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二战时,苏联对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真的像《兵临城下》描述

电脑版   2020-11-26 10:19  

二战时,苏联对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真的像《兵临城下》描述的一样吗?:《兵临城下》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导演的,其实里面有太多法国人对于苏联的污蔑

1

《兵临城下》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导演的,其实里面有太多法国人对于苏联的污蔑性演绎。首先要说的是,苏联不是奴隶兵役制国家,健康且心智正常的士兵,怎么可能说杀就杀,要知道在当时,人力资源也是很宝贵的。

其实,将影视作品的情节当作史实是一件很不理智的事情。尤其导演是法国人,描写的还是当年差点横扫欧联的苏联,能客观才有鬼呢。

纵观西方的影视片,对苏联和某国的抹黑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凡是反面角色,大多数是俄国人。

就比如我们比较喜欢的《美国队长2》,美国队长少年时的好友巴基,就是被俄国佬给洗了脑,成为杀人的工具。

而黑寡妇也是由苏联特工训练,后来反正,投入美国阵营的。

美国队长的好友,巴基,就是被俄国人洗脑,成为他们的杀人工具

而黑寡妇也是从苏联阵营逃出加入神盾局的。

关于苏军督战队用机枪杀死自己逃跑士兵的梗,则是来自这份1942年《苏军227号命令》,这份文件主要内容如下:

红军最高总指挥部命令:
1、 前线军事委员会、前线指挥官应该:
a、果断地根除部队中的撤退情绪,严禁诸如我们还能继续东撤和撤退无害等言论。这些措施的实施要使用铁腕。
b、凡是那些在没有得到方面军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允许部队擅自撤离阵地的指挥官,要坚决革职并送上级军法处置。
c、在每个方面军组织1至3个(视具体情况而定)惩戒营,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指挥官、高级指挥官和各级政治委员派驻这些惩戒营,并把他们投入到前线的较危险地段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
2、集团军军事委员会、集团军指挥官应该:
a、对那些在没有集团军领导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部队撤离手中阵地的集团军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送交前线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
b、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3到5个装备精良的护卫队,把分队投入到惩戒部队的后面,命令他们处决恐慌制造者和懦夫,以防部队出现恐慌性撤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部队里忠诚的战士为祖国尽忠。
c、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5至10个戴罪立功连,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士兵和军士派到这些戴罪立功连,并把他们投入到各军的危险前线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
3、军、师的指挥官和政治委员应该:
a、对那些在没有军、师指挥官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其部队撤退的团、营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收缴他们的勋章,接管他们的指挥权,并且将他们送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
b、全力帮助和支持护卫部队,从而整肃军纪。
此命令要在所有的连队、骑兵队、炮兵连队、空军中队、小组、参谋部范围内大声朗读。
国防人民委员
约瑟夫·斯大林

但实际上,只要仔细看第一和第二部分,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督战队,他们的监督目标也只是临阵脱逃的军官和政委,并不像电影里,可以随意向普通士兵开火。

至于临阵脱逃的士兵,并没有和军官政委一样抓到惩戒营,而是分配到了“戴罪立功连”。哪怕是督战阵,也只是负责监督,并没有权利处决戴罪立功营的士兵。

哪怕就是这个督战队,也都在227号文件颁布三个月之后,悄悄地废除了。因为它除了击垮自己军队的士气之外,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这个史实,在俄罗斯的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里也专门提到。

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哪怕是督战队也只是将临阵脱逃的士兵赶回前线而已。

相反,在当时的法国和意大利,在一战时曾经采取过类似《兵临城下》中的玩法。

1916年7月1日(多么悲剧的日子),萨莱诺旅的一整个连在被困无人区两天,没有食物和饮水,也没有机会返回己方战线或得以解救后,打算投降。他们被己方火炮和机枪干掉了。军长后来下令处决八名幸存者,其中四人理由为疑似试图逃亡,另外四人则被随机处决。

在一战时,法国军队在维尼尔攻势后,为了防止情绪不稳的前线士兵崩溃而导致兵变,就曾这么做过,而历史上最早发明督战队的,也就是法国人自己。具体可以看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

2

电影怎么能和现实相提并论,苏联卫国战争中确实有督战队,但是重机枪扫射可能吗。

《兵临城下》是一个法国娘娘腔拍的,里面很多用来黑苏军的桥段实质上都是法军自己的黑历史。


比如缺少枪支这个桥段,二战法军就因为德军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布置在一线后方的战备仓库落入德军手中而短暂出现过新征召的部队极度缺乏轻武器的状况;事实上,虽然确实缺乏重武器,但是苏军在轻武器上是很少出现匮乏的状况的;

