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候甚至各国都点名让李鸿章去签订,否则不予谈判,这对西方列强有什么好处吗?

电脑版   2020-11-26 08:33  

为什么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候甚至各国都点名让李鸿章去签订,否则不予谈判,这对西方列强有什么好处吗?:抛开个人操守不谈!李鸿章是晚清对欧美日列强最了解的

1

抛开个人操守不谈!李鸿章是晚清对欧美日列强最了解的第一人,睿智,有手段,懂的舍与得,而且忍辱负重,手掌重兵!

对予西方列强来说,与这样一个重臣谈判可以从实际角度谈到实际利益,又可以避免与直臣谈判后种种不必要的矛盾。

西方列强原本彼此间对中国的利益着重点不同,所以彼此间也互相制约,与李鸿章谈,既可以避免恐洋的大臣对日俄一味让步造成中国国土大规模丧失,也可以保证其它对中国领土不感兴趣的国家的利益,达到一种平衡!

西方列强美,英,法等国家并不想肢解中国,它们只想通过近代文明渗透改革权力制度,让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来源,而日俄则试图占领,瓦解中国,而这种国与国利益纷争前,李鸿章是谈判第一人选,无可替代!

林则徐,张之洞,左宗棠等等皆不行,

2

千万别把外交谈判想象得很简单,如果负责谈判的人不靠谱,那谈判形成的合约大概率会变成废纸一张,双方需要重新打过,然后重新坐下来再谈一次..

比如发生在明朝的万历朝鲜战争,原本在碧蹄馆之战后战事已经基本结束,可中日双方谈判人员就因为语言不通以及部分人故意欺上瞒下,造成双方老大都以为对方妥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结果就是休战一年多之后,抗倭援朝战争不得不打了第二次。

在近代清政府和列强的谈判中,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英方就受尽了清朝官员的忽悠。

送不出的宣战照会

开战之初,英国准备了一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看着名字挺长,实际上就是一封外交照会,内容大概是指责林则徐在广东残害英商人,亵渎大英帝国威仪,宣称:“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顺带提出割地、赔款、道歉等要求。

可是,1840年7月2日,英军统帅义律向厦门递送这封照会,结果厦门守军根本不理这茬,开炮就和英舰打了起来。无奈的英军只能把照会放在沙滩上,然后离开厦门,继续北上。

一直到了一个多月后,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道光皇帝这才慌了神,指示琦善: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

如此这般,义律才终于将照会递了出去。距离开战将近两个月,道光方才明白英国为什么要跟自己开打:都TM怪林则徐。

于是,道光决定撤换林则徐,这样他就能成就“片言片纸,连胜十万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紧接着,琦善和义律在大沽口开始了中英第一次谈判。

琦善

琦善的“拖”字诀

琦善用词含糊,表示只要英军“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大清“定能代申冤抑”。恰好当时英军因为水土不服,患病者很多,义律就坡下驴,答应了改在广东进行谈判。

可是英军虽然退去,但该谈的还是要谈。来到广东后,面对英国狮子大开口的赔偿要求,琦善既不敢轻易答应,又不敢轻易拒绝,只好施展“拖”字诀进行周旋。

眼看白白耗了一个月毫无进展,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猛揍了清军一顿后,琦善被迫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将香港割与英国。

可是这份草约并没有得到道光批准,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义律满心欢喜,其实只拿到了一张废纸。等啊等,义律等来了清朝对英开战的消息。

没办法,继续开打。顺带提一下,这时琦善因议和误国,已经被押解进京查办,换成了奕山代替。

颠倒黑白看奕山

可不管是琦善还是奕山,都无法改变清朝积弱的事实。气炸了的义律更加发狠,一直把广州打得举白旗投降。

迫不得已,奕山派出代表与义律和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

可是签了合约,奕山却不敢对皇帝说实话,他虚报战功,将惨败编成大胜,说“英人自诉苦情,请大皇帝开恩,追究商欠,俯准通商,即退出虎门,不敢滋事。”

道光这么好骗吗?当然不是,可他自己也没下定决心是战是和,犹豫之间,只好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可谁知道,就在《广州和约》签订前不久,关于《穿鼻草约》的报告才刚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否决《穿鼻草约》,内阁会议决定召回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来华,进一步扩大战争。

