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

电脑版   2020-11-26 08:09  

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不得不说这样的家长是很聪明的,不要认为中文硕士学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

1

不得不说这样的家长是很聪明的,不要认为中文硕士学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国语、中国成长背景只是具备了一定学习上的优势。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高人一等”的头衔,以方便以后好找工作,家长们的作妖方式也是层出不穷。

比起国内一分难道英雄汉的应试选拔模式,显然国外“人少”的机制会可以降低难度;

其次,则是科目选择,选择了中文文学,再次降低孩子获取高级学位证明的难度。这就好比美国人来中国考“美国文学硕士学位”一般。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嗯,通过这样子的方式就是没难度的考试。

最简单的一点来说,如果我们现在自己去考普通话考试,可能很多人都会不过,跟黄问说一个中文文学硕士。

2

我有个阿姨的女儿,在国内上的是贵族类中学吧,这个阿姨性格很极端,控制欲很强的,她女儿16岁就自己要求出国,然后自己办了手续去了英国,在英国住寄宿家庭,大概四年左右吧,据她外婆说花的钱都上千万了,这个消费水准不是我等普通大众可比的,什么买个包几万背几次就不要了,买包对她来说和买白菜差不多;买双鞋一两万当雨鞋穿;护肤品都是几千一瓶的;吃顿饭七八千上万也不眨眼的;她在英国和当地人几乎没什么接触,玩在一起的都是些国内富二代,几年混下来学位证书我是没看到,反正全身上下穿戴连一些明星都比不上的,消费观大大增长了,他家里人每天吹牛,说她女儿多厉害多厉害的,小小年纪自己出国读书,去过哪些国家旅游什么的,问题是她毕业后一天没工作过,马上结婚然后生孩子移居国外,所有花费都是她妈赚的,可以说她是要啃老啃到她妈干不动那天为止的!

所以,不管什么心态,有钱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普通大众不同,有的只是去镀镀金,有的是去消磨时光,有的纯粹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有的可能只是去学英语,至于什么专业什么证书,根本不是他们的第一考虑要素!

3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我们先来看一下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有哪些?

第一名:剑桥大学

第二名:牛津大学

第三名:圣安德鲁斯大学

第四名:帝国理工学院

第五名:拉夫堡大学

第六名:兰卡斯特大学

第七名:杜伦大学

第八名:伦敦大学学院

第九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第十名:华威大学

如果你同事的儿子是在这十所大学中的任何一所大学读书,那么,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倘若不是,那么,含金量将大打折扣。

再者,去英国留学,结果却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这就好比去英国买衣服,本想买一件英货,没想到却买了一件“made in China”的衣服,怎不教人感到“意外”?

近年来,留学风持续刮着,不管学得好不好,只要家中有钱,就要把孩子送去“镀镀金”,家长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身价大涨。

殊不知,今非昔比了!

外国的野鸡大学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家长往往为了一纸外国文凭而上当受骗。

比如曼彻斯特大学,在英国大概排18名左右,它的英文名叫“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而野鸡大学则取名叫“Manchester University”,如果你看不仔细的话,很容易上当受骗的哦!

中国强大了,在国内读大学,难道不好吗?


【结束语】老穆认为,与其跑到英国读个“中国文学硕士”,还不如静下心来,在中国读个好点的研究生。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4

我一个同事就把她女儿送到国外了,国内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学,就二类本都没戏,但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就送出去了。国外有那种野鸡大学,花钱就能上,在国外混了几年算是给自己镀金,现在回国了。但英语口语和听力都很一般很一般,也不知道学了个啥。虽然知识没增长,但脾气好像长了不少,牛皮的不行。

估计很多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混个国外的学历,再回来可能好找工作吧!但不能否认,我们也有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自己考出去的,都是一流大学,有的还能拿奖学金。

5

近年来留学已经不是一件那么稀奇的事。送孩子出国也成了许多父母为孩子前程筹划的正常备选路径。出国的孩子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学生,成绩非常好,可以冲击一下国外名校的,比如常青藤名校、比如哈佛、牛津之类。这类成绩好的学生瞧不上北清交复,这就是A类生,他们是冲着顶级名校去的。

