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蜀汉当时还是有不少部队的,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电脑版   2020-11-26 10:20  

蜀汉当时还是有不少部队的,刘禅为什么要投降?:谢邀,我是@二斤牛肉,欢迎大家关注我。根据王隐《蜀记》记载,蜀汉投降时候“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

1

谢邀,我是@二斤牛肉,欢迎大家关注我。

根据王隐《蜀记》记载,蜀汉投降时候“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

说明整个蜀汉还有十万多名士兵,除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机动部队在绵竹被邓艾全歼之外,绝大多数部队成建制的保留着。


姜维

当时有人建议刘禅向东方去投靠东吴,依靠东吴的部队来抵抗魏国。也有人建议刘禅向南方躲入南中一带,将军霍弋在南中一带尚有几万军队能够抵挡魏军。并且这会儿邓艾的部队并不算太多,真真的大军由钟会率领被姜维堵截在剑阁。


霍弋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认为父子二人应该继承刘备的遗志,誓死保卫成都,就在此处与邓艾决一死战。但是刘禅并没有听从以上任何建议,而是听从了当时的儒学大师谯周建议,向邓艾开城投降。

刘谌看到父亲如此“窝囊”,深感屈辱,于是在祖父刘备的庙前大哭一番,杀死自己的老婆儿子,然后自杀,誓不作投降者。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刘禅这会儿也是骑虎难下。

首先成都城内已经没有能够领兵打仗的大将。

其次是主力军队分别是姜维统帅的大军防守剑阁,南中地区霍弋军队防备少数民族,永安罗宪的军队防范东吴。

成都内部第一波部队由廖化、张翼带领北上协助姜维防守剑阁。第二波军队由诸葛瞻父子率领在绵竹与邓艾大战被全歼,城内留守部队很少,估算应该不超过五千人。

朝中益州本土派人们都以谯周的建议为主,这些“本地士族”其实不关心统治者姓刘、姓曹还是姓司马,类似赤壁之战前江东一派文人力主投降一样,他们只想保全自己家族利益。哪怕投降了一样能够做官封侯,所以他们毫无抵抗的意愿,力劝后主投降。


谯周

上面我有提到,蜀汉投降时候剩余“米四十馀万斛”。

这个数量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我们根据邓艾在淮南地区屯田时候的记载来看看就知道了。

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三国志·邓艾传》

三千万斛粮食,可以供十万大军吃五年时间。由此类比,一万军队吃一年粮食需要六十万斛,而此时蜀汉全国只有四十万斛粮食,成都内的粮食应该不能支持留守部队抵抗超过三个月的时间。

说动刘禅投降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现在蜀汉还尚有余力的情况下投降,对于刘禅自己包括一众蜀汉官员都还有“筹码”。魏国皇帝或者说司马昭,为了安抚蜀汉群众以及给东吴设立一个“榜样”,会优待这些投降人士们。如果真拼到最后一兵一卒失败时候再投降,就完全没有“议价能力”了。

刘禅这辈子眼见诸葛丞相鞠躬尽瘁,都未能克复中原,加上看到姜维几次惨败以后,年过五十,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对于北伐信念也早已丧失殆尽。所以与其冒着风险抗争,倒不如投降,当个安乐公,安度晚年。


刘禅

这也是为何蜀汉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的原因。

2

首先要证明一下,刘禅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他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备受压抑,权力受到诸葛亮的控制,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不允许给诸葛亮立庙,也禁止大臣祭奠诸葛亮。诸葛亮多次伐魏而无功,白白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刘禅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却无可奈何。

诸葛亮去世后,刘婵依靠他自己的治理,还让蜀国存在了几十年。他作为外来势力的代表,和蜀国本土的势力抗衡,显得非常吃力。

总之,他这个皇帝当得很累,他自己也觉得很累,在魏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尽管蜀国该有不少军队,可他不愿战火再起,也不愿黎民受苦,毅然选择了向邓艾投降。

不得不说,这是刘禅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此举是昏庸无能的表现,其实错怪他了。

假如刘婵拼死抵抗,其实也于事无补,蜀国无非多存活些时候,可是战死的那些人呢?多少家庭呜咽号哭?

