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

太原战役简介 太原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电脑版   2018-09-14 20:30  

  太原战役(Taiyuan Campaign)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194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进行的。

太原战役简介 太原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师,1300余门火炮,连同中央军委补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25万人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至1949年4月24日战役结束,全歼守敌13余万人、民团8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其中攻城战役、攻城后巷战伤亡3.6万,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和第一、第四野战军备一部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山西省太原市进行的攻坚战。

  晋中战役结束

  1948年7月下旬晋中战役结束后,山西省除太原、大同外均告解放。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所辖部队已大部被歼灭,余部5个师和1个暂编总队收缩于太原及其外围地区,企图依托险要地形和坚固设防进行固守。为夺取太原,歼灭阎锡山集团,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徐向前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统一指挥第1兵团(辖第8、第13、第15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2旅等部共18个旅11.5万余人,乘晋中战役胜利之势进逼太原,集结于榆次、太谷、清原(今清徐)等地并进行整训,准备于10月中旬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简介 太原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太原地理形势

  太原为山西省省会,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东倚罕山,西临汾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华北的战略要地。阎锡山集团经过长期经营,修筑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在北起黄寨、周家山,南达武宿、小店镇,西起石千峰,东到罕山的防线内,仅主要防区就有大碉堡5000多个。城东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城东北卧虎山,城东南双塔寺等要点,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太原的主要屏障。

  国民党战略部署

  国民党军为加强防卫力量,从西安空运整编第30师(后改为第30军)增援太原;通过抓丁等手段,将该市守军扩编为5个军部、14个步兵师和3个暂编总队、3个特种师,连同保安部队等,使总兵力增至近10万人,拥有各种火炮600余门。将太原市划分为1个中心防御区和东(后分东南、东北)、南、西、北4个外围防御区。

太原战役简介 太原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其部署是:以5个军11个师(总队)担任东、南、西、北区的防御;以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1个军6个师担任机动作战。防御重点置于南北两区。

  战役指导方针

  乘守军脱离筑城地带予以歼灭,顺势夺占东山要塞华北军区第1兵团前委于1948年9月28日决定,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其守军,然后一举攻下太原,作为战役指导方针。

  计划第一步从太原东南、东北方向突破守军第一道防线,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切断外援;

  第二步夺取山头、淖马、双塔寺、卧虎山等主要外围据点;

太原战役简介 太原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第三步以城东南和城东北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攻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