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懂事,但一定别忘记我们曾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 《狗十三》

名小川

电脑版   2018-12-10 00:06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十三岁少女明媚的脸,粉刺爬满额头。

《狗十三》这第一个特写就给故事定了调——真实。

本片是曹保平的学生焦华静编剧的毕业作品,这个80后女孩不矫饰不遮掩,毅然撕开青春伤痕的痂,流着脓淌着血也要诉说,还我们一副原生态的家庭图景——有别于传统叙事里的温馨,《狗十三》里聚焦的,是成长的残酷。

少女李玩由爷爷奶奶抚养,父亲与后母瞒着她生了个弟弟,被爷爷唤做“昭昭”:“这回是个儿子,不能像李玩的名字起得这么随意了。”

凭借着这点歉疚,她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直接体现为一条宠物狗的到来。

李玩叫它爱因斯坦,代表着她对物理学的热爱;爱因斯坦也很快成了李玩的精神支柱,他们同吃同住,同寝同眠,可最快乐的时光总是倏忽过去——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

丢了狗也不尽力去找,知道李玩爱滑旱冰,就由后母出面买了双直排轮滑鞋作为补偿,甚至还买了条和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可卡犬送她——都做到这一步了,还想怎么样呢?够抬举这小丫头了。

谁知李玩竟“不识好歹”,不找到爱因斯坦不罢休。跑遍全城,无心上学,甚至推倒了前来阻拦的爷爷,简直什么都不顾了。

她父亲终于骂了一句: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

看得我心头一惊,这好像也是我刚刚的想法——尽管它只是瞬间掠过一下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步入“懂事”的行列了?

大概是从小到大潜移默化,家人没时间陪我,他们给的一向是有条件的爱。就像李玩一样:考到全班第一,父亲才答应带她看一次天文展。

所谓的“懂事”、“顾大局”、“识大体”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个人服从集体,认清自己在一个家庭权力结构里的位置。

刚丢掉爱因斯坦的李玩还没来得及“懂事”:她是个女儿,首先就输给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父母离婚把她丢给爷爷奶奶,更是雪上加霜;等到后母被娶进门,又生了儿子,李玩就彻底没了立足之地。

她唯一所有的资本是父亲的愧疚,然而现在这么一闹,那点资本可经不起折腾。

李玩不“懂事”,就意识不到自己的岌岌可危,竟然还在迷物理,还在迷“平行世界”,还在迷《时间简史》——被她爸爸饭局上的领导贬为“小孩子看的书”。

这些老男人们教育李玩,要多读国学,多看老子、孔子。在酒桌上听前辈一席话比什么课程都受益终身;看天文展?没用!

难怪李玩无论如何也要找回爱因斯坦,有时候,狗比人更适合沟通。

后来的后来,我们都成了乖孩子,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李玩也成了乖孩子,饭局上的叔叔递给她一盘狗肉,空气瞬间凝结——所有人都紧张着怕这叛逆女孩会不会想到爱因斯坦而突然爆发——

结果李玩只是顿了顿,咬了下去,笑道:谢谢叔叔。

如此悚然又悲凉的一幕!

是麻木了吗?是冷血了吗?

并不,这只是缺爱的孩子的生存之道,我们没有选择。

原来“懂事”是这么残忍的一个过程!

我想到《青蛇》,白素贞赶走小青时淌下两行清泪,那野性未驯的小青问那是什么,白素贞怆然一笑道:“也好,你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等你懂得了你会好痛苦的。”

而今天曹保平和焦华静用一个简简单单的,狗和十三岁少女的故事就说尽了成长的痛苦;可能有人会讲,这都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父母都是为孩子好。

然而孩子又做错了什么?他们本来是被动地来到这世界上;《小偷家族》有句台词说得好:“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尽不到为人父母的责任,等造成了伤害才自我陶醉地叹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还是要感谢《狗十三》这部电影,提醒了我们这些“李玩”们更应该好好长大。我们甚至能实现梦想,甚至能登上人生巅峰,但过去的伤害就是伤害,伤害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只不过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只不过是在“懂事”了之后依然没忘记那个“爱因斯坦”,没忘记我们曾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