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网络谜踪 数字时代的聚合表达式 – 《网络谜踪》

大胡子

电脑版   2018-11-21 14:04  

 

1999年,拥挤的网吧中,大胡子第一次听到了拨号的声响。那声音充满了电子化的扭曲。屏幕上,一个个卡通头像正在滴滴滴地频繁抖动着。每一个头像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一只“恐龙”,或者一位绝色美眉。大胡子兴奋了起来,感受到了未来已来的科技气息,尽管这气息中还夹杂着臭脚混合烟草的味道。

 

如今,19年过去了,大胡子再也找不到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因为这期间,人类的原始欲推动着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终于迈入了机不离手的信息时代。在当今,任何人都是信息的节点和源头,渠道、终端、来源都不再是阻碍信息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阻碍,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包裹下的信息便捷,也在被互联网所绑架。

 

有了这样一个背景,再来看《网络谜踪》,就可以理解为何本片会获得国人好评,尽管我们“没有”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mail、Google、Youcast,但我们有微信、微博、QQ、百度、抖音以及各种直播平台,移情之下,这也是我们的数字生活。

 

. 形式新颖

全片采用桌面方式,你能看到的所有内容要么来自于电脑,要么来自于监控摄像头,终归与传统观影方式不同,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全知全能,你和David一样看着屏幕,一脸懵逼,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脸,只好通过线上方式抽丝剥茧,寻找闺女。

这样的电影要怎么看?最简单就是用电脑。当David第一次打开Margot的苹果电脑的时候,甚至让人以为就是你自己的电脑桌面,这种代入感是银幕、电视所感受不到的。

不过这样的方式并不是首次。如果看过《解除好友》《9号秘事》等,就对这样的电影语言有所了解。《网络谜踪》只是降低了恐怖性,套用《飓风营救》的模式,再放大其悬疑性,可谓收获满满。

 

. 悬疑到位

《网络谜踪》首先通过各类互联网应用快速增进观众的代入感,快速勾勒一家人的生活及目前状态后,展开谜题,从离家出走到兄弟杀熟再到坏人自白,当真相大白的时候,进行二度反转,形成了与表现形式的贴合递进,这也就能形成再次看到Vick警探那张合影,一直盯着看就能感受到被恐惧支配的凉意。

然而,很有可能我们看到的最终真相并不是绝对真相。而绝对的真相就隐藏在影片细节中,需要各位自己梳理、分析。

 

. 信息时代下的伪善

了解到女孩的小时,媒体开始放大Margot失踪事件,Twitter出现了相关话题,各种贴吧论坛中也充斥着流言蜚语。人性被互联网所隐藏,露脸的键盘侠们粉墨登场。一个个曾经绝非Margot好友的同学开始站队,甚至陪下了几滴眼泪。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每天我们都能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包括:重庆公交坠江的时候,陕西孩子被剃光头的时候,甚至斯坦李去世的时候,都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互联网的匿名性刷新了人类的无耻与下限,成了暴露伪善的平台。

 

. 并不封神

本片题材老套,形式新颖,悬疑设置到位,这是要素,也是得到大家口碑的要素,然而《网络谜踪》并不完美,尚无封神之兆。父女感情及Margot内心情感存在漏洞和矛盾;未见尸体就仓促举办葬礼;桌面语言不够干净,仍旧存留了传统拍摄中的推拉手法,一定程度会降低代入度。

 

 

然而,即便存在些许问题,可《网络谜踪》仍旧在2018年能有一席之地,毕竟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聚合表达。

那么本片结束最大的人生感慨是个啥?

尽量在不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把它放下,好好回归生活,嗅一下雾霾的空气,揍一顿熊孩子,出门跑步被没绳拴着的狗撵了,看到被广场舞大妈占据的篮球场,转头上了公交由于没有给老大爷让座被揍... ...或许,这也就是烟火人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