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朱元璋想提三个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为何三个人都没好下场?

电脑版   2020-11-26 09:56  

朱元璋想提三个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为何三个人都没好下场?: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看法,刘

1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看法,刘伯温表示极力反对,并分别对皇上说了反对的理由:

1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2汪广洋也具备当丞相的才能,气量比杨宪还小;

3胡惟庸比喻驾车的马,这只马不但拉不好车,还会把车弄翻。

后来,这三人前后都做了丞相,结果都被朱元璋杀了,原因分别如下:

杨宪:

杨宪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为朱元璋打天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在其任职中书左丞的当月就被诛杀,据《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记载: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

汪广洋

杨宪被诛后,太祖召还汪广洋。这年冬天,太祖封他为忠勤伯,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并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良、孔明。

当李善长因病辞官后,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而太祖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授为右丞相。之后汪广洋沉溺酒中,与胡惟庸同为丞相,只是随波逐流。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应当知道内情。太祖便问他,汪广洋回答:“没有此事。”太祖大怒,指责汪广洋欺君,将他贬往广南。船至太平,太祖追怒其在江西包庇文正,在中书省不揭发杨宪的奸罪,赐诏将其处死。

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自从杨宪被诛后,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由于皇上宠信他,他开始专权,生杀罢免大事,有些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各部门的奏章,凡是与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

接受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大臣的贿赂不计其数;

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皇上,惟庸于是图谋害徐达被告发;

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于是趁皇上派他带医生探视刘基机会,对刘基下毒;

胡惟庸开始有野心的导火索是突然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胀起来了,从此开始结党,并且做了下列准备工作:

令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令他的弟弟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

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

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

胡惟庸这些谋逆时,赶巧他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皇上大怒,命他偿命。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皇上不许。惟庸于是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中书省吏商皓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皇上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上奏朱元璋说:

“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

于是诛杀惟庸、陈宁和涂节。

2

正象历史所言,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提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理由如下,朱元璋刚复自用,多凝狡炸。杨宪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心腹与眼线。汪广洋原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帅才,文能安邦,武能治国。胡惟庸长了一付反骨,不安于现壮。最后都被朱元璋借机杀害。可谓伴君如伴虎,汪广洋也挣扎过,把自巳的才能隐藏得颇好,借酒寻欢,以歌作乐。然而,君下的棋,就是洪武功臣,一个个不得善终,当然,也包刘伯温。

3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不错,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却反对说,宰相需要肚量大,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不适合当宰相。接着,朱元璋又提到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比杨宪的气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一辆马车的话,宰相就是车夫。胡惟庸可不是个好车夫,他要是当宰相,国家这架马车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个人选,刘伯温都反对。但是,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最后还是让这三个人当了宰相。而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明明刘伯温早就提醒过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可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他们当宰相呢?如果说,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不听他的。但是,这是朱元璋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啊。他既然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就说明他还是比较信任刘伯温的。他信任刘伯温,但是对刘伯温说的话却一概不听。这件事,就显得很怪异了。

(刘伯温)

那么,朱元璋找刘伯温讨论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杀他的这三个宰相的。

杨宪本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将领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杨宪被朱元璋杀掉,是因为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他“放肆为奸事”。

这其实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来朱元璋用杨宪,就是把他放在中书省的一个眼线,他“放肆为奸事”,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给杀掉呢?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最终朱元璋杀汪广洋,并不是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实际上,汪广洋早年是足智多谋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赞扬,认为他是张良、孔明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后,却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饮酒作乐呢?这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情。

刘伯温在反对朱元璋当宰相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他会把车弄翻。这是什么意思呢?刘伯温并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朱元璋杀刘伯温的时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义杀他的。这样看来,当初刘伯温说胡惟庸要把车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约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朱元璋当初没有问,但他是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的。

(李善长)

这就成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会造反,当初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为宰相呢?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还要让他们当宰相。那么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要他们犯错。犯了错,就好杀他们。杨宪因为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放肆为奸事”,朱元璋也就认可这个罪名,把他杀了。胡惟庸积极作为,认真做事。朱元璋便说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给杀掉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是看到当宰相的凶险,因此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这个理由,又杀掉他。

大约刘伯温当年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极力反对这几个人当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对,也没有用,朱元璋要杀,谁也拦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杀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样的,刘伯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反对朱元璋任用那三个人的时候,并没有给朱元璋提出恰当的宰相人选。因为刘伯温明白,给朱元璋推荐谁,就是害谁,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呢?

