下了。这也有点像佛陀找佛那样刚开始时利用周围恶劣的环境条件折磨自己的肉体,磨砺自己的意志,找寻世间永恒的真理和正道,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寻得智慧之果,修得人生正道,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奉,使自己的学说得以延续千年,而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好在一切的真理和正义均在心里,不要在心外去寻找所谓的道义,不要利重蹈自己和竹子寻找事物规律的覆辙,一切都像山间开的一束鲜花,你没有去看那朵花时,山间的那朵花与你同归于寂,大家素不相识、互不相干,毫无瓜葛牵连,当你来山中看此花时,此花顿时明白起来:噢,原来是那样一朵花。

花是心,花是性,花是灵,花是魂,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花是永恒的真理的寄托,花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生息的法则。

花是你,你是花,花外无理,花外无物,就像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那样分不清。

4

谢谢邀请。

关于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原因很简单,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读者的内心体验问题。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曾认真阅读过阳明心学,而多是通过他人的讲座或讲演等途径了解阳明心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根据讲座人或讲演者的观点给阳明心学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和结论,而这样的结论是不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实质性影响的。

多数人都了解到王阳明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也多承认自己是一个而普通人。所以,多数人都会自认自己是无资格评价阳明心学的。所以,关于阳明心学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甚意义和价值的。

对于多数人来讲,认真地阅读王阳明的原著和直觉地去实践和体验自己能够理解的阳明心学思想可能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正所谓,空谈无益,实行为上。

5

王阳明的一生处处是逆境,可是王阳明能在逆境把所与到的大事件做到极致,王阳明就是高人 就是经典更是圣人??????

6

王阳明活得太累,解决问题的效率太低。王阳明研究竹子是对的,可惜半途而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竹子不就是碳吗,碳不争,不争之谓德。王阳明累死累活也远未能达到老子的高度。说王阳明是圣人,那么王阳明的圣人有太大的泡沫。研究心纯属浪费生命。你心的善恶你决定不了,你心的善恶必须由他人来决定,利他之谓道,不争之谓德,利他不争之谓道德,道德就是善。只要他人认为你是善的,你就是善的,他人认为你是恶的,你就是说破了大天也没用。这就是王阳明及整个儒家者流的病根,有病得治,唯一有效的药??就是道德。

7

王阳明心学是要你保持本心,一个善心,助人之心,一颗好学之心,一颗常怀感念,真诚之心,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并不是凭空就能出来的,要练习。书中有方法,整本书都是方法,但是又没有直接告诉你方法。就像你吃饭的时候,是否有感受过你拿筷子的感受,是否有牙齿咀嚼的感受,是否有拿碗的感受,你可能更多的是有这个菜的味道的感受,而未去体会其它的感受。方法就在其中。方法在王阳明中,但方法又不仅仅在其中,方法更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日常起居中,在你的工作中,在你独处中。

其实学习王阳明心学,你只想从字面里去学到些什么,估计是很难的,你要用你的心去想,去试,去练,最终这些东西才能真的是你的。

8

用一种有文化高度和哲思深度的外衣完包裹阿Q式的——自我修炼乃至陶醉的人生。

9

阳明心学好在:

1、阳明心学是完整唯心主义哲学。中国古来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神明出焉”,故说阳明心学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谓完整是指其:反映了长期生存精神与短期精神魄力”长短相形”阴阳辩证法理哲学规律。

2、阳明心学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与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统领整体人与社会发展方向性质;注定人与万物一生命运与运势规矩;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周期添加精神动活力,就像人手大拇指因有”对掌对指”能力而占全手功能的一半以上一样,即是在“阴阳五行哲学”中占有的主导统领与加油给力等大半个作用。不是很重要又更好吗?

3、阳明心学格言: “心外无物”是指除长期生存精神之心道产生注定的人与万物之外,就无其它事物了。“心即理”是指:短期精神心理运势也必是中国阴阳五行辩证法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 是指心理运势就是由善与恶对立统一 ”善恶五行”运势组成的,善恶就是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指:之所有有善有恶都是人们心意认识上的运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是指:人的认识只有达到认命从运、无不及不过度是善,抗命运违序度会消亡遭灾而为恶,即知“中庸”之道方为良知,你能够致良知了吗?“为善去恶是格物”指用阴阳五行哲学法理去框格善恶,能做到顺天道法理”序度链接循环”,就是为善去恶而实现长治久安和平发展了。简单概括是“(心)道生万物命运,(心)运有善恶法理,顺逆中庸分善恶,为善而能生善、新善生于去恶”等精神心理“善恶四序度、五循行”哲学法理。

参考文献见图。



10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于门外问,就这一句回答。若于门中,也就一个实事求是的好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