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狗十三》 在反智主义的寒风中长大成人 – 《狗十三》

火麒麟ST

电脑版   2018-12-17 10:08  

 

 

 

 

最近影迷圈为雪藏三年终于上映的《狗十三》奔走相告,按理说这对于中国大陆独立电影,是值得欣慰的。但大多数自媒体平台在宣传时,把重点死死地钉在了“残酷青春”上。不是说这个切入点不对,而是这么一来,《狗十三》与院线阔别的五年便没了意义。

 

《狗十三》经过五年尘封愈显珍贵的价值可不只是“残酷青春”那么简单。单纯讲残酷青春的好电影当然可以有,比如美国的《弗兰西斯·哈》,日本的《无人知晓》和咱中国内地的《上学路上》。但《狗十三》在明明已经过审的情况下还被院线雪藏五年,不可能只是因为导演曹保平展现了一位少女的青春阵痛那么简单。

 

稍微留意剧情的一些关键环节的话,你我会震撼地发现,《狗十三》是一部体现了时代遗毒的电影,它并不像《活着》《蓝风筝》等片那样直接描述特殊时期众生的愚昧和落后,而是通过当代人的生活表现,体现了当年社会普遍的愚昧和短视给后人造成的影响。

 

 

有些观众看完电影直接说女主角李玩“不懂事、没教养”,为了一条狗折腾得天翻地覆。我都怀疑这帮人是不是等影片都开始十来分钟才进影厅的,还是之前在网上跳着看的。李玩作为从小经常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孩子,在影片一开始还是关心爷爷奶奶的;之后和继母生的小弟弟相认,她除了失手让弟弟摔伤,基本上也还懂得照顾弟弟。这些行为至少可以证明李玩并不是一个完全离经叛道的女孩,反倒是长辈们的思维和举动看着着实让我扶额。

 

 

影片一开始就是李玩的父亲不顾女儿的意愿,当着老师的面改了她的兴趣班报名名额,事后不但不好好给李玩做思想工作,却只想着用钱给李玩“压压惊”。通过这个情节,一个典型的父权形象就在影片中立住了。李父并不是法西斯式的暴君家长,他偶尔也会揣测女儿的爱好,满足女儿表面上的喜好;冷静的时候,也会对女儿说几句走心的话。但一旦他个人的利益和李玩的意愿产生冲突时,李玩的意愿是绝对要被牺牲的。李父学不会也没心思走进女儿李玩的内心世界,毕竟一旦太能理解儿女的心思,自己作为父亲的地位多少都会动摇。现实生活中李父这样的有事业、二婚的中年男人不常见,但亲情和父权之间抉择两难的父亲并不少见,尤其在上世纪6、70年代度过童年的一代中,因为那时候除了少数知识分子的子女,其他家庭在那个年代没能学会开明和包容。

 

 

至于李玩的爷爷奶奶的作为,则更能体现某个时代对个体的长远影响。奶奶一提到家门外,就是“外面乱七八糟什么都有”,结果好些年不出门的她为了找擅自离家的李玩,才出门没多远就迷了路;爷爷关于凤凰台、美国的那点调侃,简直让我想起了电影《南京大屠杀》里,一个大户人家的老爷听说日军将要侵袭南京时的反应:“日本人,不就是倭寇嘛?”在那部电影里过了没几幕戏,日本空军的导弹就炸到了老爷的头上。老两口不仅把自己关在了家里,也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关在了过去,与当下隔绝,不希望甚至害怕被新事物改变。他们甚至乐于让下一代顺从他们的思维,对下一代重走他们的步伐喜闻乐见,毕竟对老一代来说,安稳地走老路,总比被新面孔吓到省心。

 

就这样,在家庭教育上,封闭的祖辈和强权的父辈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要让子女太过强大、太有主张,以免其发过来破坏家教规矩,不但不能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信条,还可能毁了家族。对于李玩软硬兼施的手段,都是以让李玩变得表面上顺从、听话为目的的。李玩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了十几年,虽然还不成熟,但也能感觉到这种家庭意识的作祟。所以她一开始不顾家人劝阻去找狗,不只是出于对狗的喜爱,更是出于对家人的不信任,谁知道爷爷是真的把狗弄丢了还是把狗卖了、宰了或者说送人了?

