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苏57发动机前面的那个什么雷达屏蔽装置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电脑版   2020-11-26 06:27  

苏57发动机前面的那个什么雷达屏蔽装置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苏-57进气道隐身并非主要靠雷达屏蔽器,而是垂直弯曲进气道先从下面这张著名图片说起,这是当年普京视

1

苏-57进气道隐身并非主要靠雷达屏蔽器,而是垂直弯曲进气道

先从下面这张著名图片说起,这是当年普京视察并进入苏-57原型机时拍的图片,苏-57右下方进气道内雷达屏蔽器清洗可见,当时部分人还认为是发动机风扇扇叶。所以给苏-57打上了没有采用S型进气道,用的是直通式进气道,进气道内雷达隐身主要靠雷达屏蔽器来实现的标签。但个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苏-57只不过采用的是垂直向的弯曲进气道为主,雷达信号屏蔽器等加以辅助的方式。

▲苏-57的名场面,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这架是苏-57的第二架原型机,也是第一架试飞的机型,更像是架验证机,跟歼-20的2001号机一样,与后续机型有较大差别,不足以说明苏-57的进气道布局。

▲从苏-57后续机型来看,其进气道雷达遮蔽情况明显改善,进气口正面大部分都是弯曲坡道,只有内上角大约1/4位置颜色较深。从发动机喷口对应的发动机安装位置来看,也可以应证这一点。

实际上苏-57采用的是进气道垂尾完全的布置方式,受制于苏-27整体气动构局的限制,苏-57机体中间位置要空出来留作升力隧道和武器舱,进气道水平防线设置弯曲缺乏空间,只进行了个收缩。其主要完全方向是设置在垂直方向,与YF-23、F/A-18E/F和台风等战斗机类似。

▲苏-57腹部,在水平方向上进气道入口与发动机出口几乎一致,只在腹部进行收缩


▲与之最接近的是F/A-18E/F超级大黄蜂,也是采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进气道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并不能完全遮蔽进气道入口,所以超级大黄蜂也设置了道雷达信号屏蔽器

▲当年与YF-22竞争的YF-23实际上也是采用这样的进气道布置模式,当初YF-23的隐身性能还被称为要强于YF-22,当然YF-23的弯曲幅度最大。

▲苏-57生产线图片,进气道垂直方向上弯曲幅度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在飞行过程中,这一位置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加莱特进气口气流调节挡板的遮蔽

综合来讲,苏-57并非采用进气道屏蔽器作为主要进气道隐身方式,还是以S型弯曲进气道为主。但受制于这种垂直弯曲进气道的先天性不足,并不能完全遮蔽发动机扇叶位置,再佐以雷达信号屏蔽器。

