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生每学段至少一次农业生产劳动,你怎么看?

电脑版   2020-11-26 10:33  

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生每学段至少一次农业生产劳动,你怎么看?近日,教育部引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按照要求,组织学生走出

1

教育部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它符合毛主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对当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有积极意义。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深切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比空洞说教“不要浪费粮食”效果更好。

2

绝不能再培养“五谷不分”睁眼瞎了,要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不能再轻视劳动人民,要青少年儿童对农民有感恩之心。

3

中小学生适当参加,体验些农业劳动,认识下农作物的成长,生产过程。体验下劳动人民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能让中小学生在饮食方面能节约粮食,体贴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等,我认为挺好的!

改革开放前: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每星期就有一天或半天的:劳动课,这一课目。每星期四是劳动课,到村里给田间地头给帮生产队收粮食种庄稼等体力劳动。同学们都喜欢到生产队参加体力劳动课!

如果现在再开设劳动课的话,真的很好!现在孩子们每天吃的米面蔬菜水果,很多孩子们可能都不认识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了啊!

我敢保证除农村孩子们外,大部分孩子们:韭菜和小麦难分不清!??如果现在从新恢复,开设劳动课,我举双手赞成,给一万个赞!??????????????????……!

4

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非常有意义,但是每学段至少一次农业生产劳动,我认为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至少每学期要安排一周的农业劳动实践课。之所以这么说,下面我展开分析。

1、农业生产劳动需要考虑到种植的季节性,按季节安排中小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最合理。

本人中小学皆在农村学校度过,春种、夏季拔草、收割、脱粒等所有应季性农耕劳动都参加过,并且是每年进行。由于学校有自己的农场,统一按班级组织,定量劳动,没有人能替你完成劳动量,因此,每个学生都会付出体力劳动去干完属于自己的任务。但现在问题是,对于城市学校来说,上哪去找这样合适的农场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农场,而是去定向合作的农庄或深入农民的田地劳动,也可以考虑。

2、中小学校需要在学年设置课程计划中,专门安排好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课时间和内容。

农业生产劳动如果没有课时的保证,很容易流于形式,学校象征性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转一转,看一看,把劳动当成了旅游。即使有下田干活的机会,也会因为田地少而无法让学生长时间体验劳动的辛苦。因此,对于理想化的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体验课,必须要做好全系列的方案设计,否则,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根本没办法落实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课的初衷。

3、城市中小学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场地开辟农业种植,为生产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中小学校园用地都很紧张,不可能有足够的空间开辟出农业种植的用地,这就是使依托校园进行农业种植成为一句空话。如果真想落实教育部的规划,城市中小学校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拓展种植场地,不管是立体种植、无土栽培,还是利用楼顶空间种植等,但如果做到这些,必然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财政不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恐怕根本实现不了。

结束语:在学校无法为学生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就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想办法,如利用假期或小长假,或者周末时间,由家长带着孩子介入到农村去自主联系农户或庄园,从而让孩子真正体验劳动生产的全过程。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非常有困难,因为家长没有更多时间来提供保障(除非在自己家里阳台上进行小范围的种植或栽培)。面对学校或家庭都不具备为孩子们提供农业劳动生产实践体验的现状,难题就摆在眼前,该怎么办?可能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

5

持保留意见。对于城市中小学而言,与其说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倒不如说是去农村郊游,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如果说到农村观摩,就比较现实而贴切。事实上,如今的农村,耕种收播全是机械化,很少有人工活了。让孩子们劳动什么,是让他们刨地拉犁,还是挥镰收割,亦或是挑水浇园,锄荷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呢!再说,如今都是责任田,不是劳动教育基地,农户也不会让一群孩子,在自家责任田里“劳动”,搞地一片狼藉,之后还得打扫“战场”。

真不理解是怎么想的。若要是为了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伯伯,适时搞些观摩,这还说的过去,至于参加劳动,那就免了吧;若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远不如多增加几节体育课,提高点运动量,较为现实。

再就是,城里学生们的家长愿不愿意,担心不担心,心痛不心痛呢!退一步讲,学校按要求组织这样的活动,几十个孩子的出行,安全问题谁负责,谁保障,是带队老师,还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或家长呢!事情就是这么现实,奇思妙想容易,可做起来恐怕是另一回事了。

还有一点,广大农村的中小学生们,可是长期生长、生活在农村吧!他们究竟参加了多少劳动,知道什么是农时,什么是农业生产吗,他们比城里孩子们,多知道多少农业方面的知识,多干了多少农活呢?恰恰相反,农村的孩子们,却竞相涌向了城里学校。如果,再让他们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未必不是一种讽刺,一个笑话。

就说这些吧,恐言多必失。毕竟,这是官方决策,本不敢妄议,说三道四,只是表达一点个人浅见。所以,对此“要求”,只能保留意见,持谨慎支持态度。

6

这个要求好。教育部发文要求城市中小学生每学段至少一次农业生产劳动。非常赞同,热爱劳功,知晓农业生产的辛苦,必须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物资满足人们必要的生活需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充分说明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民族,只有重视了农业生产劳动,才能兴旺发达,立足于世界强林。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城市中小学生长期生活在远离农村的地方,很少有机会接触了解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现在教育部要求每学段至少一次农业生产劳动,让城市中小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现场动手,亲自实践,教育孩子从小知晓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珍惜粮食,学习知识,回报社会,这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方法。

7

回答:坚决赞同!可能会有部分家长不同意,怕孩子吃苦。中国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比较就是缺少挫折教育,教育部的做法很对。回顾我在上中学时学军,学工,学农,下乡收割麦子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劳动观念培养要从小就抓。

8

我觉得,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生每学段至少参与一次农业生产劳动的政策出发点是很好的,导向也是很好的。

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尽管学校天天教育要光盘行动、要节约粮食、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们很难真正做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粮食的来之不易没有直观感受。

对于八十年代及更早出生的农村娃来说,基本上都亲身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是当做真正的劳力,而不是玩玩而已。所以,他们(我也是其中之一)能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

但是现在的环境变化了,别说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也有好多从没干过农活,甚至没有农活可干(我们老家都集中承包给大户,实行机械化了)。如何将这条政策形成制度,落到实处,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建议:以县市为单位,开辟一个劳动教育基地,合理规划,最好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农活,每个学校轮流排班,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劳动,才能合格,否则,劳动就不过关,至少不能评“三好”学生。

9

非常赞同教育部的这次要求!自古以来,以劳为先,没有劳作,谈什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学校应安排学生,学工学农。讲解农业(工业)最基本的知识与实践,组织学生,现场教育与讲解。粒粒皆辛苦不是在课堂上能感悟的,而是要到农田里(工厂)。希望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安排有限时间来让孩子们有个感性认识农作物的重要性以及农民伯伯们的辛苦,掌握农作物基本常识对孩子们是非常必要的。

10

支持教育部的英明决策。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