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老人在快去世时要穿上寿衣,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电脑版   2020-11-26 08:54  

老人在快去世时要穿上寿衣,“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生死离別是最悲伤和痛心的,但是又不得不是我们每一个必须面对的。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的恩情大

1

生死离別是最悲伤和痛心的,但是又不得不是我们每一个必须面对的。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的恩情大于天。子女除了对老人竭尽所能报答养育之恩的,还有一片孝心,那就是让父母“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将老人的身体擦洗干净,然后再换上新的干净衣服,这就是寿衣了。只有这样,后人及亲人才不觉得内疚和遗憾。

那么,给老人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是沿用了明朝人平时穿用的衣服

关于穿寿衣的习俗,大多都是倾向于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服。据说,汉亡清起,清朝的统治者是坚决禁止再穿着汉人的服饰。这一点,意同于“一山岂容二虎”。在清朝的统治下,“大汉遗民”穿着不合朝代的服饰,成何体统,又含极端蔑视之意。不下禁令才怪呢?只是那些汉人也不服气啊!有人直接上书清政府,提出了“生变死不变”的要求,意思是允许他们这些人平时穿用清朝的服装,死的时候穿上明代的衣服。清朝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势不服众,只好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明代服饰便成了人死之后穿用的衣服,即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又历经沧桑岁月,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久传不衰。

防止因尸体腐烂渗透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

人死之后是要装在寿棺里,往往会按年龄,或家庭生活状况,停尸几天。而大多的人都是因病而亡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停尸时间长了,特别是夏季,气温高,尸体就会发出异味,或腐烂。在这一方面,一些久病的老人更加明显。在没有冰棺的年代,就会在棺材底部放置草木灰、麻纸(过去的一种纸品)等易吸水的东西。同时为防止渗透,因为人的内脏在上身,易腐烂且比下身多,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这就是寿衣“上五下三”或“上七下五”,即下身总比上身“差二”的原因。原来穿寿衣还有防尸体腐烂渗透吸收水分的意思,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便有了穿寿衣的习俗。

是对死者的尊重,维护死者应有的尊严

人都是赤身裸体的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声哭号声,是父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又经过精心的养育,成家立业,又为人之父母。经过劳累和辛苦,渐渐的老去,以至“驾鹤仙逝”。将人活得有模有样,抚养教育子女,犹如果树开花结果,春去秋来。死亡又是无法逃避和面对的,假如死后不着衣衫,那种衣不蔽体的窘样,不就等同于其他的动物暴尸荒野了吗?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一种高等的情感动物。死也要有死样,着衣戴帽穿鞋,才符合人之常情。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让死者不失原有的尊严。光溜溜的而来,如果再光溜溜地而去,才是大为不敬,也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在人无药可救,生命垂危之际,亲属们都要给TA擦洗身子,干干净净地穿上提前准备的寿衣。在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要把亡者移到搭建的灵堂里,家人们为他守护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即“挺丧”)。

【@为生活而提神】

2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试试。死者为大,穿寿衣也是丧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是清朝入关后让汉民统一穿清服留辨子,去汉文化,最后清朝开恩只允许汉民死后才能穿汉服,所以才沿用到如今形成寿衣流传。看了后君就知道为什么要穿寿衣了。也许给你有个帮助。

寿衣一般分为唐服汉服和西服。十里不同俗,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习惯。现在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吧。

寿衣一般包括上衣下身鞋帽和袜子。不管是春夏秋冬全都是棉衣服,意思是四季都有穿的。寿衣最好是棉织品和绸织品,不能要缎品和皮品,意思是要皮品来世变畜牲,要缎品后辈断子绝孙。上衣扣子全是用布条不能用扣子,临入殓要儿子把上衣第二个扣子扯下,意思是给后辈带子孙。

寿衣一般要单不要双,均以上下身相加和为单。三领二腰,意思是五岳为尊。四领三腰意思是七级浮屠。五领四腰意思是九五之尊。寿鞋底要绣有莲花,意思是脚登莲花脚踏实地,因为莲花也是观音大帝的宝坐。

总而言之人死后后辈为了安心,让先祖有尊严,了却一辈的心思总把后事办的风风光光。衣帽整齐敬先祖。盖脸布不能少,脚上绑的红绳要解掉,口含钱要剪断,铺七盖八要记住。柴灰柏枝要铺好,铺金盖银要认清。裤子里骑的垫布在入殓时要抽出来,因为人在断气后还要排最后一次便,如果不垫布很可能把粪便拉到新寿衣里。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3