2

我们知道评价一架五代战机的技术指标无外乎F22战机创立的”4S标准“,也就是所谓的超机动性、隐身性、超视距打击和超音速巡航这四个特性。所以自打世界上第一款五代隐身战机F22首飞以来,后面出现的五代战机基本都以4S标准为基础条件,其中尤其以隐身性能高低最主要判断依据。但是在现有的五代战机中,却有一款战机的隐身性广被吐槽,这就是俄罗斯研制的苏57隐身战机,见过苏57战机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从苏57战机正面看的话,是直接可以看到发动机短舱内的发动机叶片的,而叶片只反射雷达波的主要贡献者,所以刚开始大家普遍认为苏57没有采用隐身战机普遍采用的S型进气道,其隐身性能相比苏35战机强不到哪去。但是后面随着苏57的原型机T50战机的多次试飞,T50的研制单位苏霍伊表示,T50战机因为某些原因没有采用S型进气道是有原因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T50正面隐身性能差,因为T50战机发动机短舱内安装了俄罗斯最新研制的雷达波屏蔽装置,所以T50战机虽然没有采用可以直接遮挡雷达波的S型进气道,但是其正面隐身性能并不差。那么苏57战机发动机短舱前端安装的雷达波屏蔽装置性能到底如何呢?首先从五代战机的隐身设计需求来说,因为发动机的风扇叶片属于金属材质,具有很强的雷达发射能力,但是受限于其运行过程中上万转的转速限制,根本不能给发动机前端的风扇叶片喷涂雷达吸波涂层。再加之风扇叶片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固定的定向回波,有点类似我们肉眼看高速旋转的叶片产生的纹路,这些定向回波更容易被敌方的雷达发现,甚至能根据雷达波回路判断出战机型号。所以对于强调隐身性能的五代战机而言,降低甚至消除发动机叶片雷达波发射直接影响着战机的生存能力。但是受限于涡扇发动机的高吞吐能力又不能缩小进气道直径,所以F22隐身战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S型进气道来降低发动机风扇叶片的雷达波发射信号,由于S型进气道内部曲线复杂,所以进入进气道内的雷达波逐步会被削减并被喷涂在进气道内壁的隐身涂层吸收,从而实现了进气道隐身需求。但是对于苏57战机而言,不是说苏霍伊没有掌握S型进气道的设计能力,毕竟早在20年前的苏47战机就采用了S型进气道降低雷达波反射信号,前面也说过苏霍伊官方明确表示苏57之所以没有采用S型进气道是有其他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是因为苏57太过于注重机动性了,所以采用了天生机动性优势更明显的宽间距气动布局,这样一来由于机翼为了突出高速机动性后掠角度较大,所以缩短后的进气道很难再设计成S型进气道了。再加之S型进气道除了隐身性好一点外,对于发动机进气影响很大,不光会增加发动机喘振风险,而且容易导致进气畸变,继而影响战机高速飞行时的安全性。所以早期三代机时期,像F15、F16、F18、苏27等战机都是直接能在战机正面看到发动机风扇叶片的。

就这样为了强调苏57战机的机动性优势,苏霍伊只能放弃S型进气道,但是苏57毕竟定位于五代隐身战机,没有隐身能力还能算是五代战机吗?所以苏霍伊给苏57战机的发动机短舱进行了小幅素的倾斜,也算是比较直的S型进气道吧,更重要的是在其风扇叶片前端增加了一个独立的雷达波屏蔽器,这个雷达屏蔽器说白了就相当于涡扇发动机内部的静叶片,只不过叶片倾转角度更大,再加之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处于固定状态,在保证发动机足够的进气需求下,刚好遮挡住了后面的风扇叶片,从而实现了发动机前端隐身需求。所以我们仔细看苏57进气道的话,还是能看清最前面的部件并不像是涡扇发动机叶片。其实这种设计思路也不是苏57首创的,美帝五代战机竞标项目中落榜的两兄弟都采用过这种技术,比如当年的YF23原型机在隐身设计上可是要比像如今的F22高不少的,而YF23隐身战机在正面也是可以直接看到发动机叶片的,当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还是和苏57一样的雷达波屏蔽器;再有像波音落榜的X32隐身战机从正面也是可以看到发动机叶片的,所以波音公司为了降低X32原型机的正面雷达波反射面积,也给发动机前段安装了雷达波屏蔽器。其次我们仔细放大看苏57战机发动机短舱前端的话,还能看到其前端有可以开合的可调斜板设计,这种发动机短舱内斜板设计早在苏联时期就有了,像米格29战机为了满足野战机场起降,在发动机短舱前端设置了起降时可关闭的斜板,而斜板上的密孔在满足进气需求下,也能将野战环境下的泥土隔挡在外。所以苏57发动机短舱前端也安装了这种有密孔的可调斜板,但是这个斜板则是用于在高速状态飞行时放下用来遮挡住短舱内部屏蔽器叶片,实现更为彻底的发动机短舱隐身需求。当年的米格25战机就有这个设计,不过这种设计由于大面积影响了发动机正常进气需求,所以很可能导致发动机产生喘震,甚至空中停车的严重事故。最后再说一点,这种固定式的雷达波屏蔽器其实不光可以安装在发动机前端,也可以安装在发动机喷口内用来降低发动机尾喷口内部的雷达波。毕竟发动机尾喷口内我们肉眼就能直接看到包括火焰稳定器、加力喷嘴、导流叶片、支撑支板等活动部件,所以这些部件也是后向雷达波反射贡献者。所以包括F22隐身战机使用的F119发动机和后面更进一步的F35隐身战机使用的F135发动机尾喷口内部都装有雷达波屏蔽器,也就是我们从尾喷口能直接看到的这个类似涡轮的东西,就是尾喷口内部的雷达波屏蔽器。

