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喝完奶老是打嗝怎么办?
电脑版 2020-11-26 10:24
新生儿喝完奶老是打嗝怎么办?:大部分婴儿都“喜欢”打嗝,其实,婴儿打嗝并没有我们成人想象中那样痛苦,不会给宝宝的生长发育带来什么影响,只是家长看到宝宝:
大部分婴儿都“喜欢”打嗝,其实,婴儿打嗝并没有我们成人想象中那样痛苦,不会给宝宝的生长发育带来什么影响,只是家长看到宝宝频繁打嗝内心会感到无法忍受而已。
一方面打嗝与喂养方法和技巧有关,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的宝宝都会出现打嗝的情况,相对而言吃奶瓶的宝宝打嗝的情况更加多见一些,宝宝吞入过多空气,膈肌收缩痉挛就容易打嗝(有的打嗝并吐奶);另一方面打嗝是膈神经的保护性反射,宝宝和某些成人的膈神经也许比较敏感一些。
预防打嗝的策略:
不要等宝宝过度饥饿时喂奶,不要在宝宝剧烈哭闹时喂奶,也不要给宝宝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吃奶的姿势要正确,奶瓶喂养的宝宝要选择适合大小的奶嘴孔,在安静、轻松的环境中喂奶,过程中避免噪音、强光等各种意外打扰......以免吞咽下大量空气而打嗝。
妈妈避免产气食物和饮料,避免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
如果宝宝吃奶之后吞咽了一些空气或者经常出现溢奶、吐奶等,可以吃奶间隔或者吃奶之后给宝宝拍嗝。
对于频繁打嗝的宝宝,可以在喂奶间歇拍嗝:奶瓶喂养的宝宝可以喝60~90毫升左右奶水就暂停一下拍拍嗝,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中间调整姿势或者换另一侧吃的时候拍拍嗝。如果宝宝一边喝奶一边扭动不安,有可能是想要打个嗝了。
如果拍嗝几分钟之后还是没有拍出来,也不用担心,没必要一直拍嗝,因为无论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的宝宝,通常只要吃奶姿势正确,也不太容易吞咽下空气。
2谢谢邀请!
新生儿打嗝是一种常见症状,这是由于宝宝的植物神经发育还不完善,无法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膈肌运动,当植物神经受到某些刺激时,膈肌就会突然发生收缩,并发出打嗝声。
打嗝的常见原因有:吃奶过急、吃奶过饱、哭泣着吃奶、吸入冷空气、腹部着凉、胃食管反流等。
怎样预防?
一、不要等宝宝饿急了时吃奶,也要避免宝宝哭闹时吃奶。因为这时吃奶会吞入大量空气,容易引起打嗝症状。
二、避免奶水流速太急。母乳奶水太充足时,刚开始喂奶要适当用手指按压乳头控制一会儿,宝宝吃过几口后再松开;奶粉喂养时,要避免选择奶嘴孔过大的,并且喂奶时要让奶水充满奶嘴,以免吸入空气。
三、避免宝宝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这样也会导致宝宝打嗝,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奶方式。
四、避免腹部受凉。奶粉喂养时要注意奶水温度不要太凉,同时也要注意给宝宝腹部保暖。
五、给宝宝拍嗝。宝宝每次吃完奶后家长要帮其拍嗝5分钟以上,并继续竖抱15~20分钟再让宝宝躺下(拍嗝时,用空掌由下向上叩拍宝宝背部)。
怎样缓解?
