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出租房里的那些事儿,普天之下没有多少新鲜的 – 《吉屋出租》

邑人

电脑版   2018-10-15 20:13  

抢劫、毒品、艾滋病、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地下艺术、背叛、自杀、病亡、无情的房东......

 

犹豫、决绝、乐观、无私、多疑、随性、现实、分裂......

 

这些元素,拼接在一起,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社会?这样的人格,汇聚在一起,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冲突?这是否是一个让人感到绝望与无助的深渊?是否会让陷入消沉而不可自拔?

 

 

用我们教科书的宣讲方式,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沉渣,预示了万恶的、腐朽的、堕落的资本主义必将崩盘,必将为更高级的社会方式所取代!

 

但是,《Rent》(《吉屋出租》)展现给人的却是友爱与希望,是爱情与守望,是感动与激荡,看过不仅不让人消沉,而是心怀澎湃,壮怀不已。稍寒的夜晚,也因为看过本剧而身心变得充满了激情,血变得热了起来。

 

我去看的剧版,正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中的百老汇原版《Rent》,然后回来后才看的影版的。影版还算不错,但感染力明显不如剧版。坐在舞台之下,尽管基本上听不懂那个摇滚歌词,有字幕也看得费劲。但世上所有的故事都似曾相识,极为鲜活的人物在你面前歌与呼,演绎他们琐碎且挣扎的生活,还有卑微却伟大的爱情,足够让舞台下的人感同身受,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看过之后,觉得不虚此行,不是值,而是太值了。

 

 

《Rent》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剧,怎么就这么值?

 

《Rent》正式上映是1996年,就在当年,该剧一出,就囊获了包括普利策、托尼奖等全部奖项在内的全美所有的戏剧大奖奖项,成为音乐剧历史上获奖最多的剧目。到2008年,该剧首版正式谢幕,在此期间,该剧在百老汇演出5600场、全球巡回演出12000场,演出遍布21个国家150多个城市,并被译成16种语言进行演出,平均每天演出两场。其中,在百老汇票房收入超过3亿6000万美元,销售门票超过700万张;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销售门票数超过2500万张。无论是文艺,还是商业,都大获成功。

 

现在,已经是新一轮的演出了,演员全换了,但内容没有变,核没有变,甚至连道具与剧中服装都没有变太多。能够看到的,依旧是最初的感动。

 

该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主要来自传承。《Rent》(《吉屋出租》这个名字实在是翻译的过于草率,完全没有做到信达雅,)并非纯原创,而是改编自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经典之作《波希米亚人》(《La Boheme》)。而实际上普契尼的剧作又改编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Rent》与《波西米亚人》的联系,后者中的人物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波西米亚人》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而Benny在《波西米亚人》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原作中发生在巴黎的肺病,被改编成为了艾滋病这个更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而且还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进一步强化了。

 

 

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首映于1896,那时正是机械工业革命的高潮期,欧洲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在故事发生地巴黎,这个大都市,吸引了大批外地人移居于此,一群来自波西米亚的艺术家们就聚集在了一起,成为了“巴漂”,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巴黎,却没有能够迅速出人头地,而是挣扎在生活的底层,徘徊于生死线上,只能抱团取暖,在被社会污秽败坏了身体的同时,还努力地守护着自我的心灵。时代在发展,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人人都可能是牺牲品。

 

《Rent》首映于1996年,再往前推几年,正好是全球“冷战”结局的节点,“美苏争霸”正式宣告结束,美国正式成为世界老大,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里根总统也达到了个人威望的顶峰,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黄金期。纽约身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也焕发了新机,吸引了各地人前来淘金。于是,一群艺术“纽漂”就在纽约东区的一个破旧的楼房里安营扎寨,在毒品、性、艾滋的伴随下挣扎着生活,《Rent》展现的就是他们生活的本真状态。《Rent》也把《波西米亚人》的精髓无缝对接地移植到了自己的故事之中,并进一步放大,让人感受到现代美国底层人的生活情况。

 

 

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过40年,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户籍政策的存在,还有诸多其他配套政策的存在,外地人融入北上深等一线大城市,还有着巨大的门槛,“北漂”一词也应运而生。像娱乐业,“北漂”者众,但成功者却只有王宝强一个,真的是百万分之一。现在,在北京,观看《Rent》,会发现片中的故事正好是当下北京上演着,片中人就是我们身边人的人,他们的故事正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这冲这一点,这部戏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观众基础。

 

1890年代的巴黎---1980年代的纽约---2010年代的北京,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时空,却在同时上演。历史的荒谬,偶然与必然,发展的阶段性与习惯性,让类似的故事,曾经发生在巴黎,也可以发生在纽约,还可以发生在北京,以后甚至还可以发生在非洲的城市中。看他人的故事,其实就是看我们自己的故事。同他人的情,鞠自己的泪。当我们聚集在剧院之中,看着身边喜欢的人,就会觉得所有的都可以抛弃,珍惜当下,珍惜所爱的人,一切就已经足够了。而这,正式《Rent》这部剧一直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核,也是本剧的精髓。

 

 

具体说来,从感情的角度可能是最容易讲的一个角度,《Rent》讲述的是一个3.5段的爱情故事。

 

首先,剧中有一个主线人物,就是Mark。整个故事,就是以他的视角讲述出来的,他是一名摄影师,也是一名纪录片的拍摄者,他想拍下自己的生活,以及这段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与事。熟悉《权力的游戏》小说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一个独特的POV(Point of View),就是在一部小说里每个章节都有一个视角,从某个具体人物出发,写他/她眼中的世界。这一章可能是囧雪,下一章就变成了小恶魔,再下一章又变成了龙妈,这样来回变化,读者可以跟随视角人物的观察,走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Rent》整部剧的视角就是Mark,这0.5的爱情就来源于他。

