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寄生兽 真人版》 寄生的噩梦,生命的准则 – 《寄生兽 真人版 完结篇》

卡斯蒂亚公爵

电脑版   2018-10-23 11:17  

 

说实在的,真人版《寄生兽》能够被光腚肿菊引进着实出人意料。要知道早在电影于中国上映的一年多之前,动画版的《寄生兽》便因内容过于血腥恐怖而被文化部列入网络动漫黑名单之中(还包括《进击的巨人》、《东京喰种》、《暗杀教室》等)。考虑到前一部引进的日影是如此正能量的《垫底辣妹》,《寄生兽》的登陆天朝可谓惊人。不过,在内地上映的是上下两部的混剪版本,删除了大量少儿不宜的镜头,以至于人物和故事都面目全非,甚至连累到这个IP本身的评价。

 

当然,多亏万能的网络,相信大多数被动画版《寄生兽》吸粉的观众早已看过了日本的两部原版,不会受中国版本的影响。事实上,岩明均所著的《寄生兽》漫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问世,但由于恐怖、惊悚向的主题在当时就被归为18禁的漫画,直到2013年才确定制作TV动画。但若以为这只是一部血腥恐怖的作品,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曾获得过「讲谈社漫画赏」和「星云赏」两大漫画类奖项就是明证。岩明均的作品一贯以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为特点,既能用一些诡异、惊悚的商业化手段吸引观众,又能引发大众对深层次问题的思索。《寄生兽》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本人没有看过漫画原著,然而当年看到动画版之后立刻被深深吸引并打动。抛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个人认为对比清水健一执导的动画版,山崎贵的真人版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比如删减了一些次要的人物,并将一些核心情节融合在了一起。好处是使得影片更加凝炼紧凑,但随之而来的是丧失了许多必要的细节和铺垫,使得影片的矛盾冲突略显突兀(包括男女主角的感情),而一些具有深度的部分亦变得含混起来。当然,作为漫改电影,要把原本十多集的情节浓缩在三个多小时里(上下两部),在讲故事上总差了那么点意思。至于国内的混剪版,就更是判若云泥了。


 

真人版电影最显著的一点区别是强调了地球生态问题,这也切中了当下的热点。在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如果人类的数量减少一半,被烧毁的森林面积将减少一半吧;人类的数量若仅剩下百分之一,那么排放的垃圾也将变成百分之一吧。并且影片将寄生兽的降临亦同地球的生态危机相关联,用未知生物侵占人类大脑并吞食正常人类的方式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而且这样的设定与许多文明中记载的天降灾难或异象以惩罚警示世人是相通的。相比原著或动画版,这样的解释相对浅显,大众也更易接受。

 

当然,倘若想更加完整地领悟原作者灌注在《寄生兽》中的深刻内涵,那观看漫画或者动画版会是更好的选择。就本人所看的动画版而言,《寄生兽》的优点不仅在于其有深邃的思想性,还在于人物的成长与主题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在塑造角色的同时有层次地传递出作者对于人类本身的深刻思索。

 

这部作品中看得出成长轨迹的角色有三个。第一个是主角高中生泉新一。他不幸地被寄生孢子侵入体内,但幸运的是孢子没有吃掉他的大脑,而是仅仅寄生在了他的右手,取得了右手的控制权。随着对体内寄生生物的了解以及与它的相处,新一从单纯想摆脱寄生生物的控制、到慢慢理解寄生生物的生存目标、到逐步了解寄生兽组织其他成员并想将之全部消灭、再到试着站在寄生生物的立场考虑与人类的关系、最后又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在性格方面也从一个懦弱的少年成长为冷静而坚强的男人。


 

第二个是寄生在泉新一右手的寄生生物「米奇」(日语「右手」的音译)。起初它是一个失败的寄生体,且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生物,它的行动原则都是基于生存的本能。在它看来,寄生生物吃人与人类吃鸡鸭鱼肉没有任何区别。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新一,我查了“恶魔”这一词汇。与之最接近的生物,我觉得是人类。人类会残杀并捕食一切物种,我同伴的食谱中才不过一两种生物。」而当它经过与新一的生活乃至并肩作战后,也慢慢理解并学会了人类的情感,比如会为了保护新一而牺牲自己。最后,米奇告别新一,彻底潜伏在新一体内或者说意识深处,探究生存以外更深层次的思维领域。

 

第三个是寄生在女教师身上的寄生生物「田宫良子」(离开新一所在的学校后又改名为「田村玲子」)。与米奇一样,田村玲子也是个十分值得推敲的角色。同其他只知道一味杀戮捕食人类的寄生生物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具有个性光辉的角色,绝顶聪明而又绝对理性。它喜欢研究人类和其他寄生生物,不仅制造出了全片的大BOSS后藤(五只寄生生物寄生在同一个身体上),还孜孜追寻着寄生兽们如何在人类世界中更好的生存途径。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它开始质疑寄生生物存在的意义。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甚至在与「亲生」孩子的相处中,还学会了本属于人类的母爱和感情,最后为了保护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深津绘里在真人版中将「田村玲子」这一角色塑造得相当完美,虽与动画版中的并不完全相同,但也别有一番风采。