一、宝宝老打嗝时,家长可以用手指轻轻抓挠宝宝的唇角或耳朵,也可以用手刺激宝宝的脚底。
二、将宝宝竖抱拍背,以促使气体排出。
三、宝宝稍大些时,可喂点儿温热的水。
四、给宝宝做胸腹部按摩。
五、经过敏原检测因蛋白质过敏引起的打嗝可更换奶粉。
六、如果宝宝打嗝并伴有吃奶差、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由其它疾病导致。
3新生儿吃完奶奶老是打嗝一般来说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宝宝胃发育不够好,容量有限且生理上没有完全。一般来说,这样情况下宝妈注意以下几点就好。
喂奶中途可以稍作停顿拍隔,月龄越小越需要这样。我家宝宝在一两个月时,我一般喂几分钟就轻轻拍几下,待腹内空气拍出后再喂奶。
每天给宝宝至少做一次全身抚触。操作手法可以跟网上视频学习。我是跟妇幼医院医生学习的,从宝宝出生到现在,一直坚持抚触对宝宝生长发育极好。推荐宝妈们试试。
如果楼主家宝宝打嗝频繁,那么可以到正规专业医生检查一下是否是病理性打嗝。如果是的话,就需要听从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才行。
4打嗝一般是小孩在吃奶过程中吸入了空气,稍稍喝点热水缓解一下,然后竖着抱起来轻轻地拍打后背,拍后背还可以防止吐奶
5新生儿喝完奶一直打嗝怎么办
1、治疗宝宝打嗝比较快速的方法是将宝宝抱起,轻拍其背,喂点温开水,然后用手刺激宝宝足底(可稍微捏一下,不要太用力)使其啼哭,终止膈肌的突然收缩。等宝宝哭了几声后,打嗝即会自然消失。
2、如果宝宝只是轻微的打嗝,可用指尖在他的唇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唇边的神经比较敏感,挠痒可以使其神经放松,打嗝也就消失了。注意挠痒时指甲不要太长,以免划伤宝宝娇嫩的肌肤。
3、如果宝宝打嗝时闻到不消化的酸腐异味,说明宝宝消化不好,所以容易引发打嗝。可轻柔按摩其腹部或喝山楂水,消食健胃通气,宝宝消化正常了,体内通气了,打嗝就会自然停止。
4、如果平时宝宝没有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嗝声高亢有力而连续,很可能是宝宝受凉了,应该及时给宝宝热敷胸腹部,晚上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冬季还可在衣被外放一个热水袋保温,慢慢的打嗝就会消失。
5、新生儿发生嗝时,为了避免宝宝产生急躁情绪,可以多拿些好玩的玩具哄哄他(她)或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转移其注意力,这样能逐渐减少打嗝的频率,慢慢打嗝会消失。
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小宝宝打嗝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就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了,看看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起持续打嗝。
喂奶的注意事项
1、把宝宝叫醒
到了喂奶时间,就要把宝宝叫醒。妈妈应该让宝宝晚上能够一觉到天亮,而不是白天睡觉、晚上哭闹。喂奶时间快到时,就把宝宝的房门打开,进去把窗帘拉开,让宝宝慢慢醒过来。如果喂奶时间到了,宝宝还在睡觉,把宝宝抱起来,交给喜欢宝宝的人抱一抱,比如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友,请他们轻轻地叫醒宝宝。他们会轻声跟宝宝说话,亲亲他,或者帮他脱掉几件衣服,让宝宝慢慢地醒过来。
2、喂奶要喂饱
每次喂奶一定要喂饱。喂母乳时,每边各喂10—15分钟。尽量让宝宝在吃奶时保持清醒。如果宝宝还没吃饱就开始打瞌睡,可以搔搔他的脚底,蹭蹭他的脸颊,或把奶头拔开一段距离。尽量让宝宝吃饱,让他可以撑到下次喂奶的时间。
3、努力遵循“喂奶—玩耍—睡觉”的循环模式
白天,不要让宝宝一吃完奶就睡觉。如果你在喂完奶后跟宝宝玩一玩,他会很开心,因为他刚刚吃饱,觉得很满足。等宝宝玩累了再上床,就会睡得比较熟、比较久。下次喂奶时间一到,宝宝醒来时,刚好空腹准备吃奶。
6新生儿喝完奶后,家长可以帮助其拍嗝,原则上只要把宝宝直立抱着,保持20~30分钟,空气就会慢慢上升然后自然排出,宝宝自己就会打嗝。拍打嗝不仅是帮助宝宝打嗝,还有安抚宝宝的作用,轻拍背部,减少新生儿的不良情绪。
