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大象席地而坐,他人即是地狱的挣扎 – 《大象席地而坐》

直挂云帆会有时

电脑版   2018-11-27 18:05  

     大象是一种有尊严的动物,某种意义上也算森林里面的霸主,并无特别敌人敢招惹它们,临死的时候,会自己去到大象公墓,体面而尊严。大象,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你真正要的是什么?

大象席地而坐之时,说明遇到了困境,被困住了,只能坐着——“它他妈的整天就坐那儿”心中的希望被困住了,该怎么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个。

导演胡波采用了多线并行叙事,偶有交叉,相互关联,最后统一到结局的形式。电影主要讲了4个人的故事,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为了维护尊严,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的一点,就是通过拍摄手法和编导处理,实现了感同身受——现在网络发达,自媒体蓬勃。人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社会负面新闻,了解到各种恶性事件,但是对于普通小人物们面对生活困境的痛苦挣扎,我们只是看到,但是感受不到,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部电影,让我有那么几个小时感受到了,并且后面陷入沉思,觉得活着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就很有价值,良药苦口利于行,好片苦脑利于心。

《大象席地而坐》探讨的就是一个人在痛苦中生活的主题。

对于生活的看法,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如片中教导副主任宣称人生就是痛苦——“人活着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以为换了个地方会好,好个屁啊,会在新的地方痛苦。。。。。”。

这些言语倒是很符合叔本华的理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人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在寻找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是与空无同在,纵然欲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就是可怕地空虚和无聊,同样也不能免于痛苦——这是悲观者。

而片中老人最后的那段台词——“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的,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但你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你不懂,你在想别的。。。”——让我想起《东邪西毒》的相应台词——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但我知道他不会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试过是不会甘心的。——这是淡然者。

但是王尔德也说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是乐观者。

说说表现手法,最突出的就是教科书式的长镜头,片中大部分如此,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第二个镜头,从韦布撕开胶带到他父亲拿不到掉地上的药片,一气呵成,把人物性格,家庭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还埋下伏笔。

还有王金观察敬老院的长镜头。敬老院的镜头真是可谓结合当前社会背景之下的经典电影镜头之一。表现出老年人在普通敬老院一个人将独自面对的生活:衰败腐朽,了无希望,没有生活质量,也无尊严,只有等死。 

除了长镜头,电影的构图以及对阴影的运用也是教科书级的。表达人物关系,刻画心理状态,营造剧情氛围。从这里可以看出,导演胡波是一个心思很细腻的人。

说回到电影主题方面,小人物虽然如此不堪,但人是有尊严的,希望得到理解,希望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心中依然有着大象,依然有着对生活的向往,虽然一路历经摧残,但是未来会怎样?不知道,只知道,蝼蚁尚且偷生,活着,就是最大的美好。

电影结尾用到开放式手法,最后的大象鸣叫,因人的理解不同而会不同。是无法逃脱人生痛苦的悲鸣?还是须得仰望天空的壮志之鸣?仰或是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之鸣?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我而言,还是希望,心有大象,尽力而为。

电影除了表现“大象”,好像还有个隐藏命题——就是普通底层平民之间,小人物们之间在生活中的“他人即地狱”式的互相伤害。生活本已如此艰辛,每个人都不容易,但往往人们之间都在对方身上发泄着自己的负面能量。并不互相抱紧互相取暖。如黄铃母亲和黄铃的互不理解互不包容。

 小人物们如果能多些互相关心,互相包容和理解,是不是会更好?但是做起来,很难。“他人即地狱”,但有时候,自己即是地狱。

这部电影,很真实。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