关于寿衣文化的问题,之前也说过多次,这个题目里提到的观点还有点区别,题目里“老人在快去世时要穿上寿衣”,这表达的是老人还没去世就要提前把寿衣穿上,准确的说这种人还没死就提前把寿衣穿上的做法并不是习俗,只是在某时某(些)地方被某些殡葬从业人员引导兴起并有人模仿去作的一种“恶习”。

这个“恶习”的具体表现是,某些殡葬人员会跟家属说寿衣要提前穿上,不然死了就硬了穿不上了,还有的会说,死了穿衣服就相当于让他/她没穿衣服走。为什么说这是恶习,首先哪怕到现在下了病危的人大夫也都不能准确说出病人的死亡时间,如果把寿衣提前穿上了,病人的病在好了呢,或者说病人就有那么一口气在坚持了好几个月呢,给病人大小便擦洗都不方便。我真见过这样的,大夫下病危,家属看人不行了,就说他们那有“习俗”必须人还有一口气就得穿上寿衣,结果人又整整活了三个月,他家就那么给老人穿着寿衣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所以说这绝对是恶意的引导。



周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人由野蛮到文明,由迷信到理智的开端时代。商周时期,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西周,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时代。对西周人来说,丧葬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周礼》《仪礼》中关于丧葬礼仪程序的记载相当完备。

对于丧葬流程的制定,到北宋时期还有25条之多,而现今社会通用的丧葬礼仪流程分为初终—殓(小殓大殓)—殡(出殡)—葬—祭祀五个部分,而寿衣文化只是小殓的一个部分,小殓指的是给去世人更换准备好的“寿衣”,而在小殓之前的初终有个流程叫“属纩”,属纩的含义是指在去世人的口鼻处放一点新的棉絮,因为新的棉絮比较轻,以此来验证人是否真的断气,确定人已经死了,才开始着手准备后边的事。所以现今的拉心电图就相当于当时的属纩这个环节了。

属纩之后也不是立马就穿衣服,传统的丧葬礼里,人在去世的第三天才会给去世人沐浴更换寿衣,目的之一是再次确认人是不是真的已经死了。所以这么看就知道,从传统礼仪来看也没有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要把寿衣穿上这一习俗。



寿衣习俗的由来

传统习俗里老人去世后给老人沐浴洗干净后再换上新衣服,并没有“寿衣”这个叫法,或者说寿衣这个称法并不是很明确。而对这个“右衽、交领、博带、广袖”的衣服叫“寿衣”,是和死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称法才更为强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近代的历史原因,满清入关后强迫汉人穿他们的服饰,汉人不从并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人活着的时候必须穿满人的服饰,人死了以后可以穿自己民族的衣服,所以中华传统服饰就跟死人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现在说的寿衣,意义又有所不同,现在寿衣重点在“寿”字上,中国古代从帝王到百姓都很重视死后的大事,帝王从登基那天就会着手自己陵寝的事,而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把寿材准备好,也就是我们经常电视里听到的一辈子忙碌准备的棺材板子钱。所以传统中老人过了六十岁,就会给自己把死后要穿的衣服棺材都准备好,一是防止突然离世什么都没准备,再一个含义是给自己增寿,还有说法如果活着的死后穿寿衣去拜菩萨就更容易得到祖先的认可。

4

人的一生,单就生理来说,一辈子无非是生老病死,如果就生活来说,又多了几分爱恨情仇,人生掐指一算,不过短短几十年,说慢也慢,说快也快,当年老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或许才会发现人生只是一瞬间而已,或许当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命运就已经被主宰,之后便一直按照那条望不到尽头的路按照既定的轨迹走下去,岁数越大越看得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当然也有部分人看透了生老病死,最终安然而去,到那一刻我们才发现所有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

提起死亡,大家讳莫如深,但是我想我们没有必要这么忌讳死亡这个话题,万物皆有尽头,人也一样,人去世后等待的或许是无尽的黑暗,又或许是另一次重生,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亲人去世后,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三个丧葬习俗,虽然今天的丧葬仪式已经非常简化,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一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之心,该尊重传统的时候还是要按规矩办事,千万不要闹出了笑话。

首先老人临终时一定要在老人去世之前为老人穿上寿衣,很多人认为穿寿衣的时间应该是在老人去世之后,如果老人还活着就给老人穿上寿衣是大大的不孝,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有经验的老人得知自己的大限将到时,都会嘱咐身边的儿孙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寿衣拿出来给自己穿上,其实古代的老人过了六十岁之后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寿衣了,为的就是避免临终仓促,来不及换衣服,因为很多老人认为在自己去世之前穿上寿衣代表自己能够将这件衣服带走,如果在自己去世后再换上寿衣,则证明自己只能穿着生前的衣服离世,再穿寿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次临终时给老人穿的衣服一定要是单数的,不能穿双数,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认为人在世时都认为好事成双,也就是在人世间大家都认为双数是吉利的象征,而人去世后,阴间则正与阳间相反,以单数为吉利的象征,所以穿寿衣一定要穿单数。而寿衣穿的件数也有规定,不到五十岁而死的人只能穿三件,表示夭寿,而年龄大的人则可以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最后寿衣的袖子一定要遮住死者的手,也就是俗称的衣不露手,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衣服袖子遮不住双手,那么后代就要衣不蔽体,讨饭生活,所以才要将手遮住。

5

老人快去世时原本是先穿上寿衣的,目的是“延年益寿”看??孝子是否有气候,同时也是一种寿气散发,家人随福,病体能够复原的兆头!