3

苏57战斗机作为俄罗斯性能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其性能还是非常出色的。相比于美国的F22和F35,苏57更为重视超机动性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对于隐身性能的重视要相对逊色一些。这也让外界对苏57的隐身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特别是苏57的进气道设计,其并没有采用隐身战机广泛采用的S型进气道,而是采用了在进气道内布置雷达屏蔽装置的方式。实际上,苏57采用这样的设计主要与其设计思路有关,而采用了雷达屏蔽装置后,其整体的隐身性能还是不错的。

(苏57战斗机)

隐身战机之所以使用S型进气道,主要是为了降低发动机风扇叶片的雷达反射信号。由于发动机的风扇叶片具有较强的雷达反射信号,因此是非常强大的雷达发射源。而且由于发动机风扇叶片会高速旋转,因而不能采用普通的隐身设计,这也导致S型进气道的出现。所谓S型进气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进气道的形状来隐藏发动机的雷达叶片,以降低发动机叶片的雷达反射,来提升战机的隐身能力。S型进气道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战机的隐身能力,但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首先,就是对进气道的材料要求较高,需要较强的结构强度,还要具备良好的雷达吸波能力,因而通常采用的是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其次,就是S型进气道对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要求较高。由于S型进气道的结构复杂,其对进气能力和空气流场的变化影响较大,因而如果设计不好肯定会影响进气道的进气效率,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这会影响战机的飞行性能。

(S型进气道设计)

对于苏57来说,其在设计上继承了苏27系列的中央升力体设计,在性能上比较强调超机动性能。其在进气道设计方面,由于机体中央需要留出升力体隧道和主武器舱,使得苏57并不能使用横向的S型进气道,否则会影响整体的气动能力和武器舱布置。因此,苏57采用了纵向S型进气道设计,其横向也有一定的S型角度设计。不过,其发动机叶片依旧没有得到完全的遮挡。正因如此,苏57采用了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来降低叶片的雷达反射信号。

(苏57采用了中央升力体设计,机体中央需要留出升力体隧道和主武器舱)

苏57采用了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后,其在性能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一方面,苏57可以保持良好的进气效率,避免苏57发动机性能的下降。这就使得苏57可以获得良好的机动能力,这也是苏57比较看重的性能指标。另一方面,苏57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隐身能力。由于苏57在整体设计上并未将隐身能力作为首要的设计指标,其隐身能力相比于F22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结合苏57的中央升力体设计,如果不提升进气道的隐身能力,无疑将会进一步降低苏57的隐身能力。而采用了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苏57的隐身能力显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对于苏57隐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苏57的进气道设计不能完全遮挡发动机叶片)

其实,苏57的这种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设计并非其所首创。像美军的F/A-18E/F就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其纵向S型进气道同样不能有效遮挡发动机叶片,因而采用了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而当年的YF-23也同样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其进气道也为将发动机叶片完全遮挡,但采用先进的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后,YF-23的隐身能力还要强于F22。其实,俄罗斯曾在苏47的身上进行过S型进气道设计,但由于苏57的设计理念强调机动性,因而采用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也就成为提升苏57隐身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YF-23战斗机)

综合来看,苏57的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非常适合其强调超机动性的设计。而采用进气道雷达屏蔽装置对于采用纵向S型进气道的战机也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有效弥补发动机叶片遮挡不全而造成的雷达反射面积增大。对于提升苏57的隐身能力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4

俄毛擅长出其不意!经常小小装置带来无比巨大的效果!存在即道理!尤其是战斗机!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多余的早飞掉了![耶][耶][耶]


5

主要是作减速板用。

6

这个,大概只有被击毁的飞行员才知道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