第二种学生,国内985、211水平,他们成绩算是不错,冲北清交复有点困难,但是他们考国外排名比国内名校高的名校还是可以的。这是B类生。

出国对A类和B类生的帮助都挺大的,直接提升了一大截。一般来说,这两类学生回国找工作也会比较容易。

第三种学生,可能只能考二本、三本甚至压根考不上本科,但是通过语言分数,中介推荐,他们也能在国外找到学上。这是C类生。

如果说A类、B类出国留学是去镀金的,那么C类生出国就是遮羞的。好歹混个本科,不会太丢人。

出国潮已经延续了十多二十年,国内的用人单位也大概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有所了解了。留学生再不是金疙瘩,招聘单位除了看学校的牌子、专业,也会把注意力放在招聘者本身的能力上。有的单位会给名校毕业的留学生起薪高一些,但并不绝对。

所以即便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公司,遇到几个海归人士也非常正常。海归只是一种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

这三类学生中,前两者都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他们学习、打工、认真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还有各种学校的社团。这样的学生在国内上学其实也不错,认真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至于C类生中,当然也有出了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开始认真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出国之后仍然稀里糊涂地,在中国人里扎堆,盲目攀比,无节制地泡吧、逃课、不好好学习。这些人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

我以前认识一个朋友,他父母把他送出国后,父母同时出了车祸,双双去世了,这个儿子继承了家业,手上空有一笔财产却没人管束。一般国外大学4年本科,抓紧一点的话3年可以毕业(寒暑假都学的话)。他读了六年,还在读,后来就没联系了。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把4年本读到5年的学生还是不少的。

国外都是学分制,修完一个是一个,学分不够就是没法毕业。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吧。所以有很多学生为了毕业,选修课专门选特别简单的课,而不管这门课到底有没有意思,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帮助。

我听过最极端的例子,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普通话(对,就是中文普通话)选修课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中国人。这里面有真心想学普通话的祖上是香港、广东的移民,但更多的是想混学分的中国留学生。说实话一门选修课都折合人民币起码1-3万,这真的是浪费爹妈的钱不心疼了。

同事的孩子在英国留学却拿了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详细情形不方便问。毕竟这件事本事就挺打脸的了。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转专业的。毕竟要让父母一开始就为了“中国文学硕士”专业去付钱不大现实,多半是读着读着发现实在没法毕业才转了专业的。

这个学位非常的尴尬,最好的出路是能留在国外做中文教师。中文、孔子学院这些年在国外还蛮吃香的。可惜的是他在英国读书,英国移民是极为困难的。而回国找个工作也很麻烦。HR问你在哪里毕业的,英国XXXX大学毕业,什么专业?“中国文学硕士”,这就尴尬了,是按照硕士学历给你算工资,还是本科呢?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如果是C类学生,真的谨慎出国。为什么呢?他在国内好歹父母可以约束,出了国没人管,要怎么坑爹你根本控制不住。再一个就是国内二本三本甚至高职随便上一个,省下的钱可以在必要时给孩子做个小本生意,买个房什么的。花钱让孩子出国,投资失败概率太大。

至于那些真心不差钱的C类生,其实我也不太建议出国。家境好,又不爱学习的娃,出了国闯祸的概率比较大。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6

看到不少朋友评论说这是不可能的,说家长肯定被骗了,或者说学校严禁中国留学生申请中文系,不允许任何学科的中国留学生选修中文系课程。

其实,以前确有其事。而且不是很久,就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都有这种事情发生。

出国留学却拿了个中文硕士学位,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没出国留过学,但我也并不带有酸葡萄心理。我身边有好几个熟人家里小孩都出国留学了,有两个直接在法国定居了。我觉得他们都过得挺好的。

但是,出国留学拿中文硕士学位这种不在其中。这类留学,说白了就是抱着镀金心理,而且镀得不伦不类。挺尴尬的。

正确对待出国留学这件事。

我觉得,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又有条件,出国留学是有必要的。曾经不是有一句挺火的话叫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吗?如果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去外国看看呢?当然可以去。

不过如果觉得出国一趟,就变得高人一等了,那大可不必。人之高下,本来就不在于学问之大小。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有真才实学。

潜心学术,为了提升自己而出国留学的人,我们敬佩;沽名钓誉,以为出国留学就能镀一层金的人,我们也不必去谴责。我们只管不做理会就行。让他们自行表演吧。

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供一个孩子出国读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个同事,女儿在法国留学,是公费留学生,尽管如此他还是花掉了50万!