刘禅一投降,蜀国的十几万大军主动放下武器,停止了战争,百姓欣慰。

“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这是战争残酷的真实写照。刘禅以自己的地位,拯救了蜀国的千万家庭。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禅错误地估计了邓艾的实力,虽然姜维的十几万大军在外面,但是刘禅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城内的这一点兵力,根本无法抵挡,一旦撑破,自己可能性命不保,还不如投降,留得一条性命。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3

在邓艾偷渡阴平,并于绵竹之战中打败诸葛瞻父子时,蜀汉当时还是有力量进行反击的。毕竟,姜维的军队还坚守在剑阁,罗宪还稳稳地守着蜀汉的东面,霍戈在镇守着蜀汉的难免;而钟会已经在汉中考虑是否回师,邓艾这一军孤军深入,也只是孤注一掷。

所以,蜀汉仍在有生存的希望。但这个时候,刘禅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投降了。就像姜维哭诉的一样,“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那么,刘禅他为何执意要投降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诸葛瞻父子败得太快了。邓艾孤注一掷地偷渡阴平,打的就是时间战,速度战。江油等地被邓艾拿下,也只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蜀汉的反应时间也不长,刘禅连忙派遣诸葛瞻父子前去应敌。

若是诸葛瞻父子能够坚壁清野,和邓艾大军打持久战,给剑阁的姜维等人做出应对的策略的话,邓艾一军必然会是损失惨重。毕竟,邓艾进入蜀汉腹地时,他所率领的士卒已所剩无多,疲惫不堪;而且他打下的江油等地也不可能一时间站稳跟脚。

但可惜的是,诸葛瞻父子过于冒进,而且采取的是硬刚的方式。决战,正合邓艾的心意。所以,最后胜利的是邓艾。

其二,刘禅的猜忌之心过重。在刘禅投降之前,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移驾到南中避难;二是移驾到白帝。在南中,有霍戈这一位安南将军镇守,南蛮等部落根本不敢异动。而且,霍戈是从小被刘备留在府上养大的,是皇室的近臣,和刘禅的关系还不错,初为太子舍人。

而在白帝城,有罗宪这一位白毦兵的统帅在镇守着,且东吴这时候还在观望,永安一带还比较稳定。

可是,面对这两地的选择,刘禅都拒绝了。因为当时邓艾深入腹地之后,刘禅害怕霍戈等人图谋不轨。所以,刘禅不仅拒绝了霍戈带兵回援的请求,也没有移驾两地的想法。

其三,刘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和父辈,甚至是曹丕等二代不同,刘禅根本没有到过战场,也没有参与过战争。他在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亲;还没有成年,父亲刘备也薨于白帝城;等到了二十八岁时,诸葛亮也去世了。

所以,在刘禅还未加冠时,其便登上了帝位;而在为帝期间,很多事情都是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及姜维等人在操劳着。所以,刘禅一生是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的。他也从来不会感受到父辈们打江山的辛苦,也体会不到诸葛亮等人夙兴夜寐的无奈。

因此,蜀汉皇帝这一个位置,在刘禅看来,或许这是他享乐的资本。而当蜀汉有难,甚至快要到覆灭时,刘禅就要为自己找好出路。这时候,腐儒谯周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时,谯周直接否定移驾南中的建议,直接劝说刘禅投降。而且为了加重筹码,谯周还信誓旦旦的对刘禅说,如果曹魏不厚待刘禅,他一定会去和司马昭辩论一番。这不是扯淡么,谯周这一位驽臣的话,司马昭可能连面子都不会给。

