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怎么安置,还有农村所有的农机具怎么办?

电脑版   2020-11-26 10:50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怎么安置,还有农村所有的农机具怎么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出现,会导致大量的多余的劳动力,还有农民半辈子积攒的农机具?:做为一个即将逐渐

1

做为一个即将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农民,农村的未来趋势,我也经常考虑和深思,个人认为,三农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在不能保证农村人口在城里居住、工作的情形下,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就不能完全实现,赖以生存、生活的土地农民们仍不会被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等形式代替,土地会被农户3860部队(妇女、老人)粗放经营实际存在,以维持他们在农村生存、生活之需求。

就目前来说,种田效益低下,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去年农业自然灾害让不少流转土地的农场主损失惨重,他们纷纷退出土地集约经营,让流转土地形式流产而不复存在,长此下去,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这种形式就可能不复存在。

以我之浅见,在现形的条件下,实行土地托管、农民提供种植成本、提供托管费用,让一些有技术、有经验,愿意照应土地作物全程生长,直至成熟收获至各农户更适合农业的一段未来趋势,既解决了在外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又能增加在农村种田人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流转而让各农民原添置的中小型农机具因无用而贱卖的现象。

个人之看法,欢迎留言评述!

2

答: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向城市转移,才能实现农村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还是要通过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来实现。一个1亩三分地,甚至不到1亩的规模,无法与外国农业相抗衡和竞争。而农业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有的农户,整年在外务工,其耕地就会转包给其他农户代种,或者雇用别人耕种;有的农户,由于在城市找到了较稳定的生意和工作,不再回农村了,就会将土地转让给其他农户。这样,由于劳动力不断尚城市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其承包的土地也要不断地被暂时或者长时间转让出来,一些种田能手或大户,将土地集中起来耕种,逐步实现中国农业由一户三五亩小生产方式向几十亩,几百亩地的农场规模经营方式转变,小家庭大规模经营耕地,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向。总之,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形式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政策应该是将这两类结合起来。正如十六大报告所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块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关于农机具问题,土地流转后,可以和种地大户商量出租、或者折旧都可以商量,再有废旧市场买卖都可以,国家是不会按原价收购你的农机具你说对吗?感谢提问!

3

0811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是现阶段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化运营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



农机具存放问题与劳动力安置再就业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可以说一个关系到一家老小生存发展大计,一个只是关系到我家的锅碗瓢盆放在什么地方的事情,孰重孰轻,不辨自明。

如果按照经济学家对全国范围来考虑的话,可能会从几个方面给出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方案,比如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把生产技术在提升集中培训再就业,可以通过工业项目来吸收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吸收部分劳动力,通过开展农村三产服务业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等等。

然而,事实并不能都具有这种条件,不管是其中两个还是一个,都是非常有难度的。

如果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或者企业家,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要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了。

举个之前调研过的栗子:

吉林长春合心镇新农家村,共有耕地面积509公顷,465户农民,其中劳动力900人。

虽然土地流转了,规模化了,但是由于选择的产业还是需要劳动力的,这些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有500多人,在当地客车轨道公司工作100多人,外出务工的技术工人200多人,从事农业生产者所占比重最大,达56%。

村集体年均收入50万元左右,主要来源于村集体所领办的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厂房出租及防护林更新。新农家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化及农民文化生活方面投入较大,全村建有两个均为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服务站,成立了秧歌队、小剧团,每月定期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产。

这种就是一种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再就业的方式。

4

国家现在的政策就是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个政策是漫长和艰难的。等大多数劳动力都向城市转移以后,然后就把农村的土地以农场的形式整合利用起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机器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如果不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话,让老百姓放下手中的零散土地是不可能的。

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实在没有能力外出的就可以留在农村为农场工作。那时候的老百姓的收入会随着大型机械化种植科学管理也会大增的。