这一回,英国远征军再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了。1842年8月,英军攻至南京城下,两江总督牛鉴乞和。最终,在牛鉴和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三位大员的见证下,签订了《南京条约》。

在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之所以一路攻进北京,里面同样少不了议和大臣的忽悠。这些不靠谱的外交大臣不仅坑惨了皇帝,也让洋人十分恼火。

说了这么多,列强点名让李鸿章去谈判和签订条约就显得很好理解了,主要还是因为李鸿章这个人靠谱:既能够听得懂西方列强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够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负责。简单来说,只有跟李鸿章谈判,这谈判才能进行的下去,谈出来的结果才会得到双方共同认可。

如果换了其他清朝官员去谈判,整场谈判过程大概率会变成鸡同鸭讲,各说各话。就算勉强谈出来个结果,这些清朝官员也会翻脸不认账,还洋洋自得地嘲笑洋人们天真好忽悠。

没办法,满清末年,全朝廷上下也就李鸿章这么一个重臣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懂得列强的话语体系。虽然李鸿章有时候也会据理力争,把条约上的内容变得对满清稍有利一些,但和这点微不足道的损失来说,洋人更希望看到双方能够谈出来实质性的东西。

毕竟洋人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谈判机会,一次谈不拢,难道让他们再打第二次?明显得不偿失嘛。

3

我理解所谓的好处应该是“还可以调到一个频道交流”。否则你说“煎饼果子”,他说“前门楼子”,无法沟通。

可怜李鸿章就这样顶上了“汉奸”大帽一百年……

4

少给他涂脂抹粉,简单来说,1.李鸿章怕洋人,所以非常容易相处。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各国包括日本原以为李鸿章会借此终止谈判,伊藤博文更是做好了功亏一篑的准备要严惩刺客,但令世界大跌眼镜的是李鸿章居然对日方探望感激涕零,坚持带伤签完条约。
2.李鸿章贪财而且不惧贿赂,很多卖国条约让他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宰相合肥天下瘦不是浪得虚名。
3.李鸿章吃里扒外,在向清廷索要赔款数额上李鸿章向列强出了很多坑害中国的主意,比如他建议各国要狮子大开口,如果心理价位是要1亿,就要向清廷索要2亿,这样他会和列强谈到1亿,皇帝会觉得省了一大笔,同时还能彰显自己的能力。
李鸿章根本不是什么贤相,他为自己被称为东方俾斯麦洋洋得意,而俾斯麦却庆幸自己没被称为西方李鸿章。李鸿章的卖国品质是有家族传承的,他的儿子就是因为给日本人当汉奸被军统打死

5

个人观点,李鸿章在大清朝廷地位显赫,慈禧和光绪很信任他,他可以全权处理很多外交事务。其他人没有这个影响力,即使签约,慈禧和光绪也有可能将其否决。从反面讲,李鸿章相对软弱,至少没有左公强硬,甚至不如曾纪泽。虽然也感觉他为大清尽职尽责,但是我对他的评价,依然不如曾国藩……办外交,痞子文化不行。

6

李鸿章在西方人的眼里是个既懂西方胃口又懂清朝国力,知道如何取舍的人物。这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证明,一是李鸿章自筹资金建立规模庞大的淮军,经与太平天国的血战,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巩固了清庭的统治,获得了清朝当权者的清睐,至此平步青云,先后作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和内阁总理大臣,在满清当权者的眼中,李鸿章就是一个忠臣,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这也是李鸿章屡次主导对外和谈的原因之一。

二是李鸿章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科技水平,这从他力主创立北洋海军就可以看出,他了解西方先进的军事技及能力,知道一味抵抗,满清就会亡国的道路,知道通过和谈、妥协来换取满清和苟延残喘。而西方也需要一个对他们了解,能作出让步的对手,在不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之?

我想,以上这两点就是西方乐于和李鸿章和谈的主要原因!至于西方从和谈中得到了什么好外,还是让历史教科书来说明天吧!

如果你认为我分析的对,清关注!

