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在共时和历时的语言结构中的结构 – 《鸦片战争》

Admire-talant

电脑版   2018-12-05 11:28  

 

 

如果说是从《凤凰琴》开始对中国式好人开始有新的思考的话,那么《被告山杠爷》则是彻底的对这种中国式好人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而《红樱桃》则已然将中国式好人中好字去掉,变成了对有可能蕴含着的对全体中国人的品格的描绘,但终究未免稍显瑟缩,有些暧昧。
在《鸦片战争》里这就是显然的对中国人的独特品性进行了刻画,固然表现了商人逐利惧死关于人本性动物性的一面的鄙陋,但当然对中国人的优秀品质诸如宁死不屈,坚韧不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民族气质,并进而张扬这些民族性中优秀的一面。
但这毕竟又是一些影片陈列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去思索的。
影片细可玩味的在它的形式方面。
固然或许说它的确表现得是鸦片非由英国政府主导而的确是由民间行为,然后英国向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因为中国阻碍自由贸易。但在形式上它的政府已然构成了为它的鸦片贸易行为本身张目的态度,影片这里的表现,不写英国政府主导鸦片贸易,却以一种间离的陌生化的手法让人去明白鸦片贸易与英国政府的确有关,而这样的政府却是这样的堂皇,当然这就是反讽的结构。而英国自由贸易的虎皮不应该是人有之选择贸易不贸易的自由吗?你的自由就比我的自由。显然在这种反讽的形式当中,英国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别有用心的,包藏祸心并把自己摘出去。而这却是隐晦的表现的。
而这种隐晦表现在整部影片的形式上造成了什么作用了,显然它使得影片的上下结构得以一致。中国人的另一品性显然就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那是完全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相着说着鬼话,一度让人以为林则徐此去虎门硝烟当真是得到了道光无条件的支持,完全的信任。可显然在日后道光的反复就让人原以为的道光的明君形象其实也不过是个表演。
尤其是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更是难以沟通的,也因此人与人之间也更是难以互相信任的。这难道会是局限在上层社会权力斗争之下才会人人都会背叛人人都会心如死灰的吗?在某种电影表现的态度里,它将这群人同样还原为同样普通而平凡的个人。官僚纳贿,抽大烟,可表面上却人人是两袖清风,道德君子。可最终都知道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而更富于形式意味的在于,尽管影片不断的还原着这些位高权重者的平凡和世俗性,可在与之相对应的在身份上的弱者真正的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中,才却是真正有人性,有感情,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性的个人。士兵可以赴死,妓女可以守节。
而正是在这种表现里,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实在这些统治者眼中根本无关重要,因为失去一个岛比换的太平来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进而赔点钱,割点地之类的都是小事,反正多少无关紧要,只要自己能够统治。反倒是那些普通的人民大众和一些比较优秀的群体才有民族和国家的观念,至于这些最高统治者,国家和民族观念实在是他们个人政治斗争的一张皮,才不是这些人自觉的意识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