5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及与人口总量变化相关联。但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作用,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流向收入水平高或预期收入高的部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从199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06年达到1.468亿人。二是农民向城镇转移。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77亿。三是农村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劳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农业就业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吸引农民由产中向产前、产后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一)流向分布:省内城市和东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额工资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1.2%的人在省内城市打工,其中在省城打工的占19.6%,在省内其他城市打工的占21.6%。此外,分别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与2005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9和1.0个百分点。

  (二)行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出务工劳动力受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所需技术不高、投资少、风险少,比较适合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耐劳的农村打工者。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及其所占比重分别为:建筑施工业16.3%、电子电器业13.5%、制衣制鞋业11.7%、住宿餐饮业9.4%,在以上四个行业就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重为50.9%。除上述行业外,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比重较高的行业还有:机械制造业6.2%、商务服务业6%、食品制造业4.9%、交通运输业4.3%、居民服务业4%等。

  (三)就业途径:亲友介绍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7年的一项调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所找到的工作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的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或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四)务工模式: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长期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大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摆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往来;“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益农闲时间季节性地外出打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调查,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平均为18.1%,其中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最高(为23.55%)。这表明转入非农产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已经有接近40%的属于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业。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5.29%,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低(为4.71%),而西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高(为6.61%),外出劳动力中的三分之一已经实现了举家外出。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就业兼业性减弱;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由城乡间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逐渐增多。

  (五)发展规模:外出务工队伍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迅速增大,这些都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直接动因。近几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外出从业时间不断增加。根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目前农村有1.5亿剩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也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民进程就业具有巨大引力。这预示着农民工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现行土地制度既有经济功能,也有保障功能。尽管目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有所减缓,甚至在许多农民中存在农业生产的消极懈怠性,但土地经济功能的减弱并没有因此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从而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效率的提高。这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面临两难困境,既想成为非农业劳动力,又不想放弃户口农业。一方面,土地由于细碎化经营而效率低下,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去才是农户合理配置其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又不敢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

  (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现实的户籍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真正的转移。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改革开放后,虽然将自主择业的权力交给了农民,但农民进城后却因户籍问题而无法实现身份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另外,户籍制度还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难以取得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有关待遇,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转为市场,传统的户籍制度与新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6

这有什么啦,难道没有田地就活不成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岂能让尿憋死?如果土地承包出去了或被征收了,那么领到补偿款后,有条件的可以开农庄小食,以“土”食为主,因为现在城市人生活富裕了,讲究的是养生,健康,对吃的追求返璞归真,对原生态无污染的天然食物闻风而动,这点农村就得天独厚,其资源物品甚为丰富,只要多动脑,说干就干,何愁日子不好过,对于不具备开农庄的可以进城打工,年轻一点的搞些土特产到旅游景点开卖,闲置的农具,能用,可用可以有尝出租给土地承包商使用,或者打折卖给承包商,这样就不会完全浪费了。




7

谢谢邀请!我是地地道道,即将奔6的农民,我们这儿村里边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年青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没几个剩余劳动力。至于农机具吗,以前用过的架子车(人力车)木杠,步犁,铡刀等农具,现在用不上了。可还是啥不得扔,还保存着。现在用的是顽皮耕机,农用三农车,假如合村并镇真正实行,让农人上楼,还真发愁农机具没地方存放,建议国家体谅农民的难处!

8

中国的国情和人家美国不一样。人家是人少地多,种地的本来就少。我们是人多地少,把土地流转到极少数人手里,大多数农民会失业,只有少数人为人家打工,到城市打工无一技之长还要和市民抢饭碗吃,实在是难,只能当保安、清洁工之类收入低没人干的工作,收入会更低、生活质量会下降,贫富差距会更大。原来使用的农机具会闲置,只好当废品卖掉。

9

我是个农民。我是不爱到城里去,城里套路太深。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去城里去吧!有那么多的工作吗?年龄大的谁用啊!45以上的?所有农机具,我们买时狠不的倾家荡产都花了十几万,你现在能给多少钱啊?很是迷茫!上有老下有小!那个大神有高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