可惜,刘伯温保护了胡惟庸,最终他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杀,只能说也是死有余辜。

4

这也说明朱元璋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不利于明朝的统治,那就得铲除。

5

不光这三人无好下场,刘基自己也惨死。洪武功臣有好下场的没有几个

6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看法,刘伯温表示极力反对,并分别对皇上说了反对的理由:

1、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2、汪广洋也具备当丞相的才能,气量比杨宪还小;

3、胡惟庸比喻驾车的马,这只马不但拉不好车,还会把车弄翻。

后来,这三人前后都做了丞相,结果都被朱元璋杀了。

朱元璋想提三个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

朱元章在登上皇帝位时向刘伯温请教,让谁当自己的宰相更好?其实最开始朱元璋是想让刘伯温来当这个宰相的,只不过刘伯温太聪明了,一下子就看透了朱元璋,因为他这个人生性多疑,因此如果刘伯温做到宰相位置掌握大权,那么必定遭到朱元璋的怀疑,那还不如不做,因此刘伯温直接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

看到刘伯温拒绝朱元璋也放下心来,顺势提了另外三个人,看谁更适合当宰相,他们分别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人,首先杨献跟刘伯温的关系并不好,脸上还有一点儿小矛盾,而且杨献这个人人品不咋滴,还有点儿小心眼,不太适合当宰相,因此刘伯温直接给pass了。而汪广洋这个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刘伯温就没把这个人物给放在心上,甚至都比不上杨献。因此刘伯温也想都没想就把这个人物给否决啦!那最后一个自然就是胡惟庸。

这三个人里边儿就胡惟庸的才能和眼界都还是能配上宰相的位置。其实刘伯温在听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明白,朱元璋来问刘伯温这三个问题,只不过是走下过场,其实他的心里边儿已经有了宰相的人选。因此在胡惟庸当选宰相之后,刘不问直接告老还乡。我从后来的结局来看,洋县广广阳和胡惟庸都没有落下一个好下场。

为何三个人都没好下场?

第一位杨宪

他的死还和前面提到的李善长有关系。杨宪在有了实权之后,将矛头对准了昔日宿敌李善长,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诋毁李善长。他宰相的位子坐的还没有一个月就遭到李善长的弹劾,而且由于他多次诋毁李善长引起朱元璋反感,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被朱元璋处死。

第二位汪广洋

汪广洋是朱元璋的早期追bai随者。后来朱元璋给汪广洋颁发了一张避免死亡的金牌,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金牌。这张金牌可以救李善昌两死,但最终李善昌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惨死。

说起朱元璋杀人的流言,他为什么主动给汪广洋一张避免死亡的金牌?与这些功臣相比,朱元璋非常重视汪广洋。他还说,汪广洋在公众面前排名第一,而在统一战线的徐达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自从汪广洋跟随朱元璋之后,他就一直在朱元璋的前线担任军马养粮的顾问。

这也是朱元璋如此看重他的原因之一。然而,汪广洋当上宰相后,变得越来越专横,甚至逼退刘伯温。有时候朱元璋很生气。然而,汪广洋很了解自己,于是选择了离开。

然而,汪广洋一直呆在北京直到离开。他和胡伟勇仍秘密携手将王广阳带走。结果,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秘密阴谋后非常生气。此后,他镇压敌人的信件,秘密释放外敌使节封杀功绩,使汪广洋的罪行更加严重。

他隐藏的小动作真的成了朱元璋愤怒的根源。朱元璋不再无视自己给他的金牌,杀害了包括家人、妻子、妇女和兄弟在内的十余人,成为朱元璋上台以来的大案要案之一。

第三位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自从杨宪被诛后,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由于皇上宠信他,他开始专权,生杀罢免大事,有些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各部门的奏章,凡是与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接受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大臣的贿赂不计其数。

胡惟庸开始有野心的导火索是突然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胀起来了,从此开始结党,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中书省吏商皓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皇上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上奏朱元璋说:

“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

于是诛杀惟庸、陈宁和涂节。

结语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与人之间其实应该相互信任。如果当时的古人也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其实他们的江山会非常的重大。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思维都特别的落后,其实还有一些人是非常与否的,并且有些群主特别的信命理或是天象。在我们这个相信科学的时代,对于他们的说法其实都等于是迷信。

7

刘伯温没有意识到朱元璋想完全取代李善长的意图 就按字面意思说了三人不能为相的理由 出发点挺好的 但他忘记了朱元璋已经是皇帝而不是打天下的朱重八 加之揣摩心理不到位和骨子里的傲气 才反对三人为相 反而首先招致自己遭到打击 不过朱元璋提到的三人的确让刘伯温说中弱点 下场比刘惨多了 可惜可惜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