 

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一个戏份不多但却可供揣摩的人物,那便是以人类身份皈依寄生兽集团的「广川市长」。既然作为寄生生物可以学习人类情感转而帮助人类,那么在人类中也可能会产生认可寄生生物的存在并帮助它们的人。从角色的设置上看,广川市长与田村玲子恰似一体两面,以一个族群的身份代入到另一个族群的立场,都想通过了解对方来完善自己。在广川看来,人类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地球的最大威胁,而寄生生物正起到了中和人类这种「毒素」的作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看,必须尽快减少人类的数量。在围剿市政厅一役中,广川最后咆哮道:「别只顾自身繁荣,多为整个生物圈想想,不然怎配被叫做万物灵长……和寄生于人类,承担维持生态平衡重任的我等相比!你们人类才是啃食地球的寄生虫!不,是寄生兽!」事实上,直到这里,「寄生兽」一词才真正登场。作者正是借了广川之口指出了人类才是真正的寄生兽!


 

那么,作者岩明均的思想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纵观全片,也是层层递进的。最浅的一个层次是,如果人类可以为了生存屠宰别的生物,那么寄生生物为了生存而吃人,是否也合乎自然规律呢?进一步的一个层次是,如果有一种生物凌驾于人类之上,处于食物链的更顶端,那时人类该如何自处?现有的道德观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再进一步,如果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当出现一个天敌来遏制人类的话,虽然对人类有害,可是否恰恰对其他生物有利呢?

 

由于我们人类习惯了作为万物主宰,因此在我们自以为的生态伦理中,经常把自己排除在自然生态系统之外,并以自己的善恶观来看待自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电视中猛兽捕食小动物时常会觉得不忍,会觉得豺狼虎豹凶恶,但有没有想过猛兽们也有自己的幼崽正在忍饥挨饿,难道它们不可怜吗?再看那些所谓的「爱狗人士」,经常以爱狗的名义指摘旁人,但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五百多种纯种犬都是凭人类的欲望和好恶人工培育出来的,以至于许多犬种身上带有各种疾病,终其一生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难道这不是人类私欲下的恶行?更不用说那些被圈养在动物园牢笼里的动物了。

 

或者说,人类本身就是「矛盾」和「伪善」的。一边会为了路边死去的小猫小狗流泪,一边在餐桌上对着牛排羊排大快朵颐;一边精心呵护花园里的鲜花盆栽,一边毫不犹豫地拔掉周围的无名杂草。人类保护物种从来就是有选择性的,只保护对自己有利或者外表可爱的动物,而不会去想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力。益虫也好,害虫也罢,其实全是人类自己定义的标准而已。甚至于可以这么理解,人类怜悯照顾其他生物,是因为觉得空虚;人类之所以会想保护环境,是因为不想被环境毁灭。说到底,人类不是想保护地球,而是想保护自己。


 

然而,如果你觉得岩明均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一味地鞭笞人类那也错了。若仅仅如此的话,《寄生兽》便谈不上是经典作品了。作者的思索并未结束,而是又升华出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生命的准则究竟是什么?动画版《寄生兽》有个副标题叫做「セイの格率」,翻译过来就是「生命的准则」。作者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命的准则便是弱肉强食,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利用、相互残杀都是很自然的,要用一种生物的自身价值去理解或者判断另一种生物本来就是行不通的。所谓的共存,在自然界里是一件很难的事。故事里的田村玲子想要融入人类社会,以及广川市长想要替寄生兽主张正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在宇宙的生存法则里,所有生物都是凭实力说话,无论哪个拥有智慧的种族在地球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人类无法做得更好。我们不必对自身的存在置疑,而是要承认自己有错误、要知道反省而不是拒绝正视「人类中心主义」,要懂得尊重其他的物种。

 

另一个层次是:人类该当如何在生命的准则中看待自身?近年来有一些日本的动漫作品在批判人类的恶魔本性之余,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世间虽不完美,人类虽然很自私邪恶,但是人类世界依旧有其美好的一面和存在的意义。二十多年前的《寄生兽》亦是如此,用寄生生物米奇的话说:「人类是闲得发慌的生物,但这也是人类最大的可取之处——心有余裕。」一个物种如果只以生存为目的,那是不可能有前途的。而一旦心有余裕了,才会产生情感、产生审美、产生道德观、继而去考虑形而上的东西、去思索关于自身的命运和发展,这样的物种才可能进化出高等文明。人类之所以可以不断进步,证明了人类不仅是个生命存在体,更是一个精神追求体。

 

只是,我们须谨记永远不要太自信了。动画版《寄生兽》的主题曲唱道:

你们都没有意识到

作为人类是何等恩赐

我们都是绝对的捕食者

我们甚至没有天敌

也许某种生物正盯着我们

心想「终有一天会将他们击败!」

 

谁知在「黑暗森林」中会潜伏着多少窥视者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