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一场离奇张扬的爆款营销事件 – 《地球最后的夜晚》

evenc伊文西

电脑版   2018-12-28 12:09  

 

12月27日,对国产艺术电影而言,是个意义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毕赣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成功跨过亿元门槛。

 

今时今日,预售过亿本也不算惊天动地,《速度与激情8》、《捉妖记2》早就预售过2亿,即将上映的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有公司愿用28亿保底。

 

但这都是属于商业制作的游戏,而《地球最后的夜晚》,是部完完全全的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票房过亿什么概念?

 

贾樟柯是目前国内最被主流接受的艺术导演。

 

今年的《江湖儿女》,加入了商业元素,有廖凡徐峥张译这样的明星,卯着劲宣传,上映近2个月,才收入6900多万,而这已创下了贾樟柯电影生涯的最高纪录。

 

毕赣的电影,在叙事层面,可能比贾樟柯更晦涩,更自我,更实验性,更偏意识流。

 

同理,也更挑剔观众。

 

他2016年的电影《路边野餐》,得到专业评论的盛赞,累计票房却才647万。

 

连《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的零头都不到。

 

两年时间,发生了什么?

 

难道是国内观众艺术鉴赏能力突飞猛进,艺术电影市场爆炸式增长?

 

才怪,影院里的主流观众依然是“找爽”的,艺术电影在国内院线生存艰难,即便有艺术院线庇护,也只能勉强求生,卖过千万,都算商业成功。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一下把这条线提到了亿元级别。

 

难道是电影具备了众多商业元素,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

 

不错,电影里有主流明星汤唯,有非主流明星黄觉,请窦靖童唱了推广曲,但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

 

追根溯源,一切来自于一场打破常规的“跨年一吻”营销。

 

12月7日,发行方写给全国各院线、影院一份跨年活动声明:

 

“这是2018年的最后一部电影,影院可选本片做跨年活动,可选择在12月31日21:50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就是0点0分跨年那一刻。观众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随后,在以抖音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相关宣传,主题都围绕浪漫、命中之人、一吻跨年等关键词展开。

 

有很多用户上传票房预定截图,摆成2019、心形等,抖音热度居高不下。

 

最热视频是一个女声在念一段文字:“如果可以,我希望能买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点的电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在电影最后结束时刻相拥接吻到第二年。”

 

还有人说,“其实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身边坐的是你”。

 

随后,影片在各网络购票平台的想看人数,呈井喷式暴涨。

 

电影网络预售亦同时开启,票房收入直线抬升。

 

3000万、5000万、7000万、9000万,如变戏法一般,数字不断刷新人们对艺术电影票房的认知。

 

直到今天,电影预售票房过亿。

 

其中98%以上的票房,都集中在了12月31日。

 

也就是说,多数买票的观众,在进行一场以“爱情”为名的跨年仪式。

 

而这,甚至与电影本身无关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过是个背景,是这场仪式的一个环节。

 

多数人甚至分不清电影到底叫“地球最后的夜晚”、“地球的最后夜晚”、“地球最后夜晚“还是“地球最后一夜”。

 

买票的观众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一部怎样的电影,在抖音视频爆红以前,他们多数没看过《路边野餐》,不知道毕赣是谁。

 

还以为会是像汤唯上一部“不二情书”那样的浪漫爱情片。

 

所以,在缔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因为电影的购买主力,并不是它真正的受众。

 

过去此类艺术电影,票房的主要支撑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用户画像上,偏向高知群体、文艺青年和专业人士。

 

而此次的购票观众,大多来自抖音,对应的人群主要以传统意义的“小镇青年”居多。

 

“小镇青年”是每个爆款电影的必备,《战狼2》、《前任3》的票房奇迹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但《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因为它与那些曾经的爆款电影,截然不同。

 

毕赣本人对这样的疑问是比较敏感的。

 

他并不排斥电影的营销宣传,之前还上了热门网综《吐槽大会》,不过反响一般。

 

在参加知乎的盐CLUB论坛时,他曾较为激烈地回应过一个观众的提问。

 

“这是一部非常艺术化的电影,我的宣发同事不偷不抢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识做一件事情,我没有觉得他们有任何过错,我非常尊重他们。”

 

“谁决定了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应该看什么样的电影?”

 

是的,无论商业电影也好,艺术电影也好,都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收获更多票房。

 

但这应该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便是受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这部电影能够呼应他们的需求。

 

很显然,这种供需关系,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上,发生了某种错位和扭曲,电影票房明显“过载”。

 

观众想要的,与电影所能给予的,并不对应。

 

我个人很喜欢毕赣,《路边野餐》看了无数遍,着迷于他的美学风格和诗性气质。

 

但我依然认为他的电影得不到多数观众的认可与欣赏。

 

哪怕《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部庸俗无比套路陈旧一味煽情的爱情电影,所面临的口碑风险,也远比现在小。

 

它的危机,恰恰源自它是部“好”电影。

 

可以说,多数观众连进入电影叙事的耐心都没有。

 

能不能安稳坐在那里,熬过140分钟,特别是后面1个小时的3D长镜头,都是大大的疑问。

 

方言、固定机位、长镜头,大量的呓语、超现实情节和符号,每道都是门槛,关隘一重接着一重。

 

而它所要面对的,是习惯了短、平、快的快餐娱乐,想要迅速获得外在刺激的消费者。

 

是迫不及待等着电影结束,想立即跟对象打个啵儿,或者晚上去酒店啪啪啪的现实主义者。

 

无论哪种,应该都不太会接受《地球最后的夜晚》。

 

耐得下性子欣赏毕赣的观众,绝不会有心思去疯抢31日的晚场票。

 

31日晚场之外的预售才100多万,这才是这部电影真实的受众群体,和票房体量。

 

就像当年侯孝贤拍了部《海上花》,有些人听说是部讲妓女的电影,里面有李嘉欣和刘嘉玲,就兴致勃勃地买票去看。结果足足看了90分钟的沪语家长里短的闲谈。

 

或者想看武侠片,却买票看了《刺客聂隐娘》。

 

因为预期的落差,最后会转为某种无名的愤怒。

 

那么,当失望的观众走出影院,很可能会从口碑上对电影产生强大的反噬。

 

看不懂,故弄玄虚、不知所云……算是客气的。

 

装逼、垃圾、烂……可能才是更符合这类人群的语境。

 

毫无疑问,毕赣是极有天赋的导演,他是继贾樟柯后,我所见真正能用影像传达诗意的人。

 

他对生活的思考,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把握,对个体和环境的构建,在华语导演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没有任何道理说艺术电影就要阳春白雪,就活该票房低。

 

我乐见艺术电影热卖,艺术电影观众增长,但前提是彼此认知一致。

 

不要因为营销的成功而错判市场与形势,更不必被可能出现的争论与票房断崖式下跌打击了创作热情。

 

电影的水平高低,个人的好恶,都可以在一定层面进行讨论。

 

但如果因为营销的介入,通过信息差,把大量错位的观众拉入影院,把不相干的群体与小众的作品捆绑在一起,恐怕对双方都会是种伤害。

 

无论如何,一个纪录诞生了。

 

光环落到毕赣头上,是时势造英雄,也把他推向风尖浪口。

 

电影会是好的电影,营销也是成功的营销。

 

愿最后导演与观众各得其所,而不要一地鸡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