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昆仑山一带自古都不是汉人的聚居区,为什么汉族自古以来都将其奉

电脑版   2020-11-26 08:43  

昆仑山一带自古都不是汉人的聚居区,为什么汉族自古以来都将其奉为圣山?:没有人说他是圣山吧。因为那个地方又很少有人去,写武侠小说的人,就编出那里是武林高

1

没有人说他是圣山吧。因为那个地方又很少有人去,写武侠小说的人,就编出那里是武林高手的圣地,别当真,你小说看多了。


2

我一直对人类和种族的起源很感兴趣,所以大概有些了解。

主要是因为汉藏同源,祖先是西北地区的先羌,又叫古羌。

一部分东迁,逐渐演化成汉族,一部分南迁到青藏高原,成为藏族和其他民族。

古羌人生活黄河流域的中上游,昆仑山脉的东段在他们生活区域内,区域内,区域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西部。

所以山海经以及其他一些传说里面才会一直有昆仑山,并且描述的地貌也吻合,那是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5000~6000年前,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彝、景颇。至今,这些民族的送魂歌中都要把亡灵送回北方。


3

有一种说法,谁没有经过历史考证?但这也代表了一种观点,说的是,华夏民族来自于西方,而昆仑山正是华夏中原大地的西部,将其奉为圣山,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因素有待于历史的考证,

4

我认为,这与地球气侯变化有关。在远古时代,昆仑山应该是适合人居的。后因气候变化,渐渐的不适合人居住了,当时的人便向东迁移,但人们仍然记得原来的居住地。随着时间流逝,各种记忆变化为神话了。

5

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龙脉之祖”。照一般的理解,无论是“万山之祖”,还是“龙脉之祖”,肯定都应该在古代中原国家的地盘上。但是这昆仑山,却远在西域。就算汉武帝在汉匈战争中拿下了西域很大一块,但实际上这个“龙脉”,依然不在中原国家的地盘上,还是在西域以外更远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被古人称为“龙脉之祖”的山,却并不在中原国家的地盘上,这该怎么理解呢?

(“万山之祖”昆仑山)

一、昆仑山是中原人迁移的远祖记忆。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原地区的人类,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而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尤其是在11万年前,走下地来的那一支南方古猿,在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经过了漫长的迁徙。在从非洲北部进入亚洲的过程中,一支通过两河流域,向印度半岛转移,再由印度半岛流入中国。但还有一支是从西域那一块,越过昆仑山这些山脉,转移到中原地区。

在整个中国内部,也包括了从南向北转移,以及由北向南转移两条交叉的线。不过最终这些线条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远古先民。

正是由于中原国家的人,是翻越高峻艰险的昆仑山,来到中原地区的,因此,昆仑山实际上就成为了中国人的远祖记忆。也就是说,既然中国人是从昆仑山那边来的,那么昆仑山当然就是中国人的“龙兴之地”,所以它才被中国人视为“龙脉之祖”了。

(张骞出使西域)

二、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孕育了黄河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是因为有黄河的存在,才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原文明。

既然黄河对中华民族如此重要,黄河的源头,当然就是非常重要的。

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发源的?这一直是古代中国人在极力探讨的问题。

在远古人看来,黄河就是从昆仑山发源而来的。或者说,古人把黄河发源地的那座山,叫做昆仑山。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也交给他一项任务,就是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找到,黄河的源头在于阗的南山。张骞回来后告诉汉武帝,于阗的南山是黄河的发源地,但是这里显然并不是昆仑山。因为这座山并不高俊,昆仑山还在更西边的地方。可是汉武帝却说,于阗这个地方产玉,昆仑山也产玉,因此,这里就是昆仑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确实就是把昆仑山认定为黄河的发源地的。就算张骞出使西域,找到的结果,打破了这个谜一样的传说,但是,中国古人也不承认。

正因为认可了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而黄河又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中国古人才会把昆仑山认定为是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

(黄河流域文明)

三、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中国古人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他们认为,神仙就是长生不老的。因此,要想长生不老,就应该当神仙。

但是,神仙住在哪里呢?有一种说法是神仙住在天上。不过,这种说法一开始就遭到了怀疑,因为所谓的天上,实际上是虚无缥缈的地方。最起码一点,那些房屋立在哪里呢?为什么不从天上掉下来呢?虽然也有人认为,神仙的房屋是没有重量的,不会掉下来,但是这也很难说服人。而且事实上古人也想象神仙的房屋是立在云上的。但是这个云,很容易就消散了,为何房屋还没落下来呢?

因此,认为神仙住在高峻的大山上,就成了另一种说法。

什么样的山,才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呢?

显然,内地的山是不太适合的。内地山上住的神仙,只能叫做“半仙”。真正的神仙,是住在西域的那些高山之上的。因为那些地方的高山,有两个特点:一是常年积雪,二是山上遍地都是玉石。古人所描绘的昆仑山,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应该具有这两个特点呢?