50万,对半数以上的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吧?所以,不论最初抱着什么心态出国,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和金钱,都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点真本领。

我是小七,为你讲述教育故事。关注我吧,一起关注高中生身心健康。

7

我认为只要学校是正规学校,毕业证是正规毕业证,这位家长的选择就绝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选择。


国外很多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并非菜鸡,有的甚至超过国内高校,像牛津大学有中国中心,牛津大学的中文系也非常有名。据说,在牛津大学学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其培养强度并不亚于在国内学习。

当然,在英国学中文,更多的是从国际视角来审视汉语,审视中国文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英国一些开设中文的专业,专业名直接就是“汉语教学”。所以,这个专业看似对中国学生很鸡肋,其实也是有国内高校所不能达到的培养效果。

另外,我认为这个中文硕士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它这个学位。只要是正规学位,经教育部留服中心认证,国内用人单位就必须认可。一些企业在招聘中,可能确实对英国一年制硕士有歧视,但在大多数只认学历的招聘岗位中它都是有效的。比如考公务员,经认证后的学位是可以作为有效学位的,英国硕士也可以作为硕士去应聘。还有大学辅导员、管理岗位,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对英国一年制硕士都是承认的。

总的来说,家里有经济条件,出国读硕士没什么问题,至于选择什么专业,也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是野鸡大学假文凭,多少都比本科生要强。

8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你管人家是什么心态呢?你跟我一样就是个井底的蛤蟆,天天看着那么大一点点的井口,在那里瞎想。

国外有很多的专业发展都超出了你的想象。比方说人类学,比方说东亚历史。比方说宗教……研究中国文学也未尝不可。不客气的说,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文学,包括中国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都是被阉割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是在过去的故纸堆里。

只要他是正正规规的考到了国外的大学,然后踏踏实实的学习,拿到了硕士学位,人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相反,你这是个什么心态,倒值得好好的反思一下。生活是你自己的,不要一天到晚的盯着人家。


9

具体哪所大学你没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属于英国的野鸡大学,这些大学他们也有独立的自主办学权,可以颁发相关的学位,如果他们聘请的华人作为教授,搞一个中国文学的专业,其实也不足为怪。但实际上,这些专业在他们本国招研究生的话是比较难的,然后就有一些留学中介会把国内的学生推荐给他们,通过曲线的方式获得中国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再回到国内就业。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英国的一些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开设了中文的相关专业,这些大学的确有一部分国外的学者和专家们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们带着华人的研究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记得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我们英语系就有教授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然后就在该大学留校任教了,你们猜他教美国学生什么?他教美国的大学生英美文学课程,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教授就是这么厉害,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只要进行深入研究都会有一定的造诣。所以如果是正规的大学获得的中国文学硕士学位,也很正常,一般人不清楚,但是圈内的还是比较认可这个学位的价值。

现在的父母有条件没条件,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这几天我看到安徽安庆的有个学生在美国留学两年花了60万,但是最近却从美国退学回来了,说自己根本就不适应美国的生活,现在在国内准备重新参加高考,其实他在出国之前已经考上了浙江工商大学,但却为了一个美国梦而放弃了当年的机会。这个学生口头上说是不适应美国的生活,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普通经济条件的家庭学生在美国学习起来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不仅仅要完成专业学习,还要打工维持生活,也很难真正的融入到美国的社会群体中去,他唯一能接触到的还是和他条件差不多的华人。

所以,我建议父母在将孩子送出国之前,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实力让孩子去真正学有所成,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荒废在打工挣钱上,如果能在国内上到211或985,我觉得比国外要好得多,即便本科考不上,以后的研究生考到这些学校去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10

其实这种事在中国留学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民国时候就有一些中国人习惯在欧美读研究东亚历史或其他的专业,比如胡适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先秦名学,结果没通过。而这帮人回国后又主要向国内贩卖西洋学术。

至于为什么会去申请这类专业,主要是因为这类专业欧美教授招不到学生,或者他本身并不精通汉语,需要来自中国的助手,所以很容易申请。

以上是客观原因。当然你要说读了完全没用是不对的,毕竟欧美教授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和中国人不同,你经受一遍欧美学术训练后,专业能力还是会提高的。好比胡适虽然没拿到学位,但回北大,给中国带回了全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这远比他去研究希腊哲学强。

当然,现在的毕业生一般就带不回什么东西。毕竟胡适当年是中国一年只选拔出几十人的留学精英。现在一年出去几十万,大部分是普通人,不要有当年的期望,能回国找个不错的工作就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