但是谯周的一番话,却直击刘禅的心,深得刘禅赞同。最后,刘禅的投降,虽然保住了自己,却也伤害了那些为蜀汉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的心。

4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与当时蜀汉的政治纲领与民心是否吻合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政治纲领已经不太符合大局势时,这个政权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存在的意义不大,必为民心所弃,民心所弃哪还能抵抗?干脆直接投降,了确一桩事情。事实上当时的蜀汉就是这样的局面。


蜀汉成立的初心:匡扶汉室

因为天子被挟持,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打出匡扶汉室的口号,所做一切不是反汉,而是反曹,加上刘备也姓刘,还有可能是皇叔,收获了大量的民心,以至于在被曹操追击逃亡时还有大量百姓跟随。赤壁一战之后,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尽管以不太光彩的手段取得了益州,而益州的多数士人依然认为魏是正统,也就是无论是刘备时期、还是诸葛亮主事的时期、还是后期,益州内部一直并不团结。

而当时刘备兵强马壮,那些不同的声调暂时没有掀起什么波浪罢了,后来,曹丕篡汉,汉献帝并没有死,刘备称帝,当初匡扶汉室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苍白,从而使蜀汉陷于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刘备这个“汉”,谁会认可呢?

最后刘备孤注一掷攻吴失败,丢掉了荆州,把权利移交到了诸葛亮手里,好在诸葛亮也是匡扶汉室的策划与执行者,加上出色的执政能力,征服了南方,益州反对的声音也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澜。整个益州处于一个相对国泰民安的局面。

诸葛亮死后,匡扶汉室也彻底的失败,这之后的蜀国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接替诸葛亮先后负责执政的蒋琬、费祎、董允都是很有才,他们与诸葛亮在蜀国号为“四相”。后来蒋琬因病去世,费祎又被魏的刺客暗杀。此后诸葛亮建立的体制逐渐没有人可能理解,蜀国开始迅速走向灭亡。


《蜀志》群臣传中,有关群臣不和的记载很多。魏、吴内部也屡屡发生内讧内乱,而且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蜀汉的这种对立,表面是争权夺利,更多是个人之间的反目而争吵。刘备和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能镇住局面,但是在失去这两个强有力的领导之后,蜀汉被这些大臣内部的内讧搞得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

皇帝刘禅从小缺少处理大事的能力,也没有魄力,宠爱宦官黄皓,品质使然,也没有变成一个暴君,否则蜀国灭亡得更快,宦官黄皓也只是一个贪图私利的小人,对政治并没有什么野心。总而言之,蜀国君臣从上到下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反而变成一种非法的地方政权。很多大臣其实是身在蜀营心在魏。

群臣中唯一不甘寂寞的是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的姜维。他前后出兵伐魏,拉拢当地羌族,但是终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姜维本来是魏的降将,在那些所谓士人的眼里,就是不忠之臣,不值得信任,因此,姜维在蜀显得孤立无援,举步维艰。


因此,在邓艾从阴平偷袭成功之后,除了诸葛瞻拼死一战之外,其余的地方将都不战而降,说明在他的们内心里没有“一定要保卫蜀国”这样的理念。而邓艾兵临城下之后,这些亲魏的大臣一看机会来了,所讨论的话题不是如何击退强敌,而是在东吴和魏之,选谁而降的问题。这真是天大讽刺。最后谯周的理由是:“ 降魏一步到魏,降吴的话,以后吴必被魏灭,还得二次投降.....”