 

当然,如果仅仅如此,那《狗十三》就是单纯的个人成长史,并不值得被雪藏长达五年。片中对于李玩在家庭之外的生活情景中,有两处算是揭露了片中这么个家庭的成因的冰山一角。

 

其一是英语兴趣班上,上课时突然教室里飞来了一只蝙蝠,全班哗然。

 

 

拍犯罪片成名的曹保平用了惊悚片中常用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这一场景。飞速穿梭的主观广角镜头和中近景为主的客观镜头急促剪辑,节奏和教室里的气氛一样躁动不安。这是片中第二个运用主观视角镜头的场景,第一次用是在李玩初次体验滑冰的片段,在那个片段中,主观镜头突出的是李玩刚学滑冰时的忐忑不安。而这回,通过急促运动的主观镜头,看着状态失控的学生,我们多少也会像蝙蝠一样感到恐惧。

 

这一切都在老师用课本拍死蝙蝠时戛然而止。老师冷静地用课本托着蝙蝠的尸体,将它倒出窗外。课上让学生朗读的课文内容是对未来机器人改善生活的畅想,老师杀死蝙蝠的方式却像极了古时候刽子手对死刑犯处刑的姿态。老师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在无形中暗示着学生:知识未必会带来智慧,但它是谋权牟利的工具,可以通过它获得生杀之权。这样很容易造成两种导向:一是学生虽会竭力用功苦读,但最终目的是追名逐利,当TA拥有了权利,就享受着唯我独尊的快感,就算践踏了让TA成功的知识也不觉羞耻;二是学生发自内心蔑视知识,从此在矫枉过正的反知识、反权威、反精英、无才即正义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其二是李玩被父亲拉去上司老张的酒席凑人数应酬。

 

 

老张一个劲儿地向同事们抛书袋,孔孟名言、唐诗宋词信手拈来,但听到李玩最喜欢的书是《时间简史》,老张不但嗤之以鼻,还用“逝者如斯夫”粉饰了自己的鄙视。其实看到这里,我也对老张的“满腹经纶”感到不屑了,你要真的吃透了百家经典,还张罗着酒席请大家给你拍马屁作甚?你不知道如果不是开国老一代倡导诵读古诗词、多读百家经典,你那点“书袋”哪知道会不会和“四旧”一样,早在历史的角落中被付之一炬?

 

但包括李父在内,酒席上所有人即使有的知道老张作为假秀才的虚伪,也没什么人敢揭穿,甚至还要逢场作戏、随声附和。这都在印证着李玩在学校感受到的教育氛围造成的长远影响。在这个宴席上,知识真的沦为了附炎趋势的手段,是保守群体的首饰,掌握知识除了融入体制,对个体的人生没有更多的意义。李玩从中获得了启发,从此把对理科的热爱转化为重点高中的敲门砖;现实中的少年们从中点燃了愤怒,此后更加坚定地反精英、反知识。且看现在社交网络上各种理直气壮的反智、专制言论,他们对社会风气形成反作用的时候,就是社会教育自食其果的时候。

 

 

 

不过,反智主义造成的社会倒行逆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现阶段社会舆论只能在理性、开明和愚昧、封闭之间的灰色地带混沌般存在着,其中必定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如果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个体迟早会进行自我毁灭,就像片中李玩家楼上把自己当做鸟的精神病人。但人道主义和现代法律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宣泄,于是不能用智慧进行自我防卫的事物就成了社会负能量宣泄的牺牲品。《狗十三》中李玩家先后养的两条狗就是这么地不幸,一个缺失照料,一个李代桃僵,都成了李玩家家庭矛盾的无言承受者。所以才有了最后李玩的那句感慨“我很担心它(疑似找到了的第一只狗)会认出我”。

 

封闭、专制、暴力、虚伪……经过这一系列人性问题的催化,本就因为特殊时期的动乱缺失了社会文化正常过渡的华夏社会,最终孕育出了反智主义这个怪胎。这是多少为父母、为师长、为子女的国人不愿意面对的。即使当局对之宽容,院线经营者也未必愿意在大银幕放映着连自己都不忍回首的成长伤疤,对观众自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曹保平还是有些心软,他在《狗十三》结尾留下了一个希望——李玩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在滑冰场上,艰难地学习着在冰面上站立。滑冰是最能锻炼身体行动独立性的运动之一。当一个人的身体足够独立强大,至少他可以有底气克服客观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当一个人的思想足够独立强大,至少他可以摆脱愚昧和封闭,用更活跃的思维去了解、运用新事物。这便是尽管多处情节刺痛人心,但《狗十三》仍然可以过审的重要原因。

 

 

这是曹保平目前创作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之后的《烈日灼心》饱受审查阉割,《追凶者也》干脆自我阉割,以喜剧的名义柔化了社会问题,让人不禁担心《她杀》的力度;咱也别太挑剔当时才十五岁的张雪迎在片中的表演了,看她这些年的片约,估计接下来不太可能通过更深入人心的角色带来更动人的表演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