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宁可做一个放肆熊孩子,也不要做一个虚伪中年 – 《狗十三》

电影哔哔哔

电脑版   2018-12-10 00:06  

十三岁,想一想自己十三岁那会在干嘛?刚上初中,心智未必多成熟,但觉得自己很行,似乎跨过了成年的那道门,但真正成年人的世界我不懂,而我内心的世界又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叛逆期,真真正正的熊孩子。

曹保平的《狗十三》,里面的熊孩子是个少女。少女、狗、家人,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要元素。导演借用少女寻狗的这条主线,层层递进描绘了一个少女走向成年时的内心世界。

摄影师罗攀镜头下的李玩,一身校服,长长的头发,额头上还长着青春痘,她并不爱笑,父母的离异也让她看起来比同龄人多了点故事感。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很渴望身边的人对她的关爱与理解。在她眼中,父亲、爷爷、奶奶这些看似是她最亲近的人似乎离她很远,反而一条她取名为爱因斯坦的狗的到来,成为了她真正的亲密伙伴和倾诉对象。

在我们传统家庭的字典中,“懂事”似乎是对一个正直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褒奖。有一集《奇葩说》里,辩手们在讨论这样的一个话题,“父母再婚,孩子应不应该阻挠”。其中一个辩手说得好,孩子可能说不出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但阻挠却是一个孩子的本能与权力。李玩也不想懂事,父亲的再婚,弟弟的来临,13岁的李玩就是本能不喜欢,本能地排斥着。所以她把狗狗当成知己,而爱因斯坦走失后,李玩不顾一切地要找回爱因斯坦,也是她对这种被漠视生活的反抗,或许在成年人眼中这就是一种“不懂事”,但这是一个13岁女孩儿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

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渴望成长,但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挫折和苦楚。当身边人的所作所为让自己无法理解的时候,我们要不要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所谓成长的代价就是如此,你总要学会妥协、和解,甚至变成一个你不喜欢的自己。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从李玩的成长经历中看到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那些或多或少的叛逆,那些或多或少的“不懂事”,在传统中国父母的教育下,我们都是如这般成长的。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用冷静客观的视角试图与目前还处于这一时期的家庭建立起情感的通道。都说旁观者清,看看这部电影吧,相信能给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带来思考。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