在亲魏分子谯周的强力建议下,投魏吧!而刘禅本来也没有多大的野心,降就降吧,爱咋咋地。

5

感谢邀请,我是@杨果儿讲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

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话说刘禅在成都,得知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急召文武商议,多官建议投靠南蛮,多官建议投靠盟友东吴,只有光禄大夫谯周建议直接投降,因为他认为南蛮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不能投靠东吴,原因之一,没有一国君主投靠另一个国家的说法(注:他不知道春秋五霸的晋文公公子重耳的故事,秦晋之好,退避三舍,这么有名的故事他却不知道,公子重耳就是在他国的帮助下,顺利回国即位,然后称霸诸侯),再说东吴不及魏国强大,魏国最终也能灭吴,那就是二次投降了,所以现在投降,不失封侯之位,何乐而不为呢?哈哈…其实能把投降说的如此荒谬的也只有他了。当时的情景其实很像赤壁之战前曹操给孙权的一封劝降书,曹操当时号称雄狮百万,能征惯战之将上千员,孙权召集文武商议,当时东吴的文官皆是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说破其中道理,文官皆主张投降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即使投降也不失荣华富贵,而孙权要是投降了,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马不过一匹,随从不过数人,若再想南面称孤岂不是成为泡影?孙权听了这番话,于是下定决心跟曹操一战。

画面回到刘禅召集文武商议,此时刘禅的五儿子,即北地王刘谌进殿,他对刘禅说,大概意思是:“先帝在的时候,谯周不能干预政事,现在他主张投降纯属一派胡言,成都之兵还有数万人之多,姜维全师都在剑阁,如果报信魏兵来犯,必定前来救援,内外夹攻,可获大胜”。刘禅没有采纳刘谌的建议,刘谌回家后杀了自己妻儿,然后自杀在刘备的灵位前,真是壮烈。刘禅让谯周作降书,开城投降,刘禅最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县公。

刘禅昏不昏庸暂且不做评论,但由此可见,刘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宠信宦官黄皓,听信谗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隆中对说过:“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见两川的地形决定了易守难攻。

其实要知道历史从来不以强者的意志作为转移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远不及吴国强大,吴王夫差甚至俘虏了越王勾践,越国几乎灭国,勾践忍辱负重三年,为了打消夫差的疑心,在一次夫差生病之时甘愿尝夫差的粪便,夫差感动不已,从此对勾践不再怀疑了,勾践得以回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经历了二十年,越王勾践终于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刎而死。

综上所述,还是要看君主有没有主见或采纳正确的建议,说不定就能改写历史。

6

我们要清楚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刘禅,虽然说他被人誉为阿斗,但是他跟这些东汉时期的灵帝还有汉献帝这些昏庸的皇帝不一样,他只是一个没有雄心又没有能力的一个无法守成的一个无能皇帝,蜀汉的几任丞相诸葛亮。还有蒋琬,由于他们个人能力很强,他们都是亲力亲为,发展生产,但是他们没有给留上蜀汉都皇帝刘禅一个亲政的机会,也没有让他得到一个学习治国的一个条件,所以使得刘禅这个皇帝没有撒能力。
那个时候,蜀汉的丞相的蒋琬费去世了,现在蜀汉只有大将军姜维可以依靠,但是大将军姜维在与曹魏的军事对抗中使得蜀汉的军队越来越弱势,所以说他现在只能再见剑阁这里苦苦维持与曹魏的军事对抗。


这个时候,曹魏的当政者是司马昭,司马昭就把内部稳定之后就派大将邓艾率兵,进攻蜀汉,并且是兵分三路。
曹魏大将邓艾是一个有能力的将军,他抄了小路,从背后杀向成都。先攻取了绵竹,后是直奔蜀汉都城成都。而蜀汉的大将姜维还在剑阁,所以说远水难解近水之渴。



这个蜀汉朝堂之上里面都是乱成一团,后主刘禅他召集了很多大臣商量,但是有的人主张南逃,有的人主张投降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
但是后主刘禅是个没主见又胆小的人,所以说他不想抵抗,所以说等到邓艾大军到达成都之后,他就叫人把他绑着双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了。但是当时的邓艾率领的军事没有多少人了,而蜀汉的军士还有5万多人,所以说刘禅这个皇帝还是比较窝囊的。

7

你得问问写这书籍的老哥是咋回事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