后来才改为咽气后再更寿衣,其实正规讲,过去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般在将近那个之前,自己或托人更换上寿衣,等待着“告老退俗”,闭眼走西。

然而,寿衣分多种,现在一般以唐装为主,中山装、西装、平装……为辅。价格根据料子而定,一般寿衣都是绢棉,代表意思为“眷恋”之意!另外,寿衣不求双,只图单,即使“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被百姓视为葬之衣着无双。

当然,若是讲殡仪道理,我能大讲三天而讲不完。

6

寿衣,又叫“装棺衣裳”、“老衣裳”等,在不同的地域,关于寿衣的称呼也有些许不同。寿衣是为亡者装殓所用,一般由寿衣、寿裤、寿裙、寿帽、寿鞋、寿袜、寿枕等多件组成。最为亡者最后所穿的衣服,多是老人生前就开始细心准备,寿衣寓意着多福多寿、健康喜乐。

以前,人死后,因为要守夜的原因,不能马上入土,要在家里多放些时日,但是又害怕尸体腐烂,流出尸液,过去又不像现在,人死了马上装进冰棺里,尸体冰得梆梆的,就是三伏天,也不可能有尸液渗漏的现象出现。那个时候不能和现在比,尸体入木棺后,冬天还好说,要是赶上三伏天,腐烂的尸液肯定会渗透木棺,向外流液。所以,一般会在棺材内放置一些草木灰,草纸之类的吸水东西,棉质的寿衣,能更好的吸收液体,不至于尸液外流。

虽然现在的人不再信那些老一套了,但都还是会按照以前的习俗来做。现在的寿衣,很少有自己做的了,市面上到处都有寿衣店,有传统的唐装寿衣,也有现代的西服领带寿衣。假如是死者穿着破旧的衣服入土,儿女也会感到内疚,愧对父母,所以都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死者选择合适的寿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稳点。我认为,给死者穿寿衣,也是对死者一生勤劳的肯定,更是对死者的应有尊重,毕竟死者为大,虽然不能事事都做到最好,但为了尊重逝者,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至于为什么要在快去世的时候穿上,以前是说,寿衣要在老人弥留之际给穿上,认为去世前穿的寿衣,老人可以带走。但是还可能是因为人死后身体就会逐渐僵硬,关节不能弯曲,所以如果隔了太久再穿很可能就特别难穿。




7

清朝,汉人穿汉服被大批杀戮,汉人起来抗争,抗争的结果是:活人不能穿,死人可以穿。于是在三百六十多年前,汉人死后才可以脱下别族的旗袍马掛,穿上汉人自已的服装,这一习俗延续了三百多年,汉服只能作为“寿衣”暂短的留在华夏大地,然后永远地随死去的人埋入黄土地。这便是寿衣的来历。

8

有这种规矩由来已久,怎么来的也无从谈起,小孩时曾经问过祖母,她说:穿着体面一点可以见列祖列宗。本地的习俗还要穿七件衣服,这样的七件衣服,女人的话一生还要穿两次,第一次在出嫁时另一次就是临终,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穿着出嫁,改为收藏在箱包里带到婆家。

这种寿衣其实就是清朝的服饰,它还分为男装女装,男装就是黑色长袍马褂加上黑毡帽,女装也是黑色不戴帽子用纯银打造的头饰。

穿寿衣之前由家属先用清水抹草擦拭身体,然后帮死者换上白色的打底衣服,正式的穿戴打扮由专业仵作负责。一边穿衣服的时候家里老人一边说吉祥的词语,例如到了天堂之后要保佑子孙一类的话题,本地风俗叫“做四句”。

父母的寿衣应该由外嫁女儿负责添置,女儿多的就由她们均分,添置父母的寿衣还有一个规矩,农历三年一闰的闰月里就是女儿为父母添寿衣好日子,具体时间是父母亲年老体弱的时期,现在的老人身体普遍都非常不错,可以在父母差不多弥留之际再买寿衣也不迟,也不用管闰月不闰月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