7

原因很简单。背罪羊。
洋人之所以喜欢李鸿章谈判。是因为清朝必需派李鸿章去谈判。卖国罪朝庭怎么給承担呢?不仅朝庭。包括皇室成员也不能。况且这个出力不得好的差使。谁愿意去干呢?李鸿章也是避之不及。不得一。每次谈判归来。朝野责骂。无赖的李鸿章只好道苦。士兵用身命保护不了的东西。我一个老躯何德何能?这时清朝还有头脑清醒的皇太后。站出来给李鸿章护身。这样一来。李鸿章的卖国条件即让侵略者能得到它们想要的。而李鸿章本人也不会因卖国而受到朝庭追责。至于人民骂少不了。但都转移到李鸿章的头上。这正是清朝朝庭想要的。李鸿章只能背驮历史骂名。加上李鸿章又是中堂总理大丞。这个职务不仅是当时汉人在清庭官位最高。即使星亲们也没有孛鸿章官位高。而且总理在国际上也是可以代表国家的人物。这样一来。形成侵略者和清庭之间的默契。各方想要的都能实现。于是就形成了。李鸿章谈判宠物形象。实际上李鸿章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玩物。空悲了它一身的容马身涯。落了个历史卖国贼的背锅侠。

8

??这跟身份地位还有话语权有关!

李鸿章在清政府是能够办实事且有话语权的人,懂洋务,知进退。列国找李鸿章谈虽然讨价还价,但是条约是能够完成的。之前的鸦片战争有先例,签了条约但是没人执行,甚至皇帝都不明白啥情况,英国人左等右等拿不到好处所以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到了北京道光才知道实情。以后列国就学贼了,找能说话能办事的人签!

不过这也不是为李鸿章辩护,他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办事,维护清政府,但对广大人民是不利的,最终还是国人平民来买单,官僚阶级不掏一文钱!

9

首先近代签订条约无论中外均经过一番漫长扯皮过程,尤其二次鸦片战争前,为求尽快缔约,洋人都是求爷爷告奶奶般,同样满清官员都不是傻子,没人主动去背负卖国责任。(实际上也不懂外交一切规则,更别说缔约啥的。再说现在谁不知道,欠钱的才是大爷。)其中满人汉人的能力态度,洋人早就较量过了。

洋务运动开始后,不少汉人团练势力开始接触国际,不少吃亏,比如74年的天津教案严重打击了曾国藩的名声,可以说一辈子清名一朝沦丧,曾国藩抑郁而病亡,作为教训就是让自己儿子曾纪泽学习外交,并收复伊犁同俄国谈判,强行迫使俄国吐出咬住的肉。而李鸿章更是同德克鲁伯军购等签约,在国际上有影响力。

等甲午战争后,日本名同清开战,实际上仅同北洋势力开战,作为战胜方,必须由李鸿章主持签约,其所要求重中之重的开放港口市场的条件才能在长江一带执行(若清政府名义,南方汉人省份谁鸟他?一个暗暗抵制已经让所有洋人伤透心了。再说开放市场才是重点,割地需要投入成本才能生钱,赔款实际上走伦敦账户,一时半会真得不到,换句话没有英国点头前,根本收不到。俄德法还在磨刀霍霍)。作为大清海防第一人签约,其他人不满还能翻盘?没看见第一强的北洋都服软了吗?

同样李名声全完,但不至于黯然下台,因为甲午失败后,大清国际环境大幅下滑,面对瓜分狂潮,大清必须要有人在国际外交上合纵连横转圜,这时也没人有李鸿章的眼光与威望(换个人搞外交,签约后一旦出事,满清自己就先来抄家灭门。即便有眼光高的,还得找李鸿章担责,绕一圈还是回到他身上。)故而,李开始世界出访,并负责签订与各国的条件,俄清密约等既此时达成。

辛丑战争,实际上是慈禧请求李鸿章去签约的。东南互保表明汉人封疆大吏才不去背锅,满人急于求和,互相推责,只能老朽不堪的李鸿章签字(此时都没法争了,人到认命签字。)

10

因为其他人要么签,要么就不签。签的话,会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丧权辱国绝对不平等条约,这让局外人也受不了。不签,那还得战争。而让李鸿章来签,此厮只想保住慈禧的大清江山,以便慈禧保护他的家族辉煌,那管国内百姓的疾苦和国仇家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