 

 

Mark的前女友Maureen之间曾经有过爱情,但是后来分手了。Maureen是一位双性恋者,她离开了Mark,结识了女同Joanne,两人陷入了恋爱之中。她与Mark的爱情故事没有展开,只有只言片语,但Mark还有自己的妈妈,没到重要节日便收到她的电话,嘘寒问暖。Mark在一年中,曾找到工作,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一年下来,真正的作品,就是他记录下来的这段生活,就是《Rent》的整个故事。我们看到的这一新版中,Mark的饰演者是一位很斯文的小伙,长者一副伍迪·艾伦式的面孔,很文艺又有些闷骚,留给人了很深的印象。

 

Mark租住在大楼的一个房间里,他的舍友是Roger。Roger是一名音乐人,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写出一首能够震撼人灵魂的作品“one song glory”。在一个停电的夜晚,Roger遇到了来自居住在楼下的Mimi,两个人开始结识。这个时候,Roger尚未从前女友的去世中完全恢复过来,还没有打定主意去接受下一段感情。更何况,他是一名HIV,既艾滋病患者,他始终生活在自己性格的摇摆和犹疑之中。而Mimi同样是一位HIV,但她是一位勇敢而感情炙热的姑娘,即便她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但依旧在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与生活。他们终于相恋了,但是又因为Roger的犹豫而闹别扭。最终,在Mimi病入膏肓时,Roger才终于发现自己并不能失去她。在Mimi的眼睛中,Roger看见了glory,他感受到了爱情与生活的真谛,终于写出了他一直想要写出的歌,也终于懂得了生活,明白了自己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不再是“I should tell you”,而是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立刻,马上。因为他一直困在自己的感觉之中,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之所以把Roger与Mimi的感情放在第一位,因为Mimi是本片的第一女主角。尽管在剧院里似乎看不出谁是真正的主角,因为这是一部群戏,大家的戏份都差不多。但是在电影版里,在演员的座位表中,这种差别就出来了,Mimi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但是,本片中,最打动人的感情,并非Roger与Mimi,而是Collins和Angel。

 

故事的视角是Mark,Mark与Roger是舍友,而Collins则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他还是纽约大学的一名教师。一天晚上,Collins走在街头,突然遭遇抢劫,他身上没有钱,但还是被抢走了衣服,并被毒打了一顿。在冰冷的街头,他遇到了Angel。Angel是一位街头艺人,也是一位异装癖及同性恋者。在Angel的照顾下,Collins和Angel陷入了爱情。在片中的三段爱情中,Roger与Mimi分分合合,Maureen与Joanne吵吵闹闹,而Collins和Angel则是最美满的一对。Angel就像一位天使一样,永远带着笑与热情,他总是笑着面对一切,尽管他也是一名重度艾滋病患者。故事中,他也是最先去世的那一个。但他留给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的印象,都是美好而永久的,每一个回忆起来都充满了善良与温馨,Angel也表示这些人都是好人,都是留给他幸福的人。本片中,最打动的人角色,就是这位迷人的Angel,他真的像一位天使,不仅打动了故事中的人,也打动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这个时候,大家都不在乎他是一位同性恋者,不在乎他是一个异装癖,也不在乎他是一个艾滋病患者。而现实之中,这样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真心喜欢起来。

 

 

 

至于Maureen与Joanne之间的爱情,Maureen是剧中比较后出的角色。前面用了Mark与Joanne之间的一段探戈舞台,已经引出了她的故事。Maureen是一位混不吝的人物,她的爱情出入于男女之间,而且很感性,她会喜欢一个人,却又会与其他人勾勾搭搭,无法给人安全感。为此,Mark与她选择了分手,而Joanne则在痛苦中不知所措。Joanne觉得Maureen总是会和别的人搭讪,Maureen说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魅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她是爱着Joanne的,是会每天晚上与Joanne相拥入眠的人,同时告诉Joanne“take me or leave me”,就是这样随性,不委屈自己。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与Joanne在一起。

 

 

三段爱情,不同的组合,加上Mark的描述,构成了纽约底层人林林总总的生活。这还不够,因为剧中还有一位Benny。通过Benny的身上,又展现出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Benny在剧中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反派,是一个丑角。他曾经是也是Mark与Roger的朋友,也层面不名一文,但后来他娶了房东的女儿,并继承了他的家业。于是,他脱离了底层,一跃陈我给了旧朋友的房东,成为了不断向他们要房租并停他们电的血腥资本家。

 

但是,实际上Benny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墓地都是他出资的。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Benny不过是后者。

 

 

八个人,一台戏。每个人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都有着不同的选择,透过他们的故事,看到的是“纽漂”艺术家们徘徊在生活线的边缘,为交不起房租而挣扎着报团取暖。虽然充斥着毒品、HIV、同性恋等等被大家瞧不起的东西,但这个故事传达给人的依旧是温暖与阳光,是重视当下的生活启迪。

 

故事有批评,有对纽约最猛烈的责骂与批评,还有对时代不公正的嘲讽与攻击,但它绝不阴冷,而是以一种最打动人的方式去切入,并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来。

 

 

整部剧,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就像《大话西游》,上半部是喧嚷的闹哄哄的喜剧,很闹腾,看得人很欢乐,甚至脑壳大,但下半部突然剧情一转,一下就成了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悲壮剧,人物一个一个死亡,爱情一个一个分崩离析。但是,又绝不绝望,而是在悲剧中给人希望,给人振奋。这种处理方式,简直把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所有的元素都反着给出了答案。

 

怎么说,就是必须要推荐给每一个想看的人啦!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