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日本最长的一天》 战争的艰难结束 – 《日本最长的一天》

娃娃鱼sarah

电脑版   2018-11-23 14:06  

 

 

本片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比较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

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要死?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尤其是那些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