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电脑版   2020-11-26 06:01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不请自来!是的!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四十多年前的,七八十年代吧!那时候的所有水面都归大队所有,每个生产队只有

1

不请自来!

是的!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四十多年前的,七八十年代吧!

那时候的所有水面都归大队所有,每个生产队只有三四个小水面鱼塘,到过年前捕捞,然后按人头分鱼过年。

当然分的都是白鲢鱼,草鱼等上等鱼都让队长等干部私分了!

但是,那时候没有太多的化肥农药,更没有化学除草剂等药害,所以每个水域里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鱼类和青虾,泥鳅等!

那时候农民白天挣工分,晚上捕鱼改善生活和补贴家用,但是如果被大队干部发现了,还算是偷鱼,会没收捕鱼工具的!
记得有一天吃过晚饭,我跟着父亲去捕鱼,工具是一片:搭搭网!用两根稍长的竹杆连接着网的两端,用力甩出围捕,别看这种网不太大,只要被围在当中,再大的鱼都逃不出去!老父亲负责捕,我手提鱼篓跟着捡鱼。正捕在兴头上,突然一道强光手电筒照着我们两个人,伴随着喊声:干什么的。我一看不妙,撒腿如飞的跑回了家,可是老父亲由于手提着鱼网,跑的慢,被捸个正着,鱼网被没收了,并当着我父亲的面架上稻草烧毁了。

那时候,家里如果来了客人,生在水乡,只要提上搭搭网,出去一盏茶的时间,就能捕捉到三四斤大草虾和鱼。水里简直到处都是鱼虾,根本捕不完!

更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次胡呆子(虎头鱼)的鱼,每年淸明节期间,交配产卵,而它们的交配产卵都是在边上的石头缝里,并发出咕咕的叫声。捕捉这种鱼无需任何工具,只要寻声将手伸进去,伸出中指,它就会咬着你的中指不放,顺势一抓就将其捕获了!

现在由于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在我们面前灭绝的淡水鱼类,就有很多了!如:泥鳅,虎头鱼,青虾,鳑鲏,白鳝,螺蛳等等!感觉现在的鱼类资源,是越来越少了!哪象以前的水域里面的鱼是捕捉不完的!

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政策,不能让中华鲟的悲剧再次重演!

本人观点!

2

这个问题很有趣,鱼类生长的环境无非就是海洋和陆地上的江河湖海,从目前来看,海洋上的个别物种有灭绝现象,沿海鱼类生产量在逐年降低,总体来说江河湖海的鱼类资源破坏性较大,有些物种已灭绝,淡水鱼类资源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100多年前也就是1920年前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那个时候的鱼是取之不尽吗?世界上其它国家也是如此吗?我们先看看现在美国五大湖的鱼类资源泛滥到什么程度。

当小船经过一些水域的时候,鱼群受到惊吓就跳出水面,场面十分壮观,常常是开小船到河中走一趟,回来船舱中鱼已经满了。

▲用弓箭射鱼,吸引了一些弓箭爱好者前往

从现在来看美国的鱼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美国在100多年前没有这么多“鲤鱼”,这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清除河水中的浮游生物,从我们国家引进的“亚州鲤鱼”,由于这里环境适宜,并且没有天敌,经过30多年的繁殖,才出现了泛滥。

还有一个原因,鱼本来可以做为我们餐桌上很好的食品,可是美国人天生不爱吃淡水鱼,不能把这些鱼类纳入到下一级食物链,进入生物循环,才导致了鱼类资源过剩。

假如说美国人改变饮食习惯,淡水鱼成为他们的消费食品,每人每天消费2两鱼肉,每年消费0.2*365*3亿人=110亿千克,如果不合理保护,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恐怕也是很困难。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淡水鱼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食品,100多年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比较好,加之人类的捕捞手段还达不到很高的鱼产量,从人口数量来看,那个年代全国人口也就是4亿人左右,是目前的1/3多,人口少,对资源破坏力较差,鱼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里面掩盖着一个问题,人们对鱼类资源需求较高,消费量较大,但生产力不足,人类的捕捞工具简陋,达不到我们的消费需求,才觉得鱼类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在100多年前,人类的过度捕捞也会导致鱼类资源的枯竭,这还不包括因自然环境的演变而导致河流干涸对生物资源的伤害。

鲤鱼一般二年性成熟,有些个体一年也可成熟。产卵季节随地区而异,4-6月为盛产期。怀卵量因年龄和个体大小而异,15-80万粒不等,体重1斤左右时,怀卵量为10-14万粒,体重2斤左右时怀卵量约为17万粒,2-3年雌鱼的相对怀卵量平均为1234粒/克。卵子产出后,在15-20℃水温下经4-6天即可孵化出苗。