新生儿喝奶,容易睡着,发现孩子睡着,家长仍然要帮助其拍嗝。注意,孩子睡着不要直接将其放到床上平躺,这样可能会发生吐奶或溢奶。只要方式正确,就能帮助宝宝排出肚子里的空气,减少吐奶的情况。有下面两种方式为宝宝拍嗝:
1、家长一手托住孩子的头,另一手支撑住孩子的屁股,将孩子竖着抱起来,让孩子的头靠在大人肩膀上。用空心掌的方式轻拍其后上背,慢慢地将其体内的空气拍出来。
2、让孩子坐在家长的大腿上,身体侧面靠着家长的胸口,家长用肘弯托住孩子的下巴,另一只手以空心掌的方式轻拍孩子背部。
新生儿吃奶后打嗝,在排除胃肠道疾病以外,考虑膈肌发育不完善的可能,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在喂奶时注意控制奶量、喂奶的速度、位置等,不要操之过急。
我是享育,专业医生团队为您解答育儿问题。7
学一点小儿推拿 健脾 摩腹
8通常来说,新生儿打嗝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宝宝长大,这个也会慢慢消失,因此宝爸宝妈们不必太过于担心。
新生儿为什么老打嗝?还是要从生理构造上说起,孩子刚出生,身体很多地方是没有发育完全的,就像他的脊柱还没有形成生理弯曲,不适合枕枕头一样。在消化系统这块,也有一个地方没有发育成熟,成年人的胸腹之间有一条膈肌,正常的话是像两个驼峰状,向上隆起,但是孩子的膈肌是平缓的,孩子吃过奶后,胃部膨隆向上顶着膈肌造成刺激,就会打嗝。
因此,孩子吃完奶后,建议给孩子拍嗝,具体方法:肩上垫干净毛巾,竖抱在胸前,一手拖住臀部,一手空心装在宝宝背部有规律的轻拍,促进胃部空气排空
还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打嗝:如吃奶太快,进了空气: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夹闭乳晕上方,减少乳汁快速分泌。奶瓶喂养的家长要注意,尽量将奶瓶呈45°角,且奶嘴孔不要开的过大。
受凉:尤其是腹部,换尿布的时候盖着点肚子。
药疗君,原《自我药疗》杂志,问答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关注“药疗君”头条号,获取更多更实用的健康知识~~~
9
打嗝是由于气从胃中上你逆,喉咙频频发出急而短促的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多和饮食有关,如吃的过快、过急、过冷过热的饮料、过饱、外界温度的变化等等情况,都可以刺激横隔膜痉挛引起的打嗝现象。
而婴儿常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和宝宝的生理结构有关,因为宝宝刚出生不久,胃神经肌肉发育还未成熟,胃容量小且成水平状所以很容易吐奶。同时宝宝又以腹式呼吸为主,其中胸腹腔肌肉中间的膈肌容易受到刺激,因此也容易打嗝。
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父母护理当中不注意引起的,不过通常会随着月分慢慢减少。爸爸妈妈平日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吃完奶后要拍膈,或者在吃的过程中拍嗝排出由于吃奶时吸进肚子的气体。
2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在奶惊时用食指中指捏住奶头,以免呛或吸入过多空气到宝宝胃里。
3注意宝宝的保暖,宝宝受凉也容易打嗝
4喂奶姿势要正确,采用斜抱姿势,奶壶和宝宝的脸垂直放。
5不在宝宝大哭喂奶,也不要让宝宝过于饥饿,这都容易是宝宝吃的过于着急吸进大量空气
6奶粉喂养宝宝,注意不要让水温过冷过热,这也是宝宝打嗝的原因,如果打嗝时,给宝宝喂些温水。
10新生儿喝完奶打嗝有几种原因,一是吃奶的时候吸入空气二喝奶之前有过哭闹三如果是吃奶粉的话可能水温过凉奶粉太稠等等都会使宝宝打嗝,打嗝的话我们应该把宝宝竖抱起来用空手掌轻拍宝宝的后背或者让宝宝坐腿上用手托着下巴轻拍背部,顺时针方向转一转打嗝应该都会缓解的
分享
2021-12-31 09:58:46
2021-12-30 14:01:01
2021-12-29 14:07:51
2021-04-17 12:18:10
2021-02-19 0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