因为这其实是古人对于道德“物象化”的一种表现。古人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当神仙。而冰雪和玉石,正是道德高尚的“物象化”表现,代表着道德上的冰清玉洁,意志坚定不移。而且神仙所住的空无一物又洁白干净的洞穴,完全打消了人们对于神仙在天上住,房子会不会掉下来的疑虑。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三方面的文化思维,因此,虽然昆仑山并不在中原地区,古代中国人依然认为他们是“龙脉之祖”。

(参考资料:《山海经》《淮南子》等)

6

其实整个华夏大陆,古人早已认定东至东海,西至昆仑。而昆仑得巍峨,也让这片大陆的人们,以为昆仑就是连天接地的节点,不要以为珠穆朗玛峰只有现代人知道,古人早已知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那样的高山,是这片大陆所有人的膜拜之地!

7

圣山???你是昆仑派的吧?金大侠的书看多了吧?

8

先秦历史上的昆仑山和地理上的昆仑山是两个概念,或者说不是一个地方。而汉族将昆仑山作为圣山,是因为昆仑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先秦时期的昆仑之墟,汉代后又名为昆仑山。它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山、万山之祖,是中国先秦历史、地理的中心地标。《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史记》《淮南子》《水经注》等古代典籍均有记载。

然而。汉代昆仑山的位置变异为今天所谓的昆仑山。位置的变异导致了历史的错位以及其他诸多问题。先秦时期原本的昆仑之墟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存在争议,汉代至令所谓的昆仑山其是伪昆仑山。所以还原昆仑山的本来位置意义十分重大。

昆仑山是中国神话系统里最重要的神山。

原始的宇宙观常把最高的山作为神圣的地方。黄帝族华夏集团崇拜昆仑与昆仑是高山有关,高山是最接近天空的,最可能被想象为天帝和群神在下界的行宫,从而也是天神下降必经之地。几千年来,没有一座山比昆仑山更多地被赋予了更神秘和更神圣的色彩。

昆仑之名,首见于《尚书,禹贡》。原文曰:巫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意谓昆仑、析支、渠、搜等四国,其民皆穿皮,总称西戎。《尚书正义疏》引郑玄注,则谓渠搜与昆仑、析支,乃三山名也。

昆仑山一直是远古华夏居民心目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山脉。从汉代开始将其与地理上的昆仑山融合。

张骞是第一位在昆仑山地区做过长途旅行的知名探险家。在从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张骞沿着当时被人称作“南山" 的昆仑山北麓自西向东行进了一两千公里,领略了这座千古名山巍峨壮丽的风貌。

回到长安以后,他把自己见到的和了解到的“南山”情况报告了汉武帝。后来西汉的使者多次经过这里,“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史记·大宛列传》)。于是汉武帝根据《禹贡》《山海经》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把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司马迁也同意这种说法,“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史记,大宛列传》)。

汉朝人把昆仑山与黄河联系在一起,除了出于科学不发达的想象臆测外,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命意。黄河是华夏文明伟大的母亲河,而昆仑山则是华夏居民心目中最崇高神圣的山脉。最伟大的河发源于最神圣的山,不仅十分符合当时人们非常崇拜的天命,而且有向国人和西域彰显大一统观念的深意在里面。

昆仑墟之所以能成为汉人的圣山,是因为其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

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三层)为昆仑丘”。

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司马迁《史记·律书》谓:“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

《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从史料文献的描述,近几年以及考古发现,可以将昆仑墟看做是上古时代,古人的一个观测天文的大型观测平台。而这个天文观测点则是华夏文明的发端。

古人要想更好的生存必须以一个锚定物为生存的依据,而中国人将日月星辰、天地宇宙的运行规则作为指导人们生活的至高准则,这就是“道”。

中国人能绵延几千年,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准则是依据自然规律,宇宙运行法则,讲究道法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开启就是锚定的宇宙自然规律,既“道”。而且这个锚定物几千年一直在延续。

锚定天道,则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谓天地只有一个,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个道。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通过观测天体的运行规律,特别是以北斗七星为核心的宇宙运行图,古代汉人产生出华夏文明诞生的一切基础。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抽象出来的宇宙模型,是古代先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先人行为的最高标准和唯一规则。(古人为了观测日影变化,采用了圭表测影的办法衍生了五行八卦,卦的本意就是圭表测影的刻录)

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社会这是非常关键的技能,也是大一统形成的基础。中国人采用以农历纪年为基础的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观念的直接体现,而且是非常科学和先进的,符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追求。(节气由地气之法而生)

文字,汉人的文字来源于对宇宙规则和客观事物的描述,是天地信息的抽象表达。这一点至关重要,即么一个汉字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都是一个客观事物及其规则的抽象符号。

度量衡: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一龠(yè),两龠为一合,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头。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音乐:黄钟,也是中国音乐之母。


可以这么说,华夏文明的路径就是“依天文定人文”,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了解了为什么昆仑墟这个天文观测平台为什么是汉人的“圣山”了。

9

中国古人说的昆仑山不是现在我国西部的昆仑山。一种说法是指昆仑仙山(天界),还有一种说法是析城山,位于山西省晋城阳城县西南35公里处。

由于我们汉民聚居地区在古时属于发达地区,被周边各少数民族推崇和模仿,因此产生一些类似传说和称谓也很自然。

10

“巍巍昆仑,泱泱华夏”,从这个角度看喻为圣山绝不为过。腰间熟物只是寂落把玩,而头顶的蓝天 仰望的雪山,才是滋养你成长的“食粮”。昆仑之下皆沃土,是她,养育了众千民众,成就了华夏文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