从鱼类繁殖速度来看,产卵量极高,可以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鱼类在产卵的盛产期,遇天敌较多,包括我们人类的捕捞,会对鱼类的繁殖产生极大的伤害。所以说我们国家对一些河流、湖泊每年在产卵期实施禁捕非常有利于鱼类的繁殖。

由于人类过度捕捞,没有禁渔期,导致物种灭绝,这不仅是产卵期禁捕的事了,还要进行全年的禁捕,才会让鱼类得到休养生息,有利于生物资源得到长远的发展。为此长江实行十年的禁渔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10年后长江鱼类四大家族会有惊人的产量。

总结一下,100多年前鱼类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产力水平有很大关系,与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少也有关,无论什么年代,人类的捕捞是对鱼类资源的过度伤害,人类才是鱼的最大天敌,不仅是过去,还是未来,只有合理地保护好鱼类资源,科学捕捞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

还别说,100年前,世界的鱼类资源还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一个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里,每个物种都承担着一定的生态位,在较长时间内可以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对外表现出维持平衡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功能特征。对于海洋、河流、湖泊中的鱼类来说,同样如此。

早在400多年前,荷兰法学家雨果·格劳秀斯就指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于广袤深邃的海洋,人类从最一开始对于它的认知,就来源于食物的获取,很多先人在面对巨大浩瀚的海洋以及其中的众多可以食用的鱼类资源时,难免会发出“鱼是取之不尽的”感慨。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也是非常不全面的,而从中获取食物以及从中得到的利润,仍然是我们利用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需求能力大大提升,一方面是食物,从渔产品中获取丰富的动物蛋白质,另一方面是从中获取大量的化石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对海洋和河流、湖泊的保护来说,就显然没有及时跟进,对其输入的不是保护,而是污染物质,百年来,对于“水域”的保护,是随着污染的逐渐加重才慢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

这里列举几组数据。在人口方面,1920年世界人口只有19亿,2018年达到76亿,是100年前的4倍。在渔业产量方面,1920年世界总量不到800万吨,1950年达到2000万吨,1990年突破1亿吨,目前已经达到1.3亿吨每年,比100年前翻了16倍。与此同时,数量更多的渔船、更加先进的船只、更加高效的捕鱼工具、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对全球渔业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在很多地区的鱼类资源,在人类的疯狂捕捞下数量已经大幅下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水域”的承载能力已经抵抗不住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了。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100年前鱼类“取之不尽”的原因。鱼类所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受到了人类的干扰和影响。100年前人类对于鱼类的需求,以及对鱼类种群数量的改变,完全可以依靠自然生态系统和鱼类自然进行调整和恢复,也就是说“你吃多少,鱼长多少”,不会破坏鱼类所在的生态系统。而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由于吃和其它方面的利用所需,加上污染物的排放,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已经赶不上人类捕捞的速度,有的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长此以往,估计很多鱼类就只能出现在记忆和图片中,供我们想念和凭吊了。捕鱼不要仅仅为了数量,而且更要可持续发展。

4

你好,这是因为一百年之前,鱼资源非常丰富。

一百年前听上去好像离现在不算太远,但实际上最近这一百年间,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太快了,科技到达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同时对自然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百年前的自然生态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各种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鱼类资源也是如此,那时候与本身也非常多,江河湖海各种水域都非常适合鱼类生存,再加上人类捕捞鱼类的方式还不太发达,捕捉的鱼也并不多,所以鱼类就像是取之不尽一样。

5


过度捕捞大大减少了海洋鱼类的数量。事实上,一个世纪以来,大鱼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些发现来自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该小组仔细分析了全球200多个海洋生态系统模型,以评估1880年至2007年世界鱼类生物量的演变。



科学家们强调了金枪鱼、石斑鱼、鲨鱼和其他顶级掠食者数量的锐减,以及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影响了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对许多物种的灭绝负有责任。地球和海洋都能受到人类的影响。

事实上,一项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在仅仅一百年的时间里鱼类下降了三分之二。这种下降正在加速。这种生物量损失的一半以上(54%)发生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换句话说,是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捕鱼开始以来。

研究人员指责过度捕捞。金枪鱼、石斑鱼、鳐鱼、鲨鱼和旗鱼是消费者的最爱,鼓励渔民追捕这些大型鱼类。他们首先寻找这些高价值的捕获物,然后趋向于耗尽鱼类资源。这些物种中的大量现在面临灭绝的威胁。 这些顶级捕食者的消失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它扰乱了猎物物种——小鱼、水母等的种群平衡。

事实上,研究表明沙丁鱼和凤尾鱼的数量在上个世纪翻了一番。该研究还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全球范围的变化,以前以大型鱼类为主的海洋现在变成了以小型鱼类为主的空间。 这个发现真的让人担心 ,小鱼生命周期短,更容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以后我们还能捕到多少鱼?