比如逼迫士兵向着敌军防御严密的阵地发动死亡冲锋,在一战时,法国娘娘腔们在维尼尔攻势攻势后为了防止情绪普遍不稳的前线士气崩溃导致兵变,就经常这么干(纯粹是为了消耗士兵数量),导演拍出这种桥段,大概拍着拍着就想起英勇的的法国军队了让他情不自禁吧。

至于督战队架着重机枪扫射溃兵这个桥段,在一战法军真实出现过的情况,苏联的督战队是布置在战线后方收拢溃散部队用的,扫射士兵这种事情,无非是法国娘娘腔们的意淫而已,毕竟世界上最早发明督战队这种东西的就是法国人自己。


看看苏军将领,例如巴格拉米扬等人写的回忆录里面,其实一点都不避讳地谈到过,很多经验少的苏联部队作战时,士兵一哄而散,要靠军官再次把他们集合起来,打打气,才能顽强作战。
即使是臭名昭著的227号令(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这条命令是1942年7月28日,也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之后一个月签署生效的,由此命令而出现的惩戒部队第一次组建是1942年8月,最后一次则是1945年1月),其主要针对的也是指挥员一级的军官,士兵只是一个附带条款,惩罚手段也是编入惩戒营,而非就地枪决。(苏联已经人力匮乏到大量征召女性进入工厂和军队了,哪来这么多的青壮年男性给你随随便便就杀了?)
当然,我并非要否认督战队(或者更精确地说,“阻拦部队”(barrier troops))的存在,如果影片中出现的是惩戒营,那么他们背后有阻拦部队那是很正常的(毕竟未经审判的处决只对惩戒营士兵有效);但是归根结底,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时,由于极大的影响了前线士气,苏军基本上已经停止了阻拦部队的设置。


根据我手中的数据来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15,649人受到处分,其中:

  • 244人被逮捕;
  • 278人被枪决;
  • 218人被送往监狱;
  • 42人被送往劳改营;
  • 14,833人被送回自己的部队。

如果说导演在片子里面渲染苏军训练不足,我是不会反对的,由于41年可以说骇人听闻的巨大损失,苏军在42、43年已经将新征召部队的训练时间压缩到了极限,有差不多一半(42%)的新征召士兵只接受了不到10天的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直到43年后期才逐步把训练时间延长到了5个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苏联在战前以共青团等名义开展组织了各种军事领域训练俱乐部、夏令营,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接受过这种前期训练的士兵存活率会比其他未受过训练的士兵更高)


一个标准的苏军1941年型步兵师,拥有包括10420支步枪、1204支冲锋枪、558挺机枪、210门火炮与迫击炮(特指大口径迫击炮,50毫米口径不计在内)、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55辆汽车和3000匹马,而这种规模的陆军师,苏军可以在42、43、44年每年以数十甚至上百个师的规模组建,为什么到了电影里面连步枪都只能两个人一把了?如果说苏军真的已经连步枪都配不齐了,那么德国人在干嘛呢?他们也配不齐步枪了?还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容克将军们骑士精神发作,也要求前线部队两个人带一把步枪跟苏联人“公平较量”?


进一步的说,对于苏联、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生产能力不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问题的主要因素往往是运输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人员培训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以德国为例,直到1944年十月,盟军战略大轰炸几乎把德国工业基地炸成白地的时候,德国仍然能凑出近两千的装甲车辆月产量,而柏林战役开始时,德军仍有数以千计的战斗机、坦克车辆由于缺乏燃料、备件与驾驶员等原因,要么停在机场无法出动,要么拆掉炮塔或者停在筑垒地域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Blood Red Snow》中就描述过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当作者在撤退时,遇到了一个后勤仓库,饥肠辘辘的士兵们打死了拒绝士兵进入仓库进行补给,坚持要把所有物资都炸毁的管理员;进入仓库后的作者如此描述道: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挑最好的拿,”奥托建议道,“等俄国人从后门追上来时,你就会把一半的东西都扔掉。”他说得没错,可什么是“最好的”呢?眼前的一切,对我们这些饥肠辘辘的人来说都有价值。这么多好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我在前线从未见过这些高级货。这些美味的硬香肠和熏火腿是为什么人准备的?我们在前线得到的最好的东西不过是软干酪或肉罐头。在一个角落处,我发现了几箱美味的罐装巧克力,在我整个服役生涯中,这种巧克力只得到过两次。


他又急切地拆开了一些极受欢迎的“前线将士慰问包”,这种包裹我们很少能得到。奥托从包裹中只拿了几包烟,其他的好东西被他随手扔掉。我们在前线一连数天忍饥挨饿,而战地厨房根本无法提供任何食物,可谁能想到,这里的仓库居然存放着这么多宝贝。

事实上,就好像指责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所谓的“人海战术”的说法一样,这种扭曲事实的东西对当事双方都算得上是相当恶心的脏水,连德国人都打败了的美军,同时期全球范围内技术装备、火力配置无出其右者的一等一最强军队(没有之一!),会至于在机枪发明几十年之后,还对付不了一战时就彻底过时随便吊打的人海战术?军工产业发达、训练有素的德军,会至于在正面硬碰硬的对决中连一支步枪都配不齐的军队都对付不了?这种说法到底是在黑谁还真的很难讲啊。

归根结底的说,在斯大林格勒那种兵力补充极度困难的地方,冒着德国空军和火炮好不容易才渡过河的新兵,就这么随随便便的用重机枪打死,下这种命令的人就不怕赫鲁晓夫同志从掩体里冲出来亲自把他给掐死吗?

3

不是的,如果真想了解,不妨看看二战纪实类的书,二战全史,二战—苏德战争等,会有详细记录。至于为什么法国人会拍这种电影黑苏联,那就不必多说了,毕竟苏联也不可能把棺材板掀了爬起来揍他。反而,在我看的一些书关于一战中的法军,不但有督战队,而且还无视底层士兵的生命,用他们发起死亡冲锋,用人命趟开地雷阵的做法层出不穷,就像凡尔登绞肉机一样,还给士兵服用大量的过量的兴奋剂,让侥幸活下来的士兵也断绝了生路,而且法国贵族阶级实力强大,军官大多为贵族,士兵根本没有希望成为军官。因为一战法国政府的作为,导致法国在战争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里,共产主义革命的浪潮汹涌不绝,底层人民抗拒政府,不愿意参军,全国反战,以至于法军除了抓壮丁,居然招不到士兵,军队里也弥漫着反战,消极的情绪。最终在二战中,仅仅38天就向德国投降,是根本原因虽然是法国僵化的战争思想不适应闪电战,被德国一击中的,但实际上无论是僵化的思想,还是国内的反战情绪,或者是军队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下滑,均是由于一战的法国政府的残酷行为所导致的,阶层锁死,自然思想僵化。

4

西方总是不遗余力的来黑苏联,二战没有苏联的贡献,现在世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估计犹太人都进集中营了吧?法国人拍的电影看看就得了,能当历史相信么?法国人自己的马奇诺防线不好用,一个月就投降了,回过头来又开始黑伟大的卫国战争。没有苏联的牺牲,法西斯还能投降?西方用这样颠倒黑白的方式篡改历史,就是为了颠覆政权。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5

二战的时候,苏联士兵命运是最悲惨的。首先希魔这边宣布,凡是布尔什维克抓住了就杀。要知道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整个苏联不是布尔什维克的估计很难找到。那边大胡子也宣布,只要是逃跑的投降的抓住就杀。这是两头都堵死了活路,没办法只好拼了。

6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是有过这种情况,当时枪不够用,前面的死了后面检起枪继续往前冲;至于督战队在后面开枪打撤掉的士兵,那不仅仅是这一战,刚开始溃败时都这样,斯大林下过这样的命令,擅自撤退的,连同自己的家人,一律以叛国罪枪毙。正是这道命令阻止了过去那种一触即溃的战场形势。不过,枪毙士兵还说得过去,枪毙他们的家人就有点过份了。正因为这条命令,士兵只有拼命向前了,即便不为了胜利,为了家人也别无选择。

7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讲诉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大批缺乏训练的年轻人,被强迫送上战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故事。

苏联新兵在督战队的强制监督下冲锋。很多人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在了自己人手机。主人工侥幸活了下来,靠着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了很多德国士兵,最后同德国狙击手对决。

有些人总是喜欢动不动就是黑不黑,什么事都能挑出毛病来。动不动就“坏极,坏极”,完全不以事实为出发点。

美国人有没有黑苏联,看看俄罗斯现在解密的档案就知道了。

包括苏联解体后,很多将军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述。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显示:真实的情况,可能远远比美国拍的电影中要严重得多。

解密资料显示:斯大林多次强令自己不要伤亡数字,只要战争胜利。大量苏军士兵在这种命令下,被自己人的机枪和坦克逼迫着,毫无意义的冲锋。

苏军倒在自己人枪口下的士兵包括被枪决的有数百万之巨。

8

应该如此,战争是没有人性的,战争应该诅咒,战争是毁灭人类和平的杀手。因此战争应该被消灭。

9

苏联在德国进攻前由斯大林清洗过中高层的军官,大概十几万人。这就是后来打芬兰很吃力的原因。德军对战前期,苏军一击就溃。如不是重新启用了韧劲十足的朱可夫,苏联基本就要亡国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