6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不过可以肯定的说,即便是没人说“一百年前鱼是取之不尽”的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一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实际上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以及环境有无破坏等有关。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她是包括咱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并且绝大部分生物主要生活在地球的表层。

本题中所提到的鱼,就生活在地球上的的江河湖海之中,也就是地球外部的水圈(地球上水圈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分别是:海洋水占96.53%、淡水占2.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以我国为例,一百年前也就20世纪初,这个时候的中国处在清末民初,由于晚清的没落和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年年征战和列强的不断干预,这一时期的社会十分混暖,民不聊生,国内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无论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教育状况等,都处在相当低的水平,而且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土豪劣绅手里,普通百姓只能通过给地主种田种地维持生计,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分工明确的“渔业”,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全鱼宴”,顶多也就是农闲时抓几条鱼打打牙祭而已。

由于清末民初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等都非常的低,社会整体生产力低下,因此对自然的索取就非常有限。以捕鱼为例,只能通过垂钓、刀叉、渔网等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效率非常的低,并且由于清末民初人口大约只有4万万多人,大约只有现在的约1/5左右,市场需求较小,因此渔业资源就显得非常丰富。

同时,一百年前以传统的工商业、农牧业为主,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的小,不像现在随着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陆地上的江河湖泊和大陆架近海水体遭到一定的破坏,使得鱼类的栖息地和产卵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鱼类资源逐渐被萎缩。

再者,一百年前人类还没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一些江河没有被人工兴建的工程阻断,鱼类能够正常的洄游产卵保持正常的种群规模,然而现在由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阻断了一些鱼类迁移洄游。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的兴建直接改变了三峡库区和大坝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大坝直接阻断了鱼儿正常的洄游路径,一些鱼类从此“两地分居”。

总之,鱼类资源的丰富与否,主要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只有良性循环才能确保鱼类资源不会枯竭,而“竭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的行为势必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

举例说明——长江鱼的保护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我国“黄金水道”长江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綜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危机长江水生生物种群繁衍,而且也给渔业生产带来重创。据统计,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捕鱼量约为43万吨,到了80年代锐减至20万吨左右,而近几年基本在10万吨左右。

为了保护长江鱼,我国实施了“两步走”全面实施长江禁捕,分别如下:

第一步: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第二步: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除了实施禁捕外,还将从人工繁育、强化就地保护等方面着手,逐渐使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状况得到明显缓解。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7

个人意见,首先,鱼取之不尽的意思是能够繁衍下去,代代相传。鱼类想要繁衍无非几点:

1、自然环境良好,适合鱼类生存。100年前环境尚未遭到大肆破坏,鱼类生存环境有保障。

2、没有人为的大肆捕捞,人类之所以大肆捕捞无非利益与饥饿,100年前人们还没有现在如此利欲熏心、也没有条件去大肆捕捞鱼类,因此人为原因也不存在。

3、没有能使其灭绝的天敌出现。

因此个人感觉如果一直保持100年前的状况,鱼类不说取之不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8

回顾一个世纪以前的1920年,工文明远不及现在发达,江河中没有游走的挖沙船,人类捕鱼大多是为了食用,超市里没有鲨鱼肉,药店里更没有深海鱼油。妈妈对我说,小时候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如果雨水连天,河水漫过堤岸,流到学校操场里,那么就连学校操场都会成为鱼儿的欢乐海洋。说那是的鱼是取之不尽的,我半点都不会疑惑。可惜如今校园边的小河已然干壑,水中即便有鱼儿也因水污染而不一定能够食用。一百年的沧海桑田,还有什么不能改变!


9

首先感谢邀请

百年前的事没查过,就说说近年来的,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九几年吧,六月份晚上我经常去田里抓黄鳝,有时候一晚抓到好几斤。

放星期经常和同村小孩组队去小河里抓鱼,也抓到不少,这些也是童年快乐时光,不帮家里干农活经常被老妈教训。

现在的水田,小河里很难见到鱼啰。

10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推断,100年前鱼类“取之不尽”的原因:鱼类所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受到了人类的干扰和影响。100年前人类对于鱼类的需求,以及对鱼类种群数量的改变,完全可以依靠自然生态系统和鱼类自然进行调整和恢复,也就是说“你吃多少,鱼长多少”,不会破坏鱼类所在的生态系统。

而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由于吃和其它方面的利用所需,加上污染物的排放,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已经赶不上人类捕捞的速度,有的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长此以往,估计很多鱼类就只能出现在记忆和图片中,供我们想念和凭吊了。捕鱼不要仅仅为了数量,而且更要可持续发展。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李靓蕾会原谅王力宏吗

2021-12-30 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